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雨水收费机制简介及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借鉴》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治理
  • 编译者: wangyang
  • 发布时间:2020-08-29
  • 以海绵城市为代表的现代雨洪管理在中国不断深入,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对下一阶段的建设及建成设施的运维和管理等都十分重要,雨水收费问题逐渐在业界讨论。研究国外的雨水收费案例和发展经验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介绍了美国雨水收费体系的名称、依据、范围、收费量、计算方法、资金使用、激励返还及减免政策和筹备过程,结合未来雨水收费在中国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分类讨论了雨水收费推进中的常见壁垒和反对意见,并提出工作重点和建议。

    海绵城市建设开展以来,中央财政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了专项资金补助,地方财政也提供了不同程度的资金支持。对30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统计表明,试点期3年内,完成试点建设总面积920 km²,完成建筑小区、道路及公园更新建设、河湖治理、排水防涝等各类项目共计4 900余项,总投资1 600亿元。随着建成设施量的不断增加,与运维相关的资金需求也逐步增长,金额巨大。为进一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巩固建设成果,构建扎实的现代雨洪管理体系,建立一套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十分重要。

    完全依靠政府财政支持的模式有时候是难以持续的,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海绵城市建设。我国《环境保护法》提倡“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基本原则。国家相关部委及专业人士也不断呼吁,要借鉴国外做法,研究实施雨水排放收费制度。雨水收费在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厄瓜多尔、法国、德国、波兰、南非、美国等诸多国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实施。在当前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下,我国在城市雨洪管理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对雨水收费的理论基础、征收标准等开始有了一些研究,但系统性的研究仍不多。

    美国是雨水筹资机制最完善的国家之一。本文通过对美国雨水收费案例的研究和总结,对业界比较关注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结合中国情况对未来雨水收费体系的建立进行讨论并提出建议。

