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姜山
  • 发布时间:2017-12-21
  •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今日在国是论坛2017年会上表示,正在加紧推进首批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创建工作,引导各地形成差异化发展的新格局。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新材料、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的发展壮大。用好先进制造业集成电路等基金,研究设立中国制造2025发展基金,进一步调动社会资本。

    以下为演讲实录:

    辛国斌: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今年10月,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对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做出了全面部署,开启了中国新时代复兴的新航程,本届年会以“新时代、新经济”为主题,探讨未来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路径、新模式。共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大计,这是一次重要的思想交流活动,对于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历史上先后称雄世界的大国无一不是靠制造业实现经济的腾飞与崛起。15、16世纪的西班牙、葡萄牙的崛起,归结于世界最大的造船业,18世纪的英国依靠采矿、纺织、钢铁等工业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美誉,日本能从二战的废墟中迅速恢复,也得益于汽车、工程机械、电子、电器、化工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建立起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制造业顶住了经济增速下行压力,保持了平稳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也成为全球制造业增长的重要引擎。

    世界大国的兴衰史和我国制造业发展历程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繁荣,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关键时期,之所以新,主要在于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兴起。

    全球经济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阶段。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环境和动力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加速融合,网络化协同创新成为大趋势,智能制造引领生产方式变革,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兴起,全球制造业创新体系、生产方式和发展形态正发生深刻变化。

    为顺应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利用人才和技术优势,加紧在中高端制造领域抢先布局,立足继续保持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凭借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优势,积极打造中低端制造领域的比较优势,成为传统制造业新的承接地。

    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着这些深刻变化,使我国制造业面临中高端受压和中低端受挤的局面,关键原因在于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善,无效和低端供给过多,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整体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工业基础能力弱,中国制造面临缺心少魂的局面,产品在质量安全性,稳定性和一致性等方面与国外产品差距明显,缺乏世界知名品牌。

    与此同时,制造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发展环境有待优化,资本脱实向虚现象突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融资难仍然是中小微企业面临的突出难题。人才队伍特别是高端人才,高技能人才不能满足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需求。

    综合判断,我国制造业发展仍然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但内涵已发生深刻变化,如不抓紧,窗口稍纵即逝,同时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显现,国际格局剧烈变动,竞争进一步加快。

    为顺应趋势,抢抓机遇,应对挑战,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三个十年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明确了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实施两年多来,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中国制造2025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在具体领域上也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批重大工程实施效果凸显,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水平确实提升,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工业基础能力不断夯实,高端装备创新亮点频出,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取得成效,制造业质量品牌建设有序推进,城市试点示范扎实开展。

    近期,我们正在加紧推进首批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创建工作,引导各地形成差异化发展的新格局,但应当看到,从实施到现在,中国制造2025还只是开了一个好头,制造业发展本身还急需破解瓶颈和矛盾,在工作中也面临一些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艰巨的任务还在后头。

    在这里我想再次澄清一些关于中国制造2025的认识问题。两年多来,某些国外机构对我实施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一些质疑,比如认为我们要搞国产化替代,对外资企业采取歧视性政策,通过政府干预等非市场化行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等等。实际上中国制造2025始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旨在最大范围凝聚行业共识,汇聚社会资源,打造有利于制造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我们一直对于内外资企业采用相同标准,一视同仁,我们也将一如既往欢迎各类企业,欢迎参与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共享发展成果。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日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明年工作的总体安排中也对制造业发展和实施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着力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上下功夫,做文章。

    所谓质量变革就是要从理念、目标、制度到具体领域等工作细节进行全方位变革,提高整个制造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增加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优化供给体系质量,一是要千方百计稳增长,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以发展的思路解决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制造业平稳运行,稳中向好。

    二是要集中精力促进质量品牌提升,树立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理念,着力提高实物产品质量和制造业标准体系水平,促进国内标准与国际接轨,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建设品牌文化。

    三是要科学施策,鼓励制造企业在产品开发、外观设计,产品包装,市场营销等方面加强创新,向价值链高端环境延伸。

    所谓效率变革就是要着力破除制约效率提升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通过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激发企业主体活力,改善供需关系,提高供给效率。

    一是要坚持不懈抓好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建设,加快要素市场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对要素价格的调控作用,持续推进政府放管服改革和简政放权。二是要坚定不移调整结构,把去产能工作推向深入,注重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型产业相结合,发挥产业政策的促进竞争功能。采取审慎包容监管,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新材料、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的发展壮大。三是要创新思路,引导优质要素向制造业领域配置,培育多层次制造业人才队伍,激发弘扬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培养技能型人才,用好先进制造业集成电路等基金,研究设立中国制造2025发展基金,进一步调动社会资本。提高制造业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所谓动力变革,就是要实现从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增强制造业发展内生动力。

    一是要大力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通过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提高关键共性技术的供给能力,促进技术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应用,打造跨界协同的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集中突破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制约,解决制造业发展卡脖子的难题,

    二是要多策并举,提高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加大试点示范工作力度,健全标准体系,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制造业融合,分类推进数字车间,智能工厂,智慧园区建设,推动绿色标准,绿色产品,绿色车间,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的全面发展,促进重大装备工程化、产业化应用。

    三是要合理有序优化制造业发展格局,积极推进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的实施,深化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建设。要培育发展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建设制造强国关系国计民生,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工业和信息化部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和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发挥企业、行业组织、科研院所和各级管理部门的力量,齐心协力,同心同德,确保中国制造2025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推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取得新成就,开创制造强国建设的新局面,谢谢大家。

