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9日,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Cell 上发表了题为Underdetected dispersal and extensive local transmission drove the 2022 mpox epidemic 的研究论文。
猴痘(monkeypox),是一种人畜共患病,1958年首次在用于研究的猴子中发现,主要在动物中传播。1970年首次在刚果(金)发现人类猴痘病例,此后猴痘一直在非洲的一些国家流行,包括尼日利亚、刚果(金)和中非共和国等。非洲以外地区的猴痘病例通常是因为去非洲旅游所感染。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为了调查全球猴痘传播情况,研究团队建立了系统发育和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了来自全球五个区域的猴痘病毒(MPXV)基因组,并结合航空交通和流行病学数据。 该模型揭示了检测前的社区传播、整个疫情期间病例报告的变化以及高度的传播异质性。
该研究发现,外来病毒引入在最初传播后延长传播方面的作用有限,这表明旅行禁令只会产生微小的影响。研究团队注意到,一旦男同性恋(及男双性恋)群体意识到危险,他们中的许多人很快改变了他们的性行为方式,还会与更少的伴侣发生性关系。在8月份,也就是美国首次报告猴痘病例短短几个月后,猴痘的传播已经开始减缓,尽管此时大多数高危人群尚未接种猴痘疫苗(接种率只有8%)。研究团队得出结论——男同性恋和男双性恋的男男性行为的变化导致了猴痘疫情的消退,而不是疫苗。
该研究还发现,早在公共卫生当局正式报告之前,猴痘病例就在高风险群体内传播。这突显了对新出现的疾病保持警惕的重要性。如果我们能更早地捕捉到新出现的病原体,这将对改变这些流行病的进程产生重大影响。需要强调的是,疫苗在遏制疾病传播方面仍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男同性恋者的行为改变可能在短期内减缓了猴痘的传播,但尚不清楚在没有疫苗的情况下,这些行为改变是否能永久地阻止猴痘传播。而在COVID-19期间我们看到,行为的改变对于疫情的阻断只能持续很短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