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家!中船科技旗下中船海装完成弱电网下构网型风电机组电网适应性测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1-01
  • 近日,中船科技旗下中船海装5MW构网型双馈风电机组在中船风电敦煌北湖二期风电场圆满完成了弱电网条件下的电网适应性验证工作,此次验证不仅是国内首个构网型风电机组电网适应性测试的成功案例,也是中船海装与中船风电在技术研发和项目实施上密切配合、协同创新的重大成果,标志着中船海装在构网型风电技术与装备方面走在了行业前列。此次测试由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执行,依据中国电器工业协会2024年9月最新颁布的《构网型风电机组并网技术要求和测试规程》团体标准开展,按要求完成了低短路比下的一次调频、惯量响应以及大小短路比扰动等一系列试验。其中,构网型机组惯量响应有功功率响应滞后时间小于5ms,有功功率变化量上升时间小于300ms,一次调频调节时间小于300ms。

    实测结果表明,该构网型风电机组具备出色的弱电网适应能力,并能够在复杂电网环境下稳定运行,有助于提升电网的整体灵活性,对于推动我国能源转型,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目标具有积极影响。

    构网型机组相较于传统风电机组,最大的优势在于它们能够模拟同步发电机的行为,对外呈现电压源控制和自同步电网特性,提供类似于传统火力发电站的辅助服务,如快速频率调节、电压支撑等。这意味着,当电网面临扰动时,构网型机组可以快速响应,提供必要的支持,帮助电网维持稳定。此外,它们还能改善电能质量,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随着可再生能源渗透率的不断提高,电网面临的挑战日益增多。构网型机组的发展和应用将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它们不仅有助于构建更加智能、高效的现代电网,还将促进清洁能源的广泛使用,助力我国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


  • 原文来源:https://www.nengyuanjie.net/article/101845.html
相关报告
  • 《中船风电携手中船海装打造新疆百万千瓦风场全疆风储协同“最优解”》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9-26
    • 近日,由中央媒体、新疆日报、新疆广播电视台联合组织的“追风逐日看新疆”大型采访报道活动启动以来,中船科技旗下中船风电哈密百万千瓦风储一体化项目因体量大、模式新、运行优、示范作用强等特点,受到各类媒体广泛关注和重点报道。 风储协同“最优解”:中船风电哈密百万千瓦风储一体化项目 中船风电哈密百万千瓦风储一体化项目位于百里风区——哈密市伊州区十三间房区域,占地面积约231平方公里,是新疆首个跨地域接入的新能源项目,也目前全疆单体装机规模最大的风储一体化项目。今年3月底,项目首台机组并网发电,6月20日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并凭借科学的设计方案、高效的建设进度和智慧化运维水平成为同区域标杆项目。现在,小编就带您走进百里风区,揭示该项目高质效运行背后的风储协同“最优解”之谜。 建设前丨主机储能协同,实现系统最优 哈密十三间房区域自古以来就是全国有名的“百里风区”。这里全年8级以上大风达200多天,极大风速能达到50.28米每秒。为有效应对当地大风干燥多尘天气和巨大的昼夜温差,中船风电在整体方案设计和机组配置上做足了功课。 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和自然条件,主机、储能和运维系统智能化、一体化协同设计,该项目安装了150台中船海装H176-6.7MW低温型风电机组,这是专为三北“沙戈荒”地区定制化的,机组生存环境温度为-40℃—+50℃。