相关报告
  • 《 长江沿线试点海绵城市建设 探索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06-27
    •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诗人描绘出江南6月黄梅时节的闲适。不过这个时节长江流域同样进入了主汛期,长江水位不断抬高,沿江的每一座城市需要接受一场又一场雨水的洗礼,“防洪水、排涝水”是每一个城市在每一场雨中需要面对的。 6月8日11时,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启动水旱灾害防御Ⅳ级应急响应,这也是长江流域今年首个水旱灾害防御应急响应。根据暴雨洪水趋势,长江委于6月20日12时启动长江水旱灾害防御Ⅲ级应急响应。6月22日17时,水利部长江委水文局发布了今年第1期洪水黄色预警,提醒乌江下游沿线做好洪水防御工作。 城市内涝是近年来由于天气、排水管网建设落后等各种因素导致城市内积水的灾害,也是城市水环境治理的一大痛点。中国从2015年开始试点海绵城市建设,希望能够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找到一条路径。 武汉渍水6小时几乎全部消退 6月19日,气象部门发布武汉市即将迎来新一轮强降雨的预警。6月20日夜间,电闪雷鸣将无数人半夜惊醒,21日当武汉市民清早起床时,整个城市已经笼罩在雨水中。 根据气象部门的统计,20日晚11时—21日早9时,武汉雨量174.5毫米、蔡甸200.6毫米、黄陂165.3毫米、新洲104.7毫米、江夏95.2毫米、开发区114.3毫米。其中,自动站雨量50毫米以上的有132站,100毫米以上的68站,200毫米以上的3站,其中雨量最大为蔡甸玉贤站232.9毫米。21日晨,此轮降雨最强小时降雨量达到82.1毫米,超过特大暴雨级别(小时降雨量50毫米),为近10年来第二位,已超过2016年。21日9时,武汉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启动城市排渍Ⅲ级应急响应(黄色)。 面对暴雨,整个城市各部门不断运转。武汉市各排水泵站不间断抽排;早高峰开始前交管部门通过各渠道发布渍水路段信息;公共交通部门发布线路变更信息;教育部门面对中考报武汉市政府同意,做出“21日的物理化学和英语两科考试时间顺延1小时开考,考试各阶段实施程序顺延”的举措;城管部门做好桥梁、地下通道等设施的应急联动抢险工作,及时清除雨水口垃圾、杂物;城建部门做好重大建设工地的渍水抢排、应急抢险保障的组织及协调工作,及时排除渍水隐患,打通受阻通道;电力部门高效抢修,确保重要部门单位以及考点用电。 “早上上班光谷金融港淹了,下午回家条条路都退水了。”家住关南的江先生告诉记者,同事群里大家都觉得今年退水比2016年快多了。确实,水务部门发布的消息显示,截止到21日下午15时,武汉市中心城区主、次干道渍水全部消退,交通秩序正常。21日21时在城市排渍Ⅲ级应急响应(黄色)启动12小时后,城市排渍Ⅲ级应急响应解除。 与2016年渍水相比,在这一轮降雨中,武汉市主城区渍水点明显减少,退水明显加快。长江商报记者查阅本报过去报道发现,2016年,中心城区共有162处道路出现渍水,城市局部交通影响较重。主次干道渍水在24小时内消退了90%,但南湖、汤逊湖等部分区域出现较严重持续渍水,持续近一个月。三年来,武汉市下大力在排水设施建设上“补短板”,城市总抽排能力翻倍,本次降雨中心城区10余处道路出现较严重渍水,3小时内消退90%,6小时内全部消退。 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显示,长江流域的降雨并未结束,根据22日的中期、长期预报来看,6月22日—7月1日,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大部地区累计降雨量有80—150毫米;7月2日—11日,江淮、江南、华南北部及贵州、四川盆地东部等地的降雨量有50—100毫米,部分地区有150—200毫米,局地超过300毫米,对于长江流域的城市来说,还将接受一轮又一轮雨水的考验。 推广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6月中旬,2019长江经济带(武汉)水务发展技术交流博览会在武汉举行,水务、供水、水利、海绵城市等领域近4000名专家和骨干参会交流,与会专家认为,中国城市水环境整治表现最突出的痛点就是城市排渍,因为在这个方面市民感同身受最强烈。国家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是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的有效探索。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2015年4月,武汉获首批(16个)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经三年建设改造,试点区内计划的288个项目已基本完工,建设面积38.5平方公里,初步实现了海绵体“呼吸吐纳”的功能。 中国城市规划院市政院院长王家卓指出,中国城市排水存在不少问题。在认识上,有些城市简单认为合流制就是造成水体黑臭的原因,治理中重点不是重视排口治理和截污,而是重点放在雨污分流改造,实际上分流制、合流制排水系统各有优劣,需要具体看适用环境;在排水建设的规划上,没有想好到底采用哪种方式,哪些地方应该采用哪些方式;同时在技术标准、机制协调、管理等方面也有所缺失。王家卓介绍,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地区,合流制与分流制实际上是并存的,分流制地区分彻底,做好源头污染控制;合流制地区控制好溢流污染。 中国科学院院士夏军于今年4—5月,受住建部城建司委托,作为专家组长之一,参加首批海绵城市(武汉、嘉兴、鹤壁、济南等)验收。夏军认为,四个典型城市,通过建设目标与考核指标评价,经济、生态、社会等综合效应凸显。以武汉为例,改造区域青山港、东湖港等黑臭水体水质得到改善,在历次暴雨中,已完工试点项目没有出现长时间渍水。而像鹤壁、嘉兴这种规模小的城市,“海绵理念”深入人心,成为规模建设。 对于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中国工程院院士钮新强认为,要推广海绵城市建设,控制径流,实现雨水净化和削峰减排。在新区加强规划管控,同步落实新改建地块的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在老城,结合雨污分流改造、老城区改造等同步实施现状小区和道路的海绵城市改造;公共空间可以将现状公园绿地和广场等公共空间改造为多功能雨水滞留和调蓄设施,削减雨水径流量和面源污染排放量, 实现雨水源头减排和净化,缓解湖泊调蓄和泵站抽排压力。王家卓认为,应该坚定不移地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完善现有排水体制的缺陷。他建议,对海绵城市的源头控制、过程管理到末端治理,要加强关键的系统思维、系统设计、系统治理的科技创新,其中涉及生态学与环境学、城市水文学、城市规划与工程施工与建设等多学科交叉。 长江流域进入汛期,武汉江滩沿线堆满防洪沙袋。长江商报记者 吴薇 摄
  • 《江苏镇江海绵城市建设总投资已达88.67亿元》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06-27
    • 绿化景观带、人行天桥、多级生物滤池、对技术进行集中展示的海绵概念展示中心……14日上午,记者游览位于江滨新村附近的海绵公园,直观感受了近年来我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与成果。 乍一看,海绵公园内的水池很像普通水池,池边有绿化带、平台,可供游人观赏玩耍。然而多级生物滤池的功能远远不止这些,它可以使用物理、化学、生化等技术对雨污水进行净化。市海绵城市建设指挥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海绵公园是江滨新村1.8平方公里汇水区域的水体中转站,主要解决该片区雨污水排放及海绵建设达标问题,可将净化后的雨水通过泵站提升至排口,从而向北排放至金山湖。 2015年,我市成为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也是迄今为止省内唯一一个国家级海绵试点城市。目前,我市海绵城市建设总投资达88.67亿元,海绵城市已彻底融入市民生活,越来越多的老小区享受到了海绵改造带来的生活改变。 作为全国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在实践中,我市结合高密度老城区的特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绵+”模式。“海绵+治涝/治黑”实现了海绵改造与黑臭治理、内涝治理等多目标融合;“海绵+棚改”将棚户区、城中村改造与海绵城市建设进行了有机结合;“海绵+群众诉求”则是将海绵城市建设与积水区(点)整治、街巷整治、屋面渗漏、物业提升、小区环境综合治理等群众诉求相结合,实现了老旧城区的有序修补和有机更新。 “当年的试点是3年。试点有时限,但海绵城市建设没有时限,会一直持续。”该负责人介绍,市政府已正式批准设立“镇江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公室”,全面保障试点任务完成后的组织机构、人员配备、运行机制、资金投入等,依法、持续将海绵城市建设推向深入。 目前,我市已经将海绵改造中的技术进行了产业化探索,成立了4家相关企业,产值已达1000多万元。该负责人说,“海绵城市不是一种城市建设类别,而是所有类别项目必须贯穿、融合其中的一种城市建设理念、技术和方法。海绵城市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