相关报告
  • 《工信部:六招齐发推动“中国制造2025”》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8-01-31
    • 新华社电 工信部部长苗圩1月30日表示,“中国制造2025”启动实施两年多以来,顶层设计已经完成,2018年将从六方面继续深入推动其实施。 苗圩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六方面包括: ——继续深入实施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五大工程。 ——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 ——培育若干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组织实施工业互联网的平台培育、百万工业企业“上云”等工程。 ——提升制造业的供给体系质量,落实好2018年钢铁去产能任务,实施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 ——优化制造业的发展环境,特别是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制度交易性成本等。 苗圩强调,“中国制造2025”是开放、包容的体系。“‘中国制造2025’成为我们深度参与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双边多边合作的一个标志性的符号。”苗圩说。(安娜 何雨欣)
  • 《中国制造?》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5-05-15
    • 中国制造? 亚洲仍将占据制造业的领导地位,其他国家面临发展困境。 中国通过本土生产、产销外国的方式改变自身经济的同时,也改变了全球的经济。1990年,中国只占全球制造业产值不到3%的比重;现在这一数字上升到将近25%。中国生产了全球80%的空调、70%的手机和60%的鞋子。中国崛起的白热化趋势进一步促使供应链向东南亚深入扩展。“亚洲工厂”如今生产了将近一半的全球商品。 中国一直紧跟着“亚洲四小龙”如韩国和台湾的步伐。许多人推测,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制造业的指挥棒将会指向世界其他地方,使这些国家或地区也能依靠制造业繁荣起来。但是中国不仅没有因薪酬上升而产业遇冷,反而抓紧了对市场的掌控。低成本工作的确从中国转移到了东南亚,这一结果更是增强了“亚洲工厂”的主导地位。这一局面为中国轨道之外的其他新兴市场制造了难题。从印度到非洲再到南美,变幻莫测的富裕之路变得愈发艰难了。 怠工 中国经济不如以往强劲了。房地产市场因供应过剩面临危机。日益增加的债务成为负担。本月早些时候,中国政府宣布今年的经济增长指标为7%,这也是二十多年来最低的目标。而本周的数据显示,即使是7%的增长目标也并不容易实现。然而,中国在制造业方面仍具有三大优势,并将有利于总体经济的发展。 首先,中国在发展高端市场,进行高产值研发的同时,也仍紧抓低成本制造业。中国在全球服装出口产业的份额增加了,从2011年的42.6%到2013年的43.1%。中国也正在尝试用更少的原材料制造更多的产品。世界银行发现,中国进口原材料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从20世纪90年代巅峰时期的60%下降到了如今的35%。部分原因在于中国拥有其他国家争相模仿的有效的供货商集群。中国有优秀的、改良的生产结构。中国计划到2020年建设10座机场。根据中国政府最新的“2025中国制造”政策的指导,中国公司正在利用自动化技术提高生产率,以弥补劳动力成本增加带来的不利影响。 中国的第二大优势就是“亚洲工厂”本身。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一些低成本工厂确实正在离开中国。其中大多数都转移到了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东南亚地区。这一过程却带来了相应的负面影响。去年,一个NGO组织发现,马来西亚电子产业大约30%的工人都属于强迫性劳工。但是,在三星、微软、丰田和其他跨国公司削减中国地区产量、转向缅甸和菲律宾的同时,他们也强化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供应链。 中国的第三大优势在于,中国正迅速发展为重要的需求市场。中国消费阶层日益增长,亚洲工厂正在占据更高份额的高利润市场和服务业。与此同时,中国市场的需求也进一步强化了亚洲供应链。在中国市场竞争问题上,本土商人比远距离的竞争者更有优势。 灵活的政策能进一步发挥这些优势。东盟有能力抢占低端制造业市场。中国占美国鞋业进口市场的份额从2009年的87%下降到了去年的79%。越南、印度尼西亚和柬埔寨分走了其他份额。但是,东盟可以进行更多努力,来创造一个致力于复杂商品和服务的专门市场。区域贸易,当然最好是全球贸易将使制造业网络从中国覆盖到周边其他国家的过程更加顺利摆脱外国对零件的限制后,泰国在汽车制造业方面的实力证明,正确的政策是如何使东南亚国家与中国机器制造业对接的。 不幸的是,其他新兴经济体却高兴不起来。他们缺少一个巨大的经济体来担任区域组织的核心。北美自由贸易区将墨西哥的公司纳入了纵贯北美的供应链之中,但是却没有包括中美和南美的一些国家。沉重的贸易壁垒使西欧将不会像帮助中欧和东欧一样帮助北非国家。 即使当印度和撒哈拉以南非洲从亚洲工厂手中分走了部分产量,另一个问题仍然存在。制造业可能不会再创造曾经可观的就业局面和经济收入了。过去,出口导向型制造业使大量劳动力从田野进入了工厂,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现在的科技进步减少了工厂的劳动力需求。中国与其邻国可能是最后搭上廉价劳动力顺风车的国家。 出口无疑是新兴市场获得成功的最可靠途径。在全球市场内竞争是最有效的提高生产率的方式。但是亚洲工厂之外的其他政府必须依靠多种多样的发展方式——不仅仅是制造业,还有农业和服务业。印度IT产业就是很好的例证,但是这仅仅是高技能人员的产业,这个国家庞大的劳动力市场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促进政策实施 如今的发展模式需要更多的政策制定者制定更有效的政策,而不仅仅是在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的竞争。全球贸易服务进一步自由化将有利于南美洲和非洲。基础设施花费除了集中于港口和道路建设外,还要注重光导纤维电缆建造。教育是关键,要想进入全球市场,高技能劳动力必不可少。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些建议可能较难实施。但是,想要靠中国不再廉价的劳动力分到一杯羹,结果只能是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