同时,配备中船风帆生产的30万千瓦/120万千瓦时的电化学储能装置,并搭载中船风电自主研发的风储协同控制系统,实现对风资源的最大消纳利用,改善电力上网波动性。该风储协同控制系统关键技术项目曾入选2022年度北京市落实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而哈密百万千瓦项目正是这一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运用的关键载体。 通过运行智慧管控系统,储能电站可自动控制充放电,低谷时自动充电,尖峰、高峰时自动放电,一次充放电达120万千瓦时,相当于5万千瓦风电场全天满发所产生的电量,可同时满足当地80-100万户居民同时用电。据初步测算,自6月20日风场全容量并网以来,通过风储协同控制系统减少弃风率达10%,强有力发挥了削峰填谷的调节作用,为新型储能系统建设和规模化发展打通了科学路径。 建设中丨精细项目管理,开创并网新模式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中船风电自有的清洁能源施工管理团队推行项目精细化管理,屡屡刷新建设进度,仅用一年时间完成了百万千瓦级项目从开工到并网的全部建设任务,成为同期批复项目中规模最大、建成最早的示范项目,创造了中船风电速度。进入并网阶段,项目团队紧密结合新疆电网750环网建设实际,坚持就近接入、高效使用,打破地州市界限,横跨哈密、吐鲁番两地完成绿电上网,不仅盘活了全疆750变电站资源,还为创新电网接入模式提供了有益示范。 建成后丨智慧运维管控,经济社会效益凸显 哈密十三间房百万千瓦风储一体化项目由于单体规模大、机组数量多、风储协同控制下运维场景相对复杂等特点,在规划建设之初便成为推动“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模式融合创新的试点风场。 项目进入并网阶段之初,中船风电风场运营中心就从西北调拨了专业精干运维团队驻扎在项目上,7*24小时保障运维质量。并将风场数据接入北京本部智慧运维系统,利用主机和运维专家团队对风场运维状况进行实时智慧诊断和动态智能分析,对运维中突发情况和难点问题实现专家与一线团队跨地域联动处理。同时,整个项目采用无人机巡检模式,极大节约了人工成本、提升了运维效率。 目前,通过与中船海装联合自主开发的智慧运行管控系统示范应用,实现了百万千瓦装机规模的风场运维少人化、低成本,单瓦运维成本仅1分钱,与当前行业常规标准相比,智能化水平和价值创造能力在区域内遥遥领先。 中国船舶集团风电产业链协同创新和精益管理背后是一连串成果:自24年3月并网以来,该项目上网电量近10亿千瓦时,风机可利用率达到99.5%。通过示范项目实施,提升了中国船舶集团为能源企业提供风电场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我们将不断建设标杆电站,为客户提供优秀的智能化风电场装备系统解决方案和优秀的风电场产品。 风再起时,绿色电力也在生产,点亮着远方千千万万户灯火,寸草不生的戈壁滩旧貌换新颜,成为能源“绿洲”。
  • 《思源智能:国内首家发布风电机组全状态监测系统》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8-29
    • 一 产品概述 1.1总体描述 风电机组全状态在线监测系统DBCMS-8000是一款基于对风电机组关键部件传动链、塔筒、叶片的数据采集、边缘计算、实时监测、数据分析、故障诊断的智能监测系统,实现对风电机组的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HM)——预先识别故障类型、故障程度和故障精确定位、预测失效,从而实现设备预测性运维和视情维修,让业主优化维修策略,减小意外停机和安全事故,助力客户实现的节能增效和安全生产的企业目标。 风电机组智能数据采集终端装置DBCMS-8000(以下简称采集装置)作为风电机组智能监测系统的核心部件,承担着信号感知、信号调理、边缘计算、数据传输等重要工作,是连接风电机组部件与中控可视化软件平台的桥梁。