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煤炭间接液化项目通过验收》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8-05
  • 本报讯 7月28日,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煤炭间接液化项目——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示范项目通过竣工验收。据悉,竣工验收委员会由国家能源集团特邀39名专家组成,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和实地检查,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承载了国家能源战略安全的重任,成就了现代煤化工典范。

    据了解,煤制油项目是践行“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的生动实践,是科技自立自强的现实明证,是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的重要举措。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将继续坚持创新发展,坚持“安全、稳定、清洁”运行,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不断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全面加快推动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不断扩大煤化工技术和产业新优势。

    同时,宁夏煤业将持续总结项目建设运营经验,坚持以扩大煤炭加工转化领域技术和产业优势为己任,聚焦“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继续实施提质增效工程,加快延链补链强链,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断开创“十四五”宁煤煤化工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宁夏煤业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示范项目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点项目,项目投产运营后,开展了4轮次603项关键技改,攻克解决瓶颈问题,截至7月25日已安全稳定运行798天,实现污水近零排放、锅炉烟气超低排放,吨油品原料煤耗2.77吨标准煤、水耗5.72吨,均优于国家先进值。

    宁夏煤业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示范项目攻克了大型气化及费托合成关键技术、重大装备及特种材料制造技术及工程放大与系统集成技术。实现了核心装备及关键材料的“中国制造”,圆满完成了37项国产化任务。按照工艺技术、装备台套数统计,项目国产化率达到98.5%,项目成套技术总体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据介绍,目前该项目通过国产化的成功示范,开发出煤制油成套大型工艺技术,突破工程化及大型装备制造、成套设备集成技术难题,打破煤制油化工核心技术、装备及材料的国外垄断,增强了我国能源自主保障能力,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链长的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模式,为适应后石油时代、抢占技术制高点提供技术战略储备。

    项目投产运行以来,年清洁高效利用煤炭1961万吨,推动了煤炭由单一燃料向燃料与原料并重转变,是能源技术革命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累计生产油化品1721万吨,是能源供给的有益补充;建成投用C12、C14、轻质白油、α-烯烃分离等项目,新增7类15种新产品,实现了由单一油品向多元化产品的转变。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meitan/2022/08/05/detail_20220805125936.html
相关报告
  • 《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煤炭依然不可或缺》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3-14
    •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下,大力发展新能源是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兼顾低碳发展和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能源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刘国跃在分组讨论时表示,目前我国已经建成全球清洁化程度最高、规模最大的煤电体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当前,我国能源体系面临稳定供应与清洁低碳转型的双重挑战,在多种因素交织叠加的环境下,保障能源供给安全稳定依然是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煤炭也将继续发挥能源“压舱石”作用。 “煤炭长期以来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煤炭没有原罪,但我们希望未来能够不依赖煤炭,更加清洁地利用煤炭。”谈到煤炭在新型能源体系中的角色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吉臻强调,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应严格遵循“先立后破”的发展路径,在能源结构尚未完全转型前,煤炭在能源体系中的作用依然是不可替代的。 刘吉臻表示,未来煤炭将进一步加快与新能源的深度融合,例如在电网调峰中发挥更大作用。2022年我国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超过1.2亿千瓦,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突破12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机组,风电、光伏、生物质一年的发电量合计超过1万亿千瓦时。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量不断攀升,在促进能源结构转型的同时也给电网稳定运行带来了较大挑战,煤炭在电网调峰中的重要作用得到进一步凸显。刘吉臻对此有个形象的比喻,他认为当下新能源就像还没长大成熟的“孩子”,性格阴晴不定,当它“调皮”时便会给电网带来麻烦,此时就需要煤电充当哥哥姐姐的角色,带着新能源一起成长。“比如新能源发不出电的时候,煤炭作为‘哥哥姐姐’就要立即补上,进行兜底保障,等到新能源‘长大’了,就能够独当一面。”刘吉臻表示,随着新能源发电量的不断增加,我们还需采取更多有力措施应对新能源不稳定性带来的风险挑战。他提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应遵循多元互补、源网协同、供需互动、灵活智能的发展路径,甚至在未来实现荷随源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不仅是能源领域的变革,更将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刘吉臻说道。 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离不开先进装备、创新技术的有力支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葛世荣表示,在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建设新型能源体系道路上,我国已在诸多技术领域走在世界前列。例如在2022年8月,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煤炭间接液化项目——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示范项目通过竣工验收,有力推动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不断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对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除煤制油外,葛世荣还提到,目前我国对于地下煤炭气化的研究也不断取得新突破。有别于传统的采煤工艺,地下煤炭气化是通过直接对地下蕴藏的煤炭进行可控燃烧,从而产生富含氢气的可燃气体,再将其输出地面的一种能源采集方式。煤炭地下气化由采煤变为采气,具有安全性高、投资少、效益好、污染少等优点。该技术可有效盘活废弃煤炭资源和开发深部煤炭资源,实现高碳资源低碳开发,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创新尝试。“煤炭在地下直接气化能够将其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直接封存在地下,大大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煤气制氢也就不再是所谓的‘灰氢’了。”葛世荣介绍道。 在煤炭开采阶段,各种自动化、智能化设备近年来也取得飞速发展。如在不久前,葛世荣参与现场验收的国家能源集团准格尔露天煤矿顺利通过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验收。借助人工智能、5G、智能终端等先进技术,该煤矿形成了“用人最少、用时最短、效率最高、安全最好、质量最佳”的建设成果,钻、爆、采、运、排工艺全面实现智能化。“智能化将是煤矿产业重要的发展方向,相关成套装备、关键技术我国已实现自主研发制造,未来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到时我们的矿工也将成为‘幸福矿工’,煤矿呈现不平凡的世界。”葛世荣说道。
  • 《全球单套规模最大煤制油项目达产》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12-31
    • 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公司消息,截止12月19日9时17分,该公司煤制油分公司已产出油化品405万吨,这个全球单套规模最大煤制油项目,建成投产以来首次达到设计产能。 据了解,该项目于2013年9月28日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工建设,这是世界石油化工及煤制油化工行业一次性投资建设规模最大的化工项目;2016年12月28日,项目A线建成投产并产出合格油品,标志着国家能源集团继直接液化百万吨级煤制油后实现了间接液化百万吨级煤制油的工业应用,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掌握直接、间接两种工艺大型煤制油技术的国家;2017年底,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成套技术创新开发及产业化项目两条线全部投产;2018年项目转入商业化运营;2019年整体负荷达90%,工艺指标合格率达99%以上;2020年开展装置建成后首次全深度大检修,消除影响装置运行的一系列瓶颈问题,一次性实现双线满负荷运行,日产、月产连续刷新纪录;2021年油化品日产最高达到1.21万吨,月产最高达37.2万吨。 5年来,国家能源集团宁煤公司累计开展4轮次559项关键技改,持续攻克、解决影响安全稳定清洁运行“卡脖子”重大核心技术;先后对气化的关键路径和环节进行了5000多次革新,攻克了工艺设计不合理、联锁控制繁冗、粗煤气灰含量高等诸多问题;项目环保累计投资70亿元,有效解决大气、污水和固废排放难题。 2021年11月3日,在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成套技术总体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成套技术创新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被授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目前,宁东基地新能源装机量603万千瓦,重点耗能产品能耗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