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科学家发现改良CRISPR-Cas9可为耳聋带来精准基因疗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9-07-08
  •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世界有4.66亿人患残疾性听力损失,相当于平均不到20人中就有1人丧失听力。遗传造成的听力损失还是新生儿最常见的残疾之一。基因编辑技术的问世,为治疗基因缺陷引起的遗传性耳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

    最近,哈佛医学院和波士顿儿童医院的一支联合研究团队,利用优化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在耳聋小鼠模型上精确识别并修正内耳的致聋突变,帮助小鼠留住听力。这一概念验证的完成有望为众多遗传性耳聋患者带来安全的基因编辑疗法。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学术期刊《自然-医学》。

    贝多芬小鼠

    在我们的耳朵深处,也就是被称为内耳的部分,有一类“毛细胞”,它们分布在内耳表面,形状如一丛丛鬃毛,在听觉中发挥重要作用。

    耳鼻喉科教授Jeffrey Holt和转化医学科学教授David Corey领导的研究小组过去发现,毛细胞要行使传导听觉信号的功能,离不开一种叫作TMC1的蛋白。当编码TMC1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毛细胞会逐渐退化和死亡,导致听力丧失。某些遗传性耳聋患者在10~15岁开始逐渐失聪、到25岁左右完全丧失听力,正是因为TMC1基因突变。

    科学家发现TMC1基因后,利用同样的突变构建了一种疾病模型小鼠,希望在此基础上研究疾病的治疗方法。这些基因突变小鼠会在出生一段时间后逐渐损失听力,到“青壮年”时完全失聪。科学家们给这种疾病模型起名为“贝多芬小鼠”,因为它们表现出的病程正与大音乐家贝多芬经历的进行性听力丧失相似。不过,顺便一提,贝多芬失聪的真正原因仍没有定论。

    精确找到30亿分之一

    和TMC1突变的耳聋患者一样,贝多芬小鼠体内的Tmc1基因仅仅出现了“一点”小错误:在来自父母双方的两个基因拷贝中,一个Tmc1出现突变就会致聋;而突变的DNA序列,仅仅是一个碱基发生了变化。

    想要通过基因疗法修正DNA错误,用研究者的话说,意味着他们的基因编辑系统需要成功地在小鼠基因组的30亿个碱基字母中找出一个错误的字母。

    为了精确定位贝多芬小鼠的错误基因拷贝,同时不影响正常基因,研究团队在经典CRISPR-Cas9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分别对引导分子gRNA和内切酶Cas9都做了优化。细胞实验中的初步检验表明,优化后的CRISPR-Cas9工具能在Tmc1基因的两个拷贝中准确区分突变版本和正常版本。

    随后,研究人员通过腺相关病毒(AAV)载体将基因疗法递送到小鼠内耳。

    DNA分析的结果显示,基因编辑活性只局限于在贝多芬小鼠的内耳细胞。而对正常小鼠做同样的“治疗”,没有在内耳细胞中检测到任何编辑变化,说明这种疗法没有干扰正常的基因功能,进一步说明了该工具的特异性。

    研究人员在显微镜下观察了小鼠内耳的毛细胞。不出所料,在未经治疗的贝多芬小鼠中,毛细胞随着结构的恶化逐渐消失;相比之下,接受治疗后的小鼠,保留了正常数量的毛细胞,结构完整或近乎完整。

    内耳毛细胞的结构得到挽救后确实能起到改善听力的作用吗?科学家们通过“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查了小鼠的听力。这种测试方法检查不同强度声音刺激下的脑电波反应,意味着内耳中听觉细胞捕获到声音后把信号传到了大脑。这也是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常用方法。

    在不治疗的情况下,贝多芬小鼠通常在1个月大时就开始对高频声音反应降低,6个月大时完全失聪。相比之下,出生后不久就接受基因编辑疗法的小鼠,在2个月时与健康小鼠的听力几乎没有差别;到6个月大时,对低频声音的听力仍保持正常,有些甚至对高频声音的反应也接近健康小鼠。更令人鼓舞的是,有一部分经过治疗的贝多芬小鼠,在此后的近一年里保持了稳定的听力!

