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战略合作开启绿色农业新篇章》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2-14
  •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意见,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效率,加快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2月10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联合科技攻关与推广服务战略合作研讨会在沈阳辽中召开。辽宁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刘金昌、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部副部长周振生、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正高级农艺师王颖、辽中区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副主任于奎武、沈阳农业大学副教授战秀梅、福建漳州有机肥协会会长冉洪崎、沈阳光大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晓光、辽宁欣大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姜大光以及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会议首先听取了光大环保公司董事长张晓光、再生能源事业部总经理迟峥的总体工作汇报。张晓光表示,本项目旨在通过“产学研”的优势互补和“供销服”的全方位合作,共同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联合攻关与推广服务。随后,全体参会人员围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联合科技攻关与推广服务战略合作实施方案、2025年农用沼渣沼液田间试验示范方案进行解读与研讨,商定战略合作协议及下一步工作计划。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沈阳光大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沈阳农业大学(植物营养与施肥技术团队)、辽宁欣大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双方将秉持“创新驱动、优势互补、精诚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共同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带动产业的转型升级。

    最后,刘金昌副主任进行总结讲话。他表示,沈阳光大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要依托科研院校在农业科技领域的科研优势、依托行业协会在肥料产品创制的专业优势、依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市场营销网络和推广服务优势来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创新产品生产工艺、建立推广应用服务。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部将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和服务动能,为联合攻关和战略合作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推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与推广模式。

