《蓝天保卫战决战最后一个秋冬季 生态环境部持续开展大气污染治理攻坚行动》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 APC
  • 发布时间:2020-10-21
  • 大气环境质量虽然取得了肉眼可见的成效,但是,完成蓝天保卫战目标特别是优良天数比例的压力依然存在。对此,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指出,今年将持续开展大气污染治理攻坚行动,通过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确保今年的蓝天保卫战圆满收官。  随着秋天的来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也进入了关键时期。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秋冬季是《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即蓝天保卫战的收官之年,成败在此一举。  必须肯定的是,“大气十条”特别是《行动计划》实施后,我国大气环境质量尤其是京津冀“2+26”城市等重点区域改善之显著超乎人们意料。据生态环境部介绍,今年1月至8月,全国337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6.7%;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优良天数比例更是上升了11.5个百分点。公众的蓝天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  大气环境质量虽然取得了肉眼可见的成效,但是,完成蓝天保卫战目标特别是优良天数比例的压力依然存在。对此,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指出,今年将持续开展大气污染治理攻坚行动,通过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确保今年的蓝天保卫战圆满收官。  公众获得感大幅提升  据生态环境部介绍,今年1月至8月,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6.7%,同比上升5.0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3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4%。特别是8月,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3.0%,同比上升5.9个百分点;京津冀“2+26”城市以及长三角、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也都在改善之中。  事实上,不仅是今年,据赵英民介绍,经过3年努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的PM2.5平均浓度从104微克/立方米下降到70微克/立方米,累计下降了32.7%,平均重污染天数由37.4天下降到14.1天,下降了62%。与2016年相比,2019年,“2+26”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22%,重污染天数减少了40%,其中,北京市PM2.5浓度由2016年的73微克/立方米下降到去年的42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由34天下降到了4天。他指出,公众的蓝天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  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如此之显著与总理基金的设立密不可分。  2017年4月2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设立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由生态环境部牵头,针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重污染成因、重点行业和污染物排放管控技术、居民健康防护等难题开展集中攻坚,推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赵英民表示,攻关项目自实施以来,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295家科研单位、20名院士在内的2903名大气环境领域的科技工作者,组成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形成多部门协作、中央和地方相结合、多学科交叉的集中攻关模式;向京津冀“2+26”城市派出了28个“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工作组。他说,经过3年的努力,攻关项目弄清了区域秋冬季大气重污染的成因,精准识别了区域污染排放特征和重点问题,提出了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方案建议。  据赵英民介绍,攻关项目建成了国内最大的空天地综合立体观测网和数据共享平台,建立了完备的区域PM2.5综合源解析的方法体系,形成了重污染过程精细化、定量化的动态解析能力。同时,建立了区域和城市高时空分辨率的排放清单,摸清了区域污染物排放现状,定量评估了大气颗粒物污染的健康影响和污染防治措施的健康效益。  “攻关项目在‘2+26’城市的污染防治第一线得到了及时应用,因此效果非常明显,整个项目极大提升了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的精准性和科学性。”赵英民说,攻关项目有力支撑了《行动计划》和秋冬季攻坚行动方案的编制和实施。  赵英民指出,攻关项目还极大促进了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和绿色发展。他说,去年“2+26”城市GDP达到了14.2万亿元,比2016年增长了17.2%,实现了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  完成目标仍面临压力  由国务院印发的《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15%以上;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比2015年下降25%以上。  今年“六·五”环境日期间,生态环境部监测司司长柏仇勇曾说,2019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距离国家二级标准还差1微克/立方米;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PM2.5平均浓度为国家二级标准的1.6倍左右,区域空气重污染过程时有发生。  特别是夏季臭氧污染更加突出。今年6月2日发布的《2019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9年,全国337个城市中有30%的城市臭氧超标,其中京津冀和长三角区域臭氧污染尤为突出。柏仇勇说,2019年,全国以臭氧为首要污染物的超标天数占总超标天数的41.8%,仅次于占比45%的PM2.5。他表示,夏季臭氧污染,已成为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要“拦路虎”,与秋冬季PM2.5污染成为挡在面前的“两座大山”。  今年春节正是新冠肺炎高发阶段,其间持续出现了几次空气重污染过程。究其原因,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柴发合认为:原因之一是“当前大气污染物和气象条件特别是不利的气象条件没有‘脱敏’”。在他看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能源、产业结构以及交通运输结构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  “污染物排放量在这个区域仍然比较大。秋冬季一旦遇到极端不利气象条件,还会发生空气重污染。”  柴发合说,要彻底消除重污染,实现蓝天白云常在,京津冀“2+26”城市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需要在2016年的基础上削减40%至75%。  将持续开展攻坚行动  蓝天保卫战的最后一个秋冬季已经到来,如何确保《行动计划》提出的蓝天改善目标按时保质完成?赵英民指出,针对今年秋冬季的大气污染防治,生态环境部已经作了全面部署和安排,“今年秋冬季的核心仍然是应对和预防重污染天气的发生。”今年将持续推进重点区域秋冬季的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抓好已经出台的蓝天保卫战各项任务措施的落实,巩固已取得的空气质量改善成效。赵英民强调,攻坚行动不搞层层加码,重在落实部门、地方政府责任,确保今年的蓝天保卫战圆满收官。  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设立的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指出,重点区域90%以上的重污染天都集中在秋冬季,因此秋冬季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是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赵英民指出,近3年,围绕秋冬季这个关键时节,按照攻关项目明确的方案,京津冀“2+26”城市等重点区域“散乱污”企业基本完成了整治,钢铁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目前正在有序推进,城市建成区内的燃煤锅炉目前已经基本淘汰,燃煤电厂也基本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在此基础上,今年将更加强调重污染天气的精准应对。