    在人们非常关注的安全性上,这种疗法的表现也值得一提。科学家们给没有携带缺陷基因的小鼠施用疗法后,小鼠没有因此遭受任何听力损失。

    在这项研究的最后,为测试该疗法在遗传性失聪患者上的治疗潜力,科学家们在一系列携带TMC1突变的人类细胞系上进行了实验。DNA分析显示,只有突变拷贝会被编辑,同一个细胞中的正常拷贝不会受影响。

    从这些结果来看,研究团队带来的新CRISPR-Cas9工具“大大提高了标准基因编辑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他们也提醒,即便是像这样已经高度精确的基因编辑疗法,在用于人类之前仍有大量工作需要做。

    由于这种方法能够靶向单个点突变,受益的将不仅仅是TMC1突变造成的遗传性耳聋患者,由其他听觉基因单突变造成的15种遗传性耳聋也都有望通过这种方法得到治疗。这样的进展无疑令人期待!“我们相信,这些结果打开了一扇大门,由基因单拷贝缺陷造成的一系列遗传疾病都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发靶向治疗。”Holt教授说,“这真的是精准治疗。”

  • 原文来源: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40795.html
相关报告
  • 《科学家首次发现阻断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的小分子抑制剂》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9-05-13
    •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布罗德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酿脓链球菌Cas9(SpCas9)的首批小分子抑制剂能够更精确地控制基于CRISPR-Cas9的基因组编辑。具体而言,他们通过开发一系列高通量生物化学分析方法和基于细胞的分析方法,筛选了许多小分子,以便鉴定出能够破坏SpCas9与DNA结合因而干扰它的DNA切割能力的化合物。这些首批小分子CRISPR-Cas9抑制剂很容易进入细胞,并且比之前发现的抗CRISPR蛋白小得多。这些新化合物可以对基于SpCas9的编辑技术进行可逆的和剂量依赖性的控制,包括它们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进行基因编辑、碱基编辑和表观遗传编辑的应用。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9年5月2日的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 High-Throughput Platform to Identify Small-Molecule Inhibitors of CRISPR-Cas9”。 论文通讯作者、布罗德研究所的Amit Choudhary说道,“这些技术为快速鉴定和使用针对SpCas9和下一代CRISPR相关核酸酶的小分子抑制剂奠定了基础。靶向CRISPR相关核酸酶的小分子抑制剂具有广泛应用于基础研究、生物医学和国防研究以及生物技术应用的潜力。” 当前,SpCas9正在开发作为多种疾病(包括艾滋病、视力障碍、肌肉萎缩症和其他遗传性疾病)的基因治疗试剂。但是,这些治疗应用将极大地受益于对SpCas9活性的剂量和时间安排进行精确控制以减少脱靶效应。控制SpCas9活性的这些方面也可能使其他应用受益,比如对模型生物的DNA进行高效编辑来构建疾病模型和研究疾病,以及在基因工程蚊子中使用基因驱动来遏制疟疾和其他蚊子传播疾病。 对SpCas9的剂量和时间控制的需求已产生了对抗CRISPR分子的需求。尽管存在靶向SpCas9的抗CRISPR蛋白,但是它们是大分子,不易渗透到细胞中,起着不可逆的作用,可被蛋白酶分解,并且可能在体内存在引起不良免疫反应的风险。相反,小分子抑制剂在蛋白水解上是稳定的,可逆的,通常是非免疫原性的,并且能够通过被动扩散轻松地递送到细胞中。此外,它们可以低成本地大规模合成,具有很小的批间差异。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Choudhary及其团队推出了一个强大,灵敏且可扩展的平台,用于快速、经济地鉴定和验证SpCas9的小分子抑制剂。鉴于SpCas9酶的特性,以高通量方式测量CRISPR-Cas9活性从而进行药物筛选一直是具有挑战性的。为此,Choudhary团队分别开发了针对SpCas9-DNA结合和SpCas9 DNA切割活性的高通量初级和二级测定方法。