    文章链接:农机网 https://www.nongjx.com/news/detail/97126.html

  • 原文来源:https://www.nongjx.com/news/detail/97126.html
相关报告
  • 《农业农村部持续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成效显著》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8-28
    •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大力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促进农牧循环发展,明确到2025年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记者日前从农业农村部官网获悉,近年来,农业农村部联合有关部门坚持种养结合、以“用”促“治”,统筹推进畜牧业绿色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完善种养结合政策体系,印发《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测算技术指南》和《畜禽养殖场(户)粪污处理设施建设技术指南》,指导地方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养殖场(户)合理建设畜禽粪污处理设施,促进“以地定养”“种养平衡”,推动畜禽粪肥就地就近还田利用。 强化科技支撑能力,积极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发,加快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组织成立畜禽养殖废弃物利用科技创新联盟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指导委员会,推广应用以种养结合为主的9种典型技术模式,加快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在全国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行动,支持养殖优势地区发展秸秆养畜产业,促进秸秆资源就地转化、就近利用、过腹增值、种养循环。 实施示范引领工程,聚焦畜牧大省、粮食和蔬菜主产区,推动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开展粪肥就地消纳、就近还田补奖试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业化服务组织提供粪肥还田服务,推广应用粪肥还田利用技术,促进县域内畜禽粪污基本还田。截至目前,已累计安排中央投资118.02亿元,支持337个县(农场)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推动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9.4%,有力促进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耕地地力提升。
  • 《全面推进农业发展的绿色变革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2-11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绿色发展,做到思想上自觉,态度上坚决,政策上鲜明,行动上坚守,这是决定能否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关键。 深刻理解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革命性意义 农业现代化始终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农业生产是受自然和经济规律双重决定的特殊行业。农业绿色发展就是以尊重自然为前提,以统筹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目标,以利用各种现代化技术为依托,积极从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合理的开发种养过程。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不仅是一场关乎农业结构和生产方式调整的经济变革,也是一次行为模式、消费模式的绿色革命。我们要深刻理解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革命性意义,适应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化的时代趋势,推动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农业绿色发展道路,为世界农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要深刻认识当前农业发展面临问题的严峻性。近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就,也付出了很大代价。耕地和水资源过度利用,农业面源污染加重,草原等生态系统退化,农业发展面临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两个“紧箍咒”。转变农业发展观,实现农业绿色发展,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既是中央洞察社会深刻变化,尊重自然规律,顺应人民殷切期盼所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农业自身的内在需要,通过转变生产方式,把过高的资源利用强度降下来,把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的趋势缓下来,推动农业走上绿色发展的道路。 要深刻认识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艰巨性。当前,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迎来了大好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若干深层次的困难。在观念层面,长期以来追求产量增长的习惯思维,一些同志还没有真正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摆上重要日程深入思考、认真谋划、扎实推动。在利益层面,推进农业发展方式变革,必然会深刻调整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导致部分地方、部门经营主体有逃避思想和畏难情绪。在工作层面,将现成增产型的技术、人才、政策、机制等体系,转变为质量、绿色型的新体系,将是前无古人的宏大事业,需要决心、坚韧和开拓创新。 要深刻认识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长期性。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要科学研判面临的问题形势,将长期性科学规划与阶段性目标计划有机结合,标本兼治,稳扎稳打,逐步深入推进。力争到2020年,总结推广一批符合区域农业绿色发展的模式和技术集成,建立完善农业绿色发展的工作机制、制度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初步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经过10―1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努力,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 要深刻认识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系统性。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这不是单项制度的调整和修补,而是各方面体制机制的创新与建设;不是农业领域的独立推进,而是农业各行业、各层次协调配合、系统推进。必须统筹全局,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条分缕析各项重点,协同行动。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鼓励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共同参与农业绿色发展。 着眼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乡村是生态环境的主体区域,生态是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乡村振兴的客观需要。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作出了全面系统部署。落实中央的部署,必须把战略重点放在紧紧围绕乡村产业振兴来展开,切实推动农业空间布局、资源利用方式、生产管理方式的变革,推动乡村产业走上一条空间优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稳定的中国特色振兴之路。 推进发展理念变革,用绿色理念引领农业生产。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办、国办《意见》,坚持绿色兴农的发展理念,从思想观念到方式方法,从政策举措到工作安排,从制度设计到科技研发,从资源配置到绩效考评,都要转到绿色导向上来。以绿色理念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形成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工作合力和良好氛围,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强大支撑。 推进生产方式变革,用绿色方式实现金色丰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要统筹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既不能因为保供给、保收入而牺牲生态,也不能因为保生态而让农产品供给、农民收入受影响。要改变过去大水大肥大药来换取高产的方式,加大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和人才培训力度,在农业生产领域加快普及一批先进适用绿色农业技术,推动绿色生产方式落地生根,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推进产业结构变革,用绿色产业带动提质增效。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摒弃单纯追求产量的做法,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放在突出位置,推进产业结构变革,实现产品的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优质化、品牌化,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优质、营养健康的消费需求。同时,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加强农业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修复农业农村生态景观,提升农业“养眼、洗肺”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推进经营体系变革,引导新主体推动绿色发展成为农业普遍形态。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仍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小农户大量存在仍是我们的基本面。农业绿色发展所需要的技术、资金、人才等,对小农户来说依然门槛较高。必须推进经营体系的绿色变革,通过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创新连接路径,让农业绿色发展融入农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带动小农户步入农业绿色发展轨道。 推进制度体系变革,用绿色制度促进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要全面构建农业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强化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耕地保护补偿、生态补偿、金融激励等政策支持,加快建立健全绿色农业标准体系,完善绿色农业法律法规体系,努力构建标准明确、激励有效、约束有力的绿色发展制度环境,落实各级政府和部门的绿色发展责任,让生产者和消费者自觉主动把生态环保放在重要位置去考虑,激发全社会发展绿色农业的积极性。 突出重点,紧抓关键,把农业绿色发展不断推向深入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既要统筹考虑、全盘谋划,也要突出重点,有的放矢。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主战场,出实招,打硬仗,把农业绿色发展不断推向深入。特别是要总结提炼一批可复制、可推广、操作性强的技术措施、生产模式、管理方法等,发挥示范推广、引领带动的作用。 提高思想认识。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主动入位,积极作为,精心谋划,务实推动。要认真贯彻好中办、国办《意见》,结合具体实际,找准问题难点,创新方式方法,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优化功能布局。坚持规划先行,合理区分农业空间、城市空间、生态空间,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力区域布局,规范农业发展空间秩序,推动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要建立重要农业资源台账制度,摸清农业资源底数。构建天空地数字农业管理系统,利用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地面物联网一体化观测技术,实现资源环境的动态监测和精准化管理,为不断动态调整农业主体功能和空间布局提供支撑。 推动科技创新。要大力支持绿色农业为导向的科技研发推广,组织实施好相关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进一步完善各类创新主体协同攻关机制,吸引社会资本、资源参与农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在制约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环节,尽快取得一批突破性科研成果,集成组装一批绿色生产的技术模式,加大示范推广力度。同时,要加强资源环境保护领域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完善产业链条。要健全完善绿色农产品的加工流通体系,密切农业生产与市场消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要大力加强绿色农产品流通和营销,推动与农业绿色发展相配套的产地市场建设,加强产地市场信息服务功能建设,提高流通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助力解决农产品卖难、卖不出去、卖不上价的问题。要大力发展绿色加工,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协调发展,形成“资源―加工―产品―资源”的循环发展模式。 保护农业资源环境。在资源保护方面,重点是保护耕地和水资源。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深入推进耕地质量保护提升行动,扩大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修复面积,开展耕地轮作休耕试点,保障耕地数量和质量。同时,抓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落实,推进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实施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和渔船“双控”制度等。在环境保护方面,要加强投入品管控和废弃物处理,通过精准施肥、有机肥替代、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等方式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进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和农膜的资源化利用。 (作者为农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 《 人民日报 》( 2018年02月08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