在设计生产中,充分考虑风电应用场景的特殊性,从工作环境温度、电磁兼容、信号频率、机械电气噪声干扰、关键部件监测点位置、线缆部署、安装方式和数据传输等方面都进行全方位的设计和测试,能够充分适应风电机组在线监测的应用。 “智能终端”——采集装置的设计,集成了高性能嵌入式处理运算芯片,能够实时计算信号特征参数,并根据自修正的报警门槛实时上报报警状态信息,并且能够根据现场环境噪声调整数据清洗滤波参数,实现有效的数据前端清洗,为后期故障诊断提供“干净”的有效数据。 1.2遵循标准 风电机组智能数据采集终端装置产品遵循如下表所示标准。 二 系统结构 2.1系统介绍 风电机组智能数据采集终端装置DBCMS-8000-IC01,作为风电机组全状态监测系统DBCMS-8000的核心部件,应用于风电机组,从信号感知到数据传输,结合可视化软件的预测和诊断,实现了系统的完整功能,系统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风电机组系统应用总体架构图 2.2采集装置组成 风电机组全状态检测系统,由感知传感器、采集装置、分析监测软件和连接线缆等附件组成,如下表所示。 I采集装置:采集装置实现振动、角度、转速信号采集,并完成信号的降噪处理、模数转换、信号滤波、特征计算、报警判别、数据传输等功能。 II普频振动传感器:完成中高速旋转部件的振动信号能量转换。 III低频振动传感器:完低速旋转部件的振动信号能量转换。 IV转速传感器:转速传感器完成对发电机驱动端齿盘位移的监测,通过齿盘位移信号生成的方波信号计算当前发电机转速,用于辅助故障的数据分析。 V双轴振动传感器:完成对叶片及塔筒的振动信号能量转换。 VI双轴倾角传感器:完成对塔基及塔筒倾斜角度的转换。 VII数据分析可视化软件:数据分析可视化软件实现对风机关键部件测点状态的实时监测、实时报警、数据分析、故障诊断和业务数据可视化显示。 三 总体功能 I 采集装置能监测风电机组的主轴承、齿轮箱、发电机、叶片、塔筒等关键部件的运行状态,发现故障、精确定位故障部件,通过故障诊断系统软件基于轴承、齿轮等对象自动报警; II 故障诊断系统在接入功率、风速等信号时具有基于风机运行工况与故障危害程度的多物理量联合诊断与综合决策功能; III 具有高速轴系动态不对中、发电机转子轴动不平衡监测与分析功能; IV 系统内嵌有传动链滚动轴承、齿轮等故障特征数据库,数据库轴承、齿轮及报警门限等输入参数对用户公开并可进行编辑; V 系统应具有用户友好的人机界面,方便用户操作,可方便设定设备状态多级报警值,同时可以输出不同的统计信息,包括报警报告、测量信息报告、信号异常报告、机器诊断结果报告等。输出报表支持WORD格式; VI 系统应能提供数据的时域波形图、频谱图、阶次谱图、解调谱图、趋势图(多台趋势比对显示)、瀑布图、波特图、棒图、轴心位置图、关联图等,方便进行数据分析及故障诊断; VII 系统支持Windows自带远程工具或Web远程访问功能,能通过地面系统分析软件或浏览器远程浏览风电机组状态; VIII 多机位测量数据对比,分析风场载荷分布,分析风场规划合理性,数据分析可用于风场改造、控制优化; IX测量叶片实际状态,作为样机调试、控制优化、技术改造评估的依据,评估技改质量、效果和对叶片及机组的影响; X叶片剩余状态评估,规模监测可用于判断需要重点监测维护的叶片; XI结构健康状态监测,监测叶片结构健康状态,避免发生重大失效和非计划外维修。可辨识一定规模的气动不平衡、结冰、结构失效、气动性能衰减等劣化情况; XII实时分析塔筒晃动位移,塔筒刚度分析;通过塔筒倾角分布,可以分析塔筒变形、焊缝开裂和螺栓受力情况; XIII实时分析塔基基础不均匀沉降; XIV系统基于 B/S 架构,支持集中监控和远程访问,实时掌握各地叶片运行情况。 XV 系统诊断故障类型 图2 采集装置外观图示 四 自然环境 I 工作环境温度:-40 ℃~70 ℃; II 存储环境温度:-45℃~85 ℃; III 工作环境湿度:95%RH非冷凝; IV 大气压力:80kPa~110k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