对于初级测定,他们使用一种称为荧光偏振的生物化学技术来监测SpCas9与含有PAM序列的经过荧光团标记的DNA片段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二级测定中,他们使用自动显微镜来测量在细胞中由SpCas9介导的对报告基因进行DNA切割后产生的荧光变化。 通过使用这些测定方法,这些研究人员首先筛选了多种类型小分子的代表成员,以确定其成员经常抑制SpCas9的小分子类型。他们鉴定出两种先导化合物,它们以剂量依赖性方式破坏了哺乳动物细胞中SpCas9结合DNA和抑制SpCas9介导的DNA切割的能力。鉴于这些小分子阻断这种酶结合DNA,因此它们还抑制SpCas9的催化活性受到破坏的编辑技术,包括用于转录激活的那些技术,而且在人血浆中是稳定的。 Choudhary说,“这些结果为对CRISPR-Cas9活性的精确化学控制奠定了基础,从而能够安全地使用这些技术。然而,这些分子还没有为人类应用做好准备,也没有在生物体内进行功效测试。” 在未来的研究中,这些研究人员计划鉴定这些抑制剂在SpCas9:gRNA复合物上的结合位点,研究它们的作用机制,并优化它们的功效。他们还将确定这些分子是否与哺乳动物细胞中的其他靶标相互作用,并评估它们对其他的CRISPR相关核酸酶的特异性。这项新研究的早期结果表明这些分子对它们的靶标极具特异性,这是因为它们对与SpCas9的亲缘关系较远的CRISPR相关酶Cas12a没有影响。
  • 《Nature:一种基于CRISPR/Cas9的非病毒精准基因组编辑临床级疗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11-22
    • 最近几年,CRISPR基因编辑系统在癌症治疗领域被广泛探索,它可以精准编辑患者特定基因,并与腺病毒载体(AAV)结合,快速有效地激活免疫系统,以对癌细胞发起攻击。然而,由于个体间存在差异,导致现有疗法很难在大部分患者群体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通常情况下,每个人的免疫细胞T细胞表面都有特异性受体(TCR),可以特异性识别癌细胞突变。为此,科学家们假设,如果能将患者T细胞受体分离出来,在经基因编辑后再重新输入到免疫细胞中,或许可以产生个性化且有效的细胞疗法。 近期,发表在《Nature》上一篇最新研究中,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多机构的研究团队首次开发了一种基于CRISPR/Cas9的非病毒精准基因组编辑的临床级疗法,可以有效重定向免疫细胞以识别自身癌细胞中的突变。在首次人体临床试验中,该疗法取得良好的效果。该研究证明了非病毒精确基因组工程用于制造临床级基因工程过继细胞转移疗法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在这项新研究中,该团队开发了一种一种基于CRISPR/Cas9非病毒精确基因组编辑的临床级方法。该方法同时敲除两个内源性TCR基因TCRα(TRAC)和TCRβ(TRBC),并在TRAC位点插入新抗原特异性TCR(neoTCR)的两条链。然后,利用了一系列技术来有效定义T细胞对超过60个人类白细胞抗原(HLA)I类等位基因突变的新抗原反应。 在首次人体1期临床试验中,他们治疗了16名患有各种难治性实体瘤患者,包括结肠癌、乳腺癌和肺癌。从患者血液中分离出T细胞受体(TCR)与个性化可溶性预测新抗原-HLA捕获试剂结合显示,患者自身癌症有多达350个突变,超过5000个突变靶向34种HLA亚型。 然后,研究人员对免疫细胞特异性识别癌症突变的TCR基因进行测序,发现共有175个新分离的neoTCR。最后,他们通过一步式CRISPR编辑,敲除现有的TCR,并将经基因编辑的neoTCR敲入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中,以重新引导免疫细胞特异性识别癌症中的突变。 16名患者接受了三种不同的基因工程细胞产品,每种都表达患者特异性的neoTCR。治疗期间,所有人都出现了化疗的预期副作用,其中一名患者出现了1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另一名患者出现了3级脑炎。最终,5名患者病情稳定,其余11名患者的疾病进展为最佳治疗反应。 研究人员在输注后的肿瘤活检中检测到经基因编辑的NeoTCR T细胞,其频率要高于输注前的天然TCR。 总之,这项研究证明了这种新方法的可行性,包括分离和克隆多个识别癌细胞突变的免疫细胞受体、使用一步式非病毒精确基因组编辑同时敲除内源性免疫细胞受体并敲入重定向受体、制造临床级TCR工程T细胞。此外,该研究还证明了输注三种基因编辑的新TCR T细胞的安全性,以及基因工程T细胞递送到肿瘤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