赵英民说,通过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完善重点区域应急联动机制,建立快速有效的运行模式,保障启动区域应急联动使各相关城市及时响应、有效应对。  实施精准科学防控是攻关项目成果之一。据赵英民介绍,生态环境部对39个重点行业开展了精准绩效分级,“简单说,就是对39个行业的企业,根据它的环境绩效分成了A、B、C三档,A类企业在重污染天气的情况下可以少减排或不减排;B类就是要按照要求进行相应的减排;C类可能就要更多的减排。”赵英民说,通过差异化管理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最终实现通过环境管理来推动产业升级、技术进步、高质量发展。  “今年是蓝天保卫战的收官之年,从目前的数据看,未达标城市PM2.5浓度无论是重点区域还是全国,已经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三五’和蓝天保卫战下达的任务;优良天数比率也正在努力。”赵英民指出,大气污染治理更多的是针对人为排放,大幅减少污染物排放,“就目前的情况看,如果不发生极端的气象条件,我们有信心圆满完成任务。”

相关报告
  • 《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攻坚强化督查今起开始》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APC
    • 发布时间:2017-09-21
    • 就在8月的最后一天,环境保护部网站一口气挂出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的4个配套方案,涉及强化督查、巡查、量化问责和信息公开。   6个配套方案中的4个已经公布   为切实解决大气污染强化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全面实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环境保护部近日制定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强化督查方案》。   同时,环境保护部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省(市)人民政府共同制定并发布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强化督查信息公开方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巡查方案》和《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量化问责规定》。   督查内容涉及“散乱污”、小锅炉、污染应急等   《督查方案》明确,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督查时间为2017年9月1日至2018年3月29日。督查内容主要包括“散乱污”企业及集群综合整治情况,小锅炉淘汰、改造情况,清洁取暖及燃煤替代,工业类治理项目,工业类淘汰、搬迁项目,重点行业排污许可证发放,挥发性有机物治理项目,工业企业扬尘治理情况,加油站整改情况,施工工地扬尘管理情况,错峰生产落实情况,重污染天气应急措施落实情况,其他督查内容等13项。   为切实解决强化督查中发现的问题,提高强化督查的公开度和透明度,《信息公开方案》明确,环境保护部负责公开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强化督查问题督办情况。“2+26”城市公开内容为环境保护部印发督办函中的督办问题清单,以及环境保护部印发督办函中的督办问题整改情况,包括查处情况、整改方案及落实情况。   2480人次开展为期4 个月的日常化巡查   根据《巡查方案》,环境保护部将自2017年9月15日至2018年1月4日,派出102 个巡查工作组进驻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的“2+26”所有城市及所属县(市、区),开展为期4 个月的日常化巡查工作。所有派驻人员从环境保护部直属单位抽调,每轮人员连续工作14 天,两周轮换一次,每轮次共310人,总计2480人次。   《巡查方案》规定的主要巡查内容包括对环境保护部交办给各市及县(市、区)人民政府的环境问题整改情况进行核查,并对前期已完成整改的问题适时开展“回头看”,严防问题反弹。走访相关职能部门,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以及座谈、现场核实等方式,了解大气污染防治相关工作部署、落实及监督检查情况等。   明确了多个问责市委书记、市长的情形   纳入量化问责的强化督查或巡查整改落实情况包括2017 年9 月及之后每月,环境保护部强化督查或巡查交办问题未按要求完成整改的问题数量;2017 年10 月及之后每月,环境保护部强化督查或巡查新发现的涉及“散乱污”企业整治不力、电代煤和气代煤工作不实、燃煤小锅炉“清零”不到位、重点行业错峰生产不落实等4 方面问题的数量。   纳入量化问责的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情况指的是,2017 年四季度和2018 年一季度,大气环境质量(以PM2.5平均浓度作为评价指标)改善目标完成情况在“2+26”城市中排名后三位,且未完成《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 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确定的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   《问责规定》要求, 行政区域内被问责的县(区)达到2 个的,应对副市(区)长及有关人员实施问责;行政区域内被问责的县(区)达到3 个的,应对市(区)长及有关人员实施问责;行政区域内被问责的县(区)达到4 个的,应对市(区)委书记及有关人员实施问责。   完成《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 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确定的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比例低于60%的,对负有领导责任的副市(区)长及有关人员实施问责;目标比例低于30%的,对负有领导责任的市(区)长及有关人员实施问责;PM2.5平均浓度同比不降反升的,对负有领导责任的市(区)委书记及有关人员实施问责。
  • 《中国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APC
    • 发布时间:2020-10-21
    •   通过改气、改电等方式替代散煤,是我国北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举措之一。       “十三五”以来,中国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来自生态环境部的数据显示,与2015年相比,2019年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年均浓度下降23.1%,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年均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2%。       收官之年,蓝天保卫战的成绩更加亮眼。今年1至8月,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6.7%,同比上升5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3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4%。蓝天白云的好天气正在成为常态。       蓝天越来越多的背后,是我国为治理大气污染打出的一系列“组合拳”。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紧紧盯住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盯住PM2.5等重点污染物,盯住秋冬季重点时段以及散煤燃烧和“散乱污”企业等重点领域,持续实施攻坚行动。       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实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全覆盖;86%的煤电机组实现超低排放,约7.8亿吨粗钢产能开展超低排放改造;深入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工业炉窑和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加强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大力推进“公转铁”;深化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强化重污染天气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