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化学气相沉积从其薄片中获得MoS2纳米带》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 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9-04-11
  • 二维(2D)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与有前途的应用和基础研究相关的奇特性质而引起了极大的兴趣。将2D材料的维度降低到其1D纳米结构中对于新性质的开发也是非常期望的并且提供新的研究机会。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展示了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在石墨烯基板上自下而上合成二硫化钼(MoS2)纳米带,方法是将生长参数精确调整为富硫条件。 MoS2纳米带主要由CVD生长的MoS2薄片沿扶手椅(AC)方向形成。原子分辨率ADF-STEM成像表征显示在MoS 2纳米带的边缘处交替存在钼和硫磺之字形边缘终止。在纳米带的顶点处,硫终止的锯齿形边缘成为主导。综合考虑这些结果,我们揭示了MoS2纳米带的潜在生长机制。还通过制造背栅效应晶体管(FET)来测量MoS 2纳米带的电子传输性质。纳米带FET呈现n型行为,在V DS = 1时电流开/关比高于104,载流子迁移率为1.39cm 2 V -1 s -1。这项工作提供了合成1D MoS2纳米带的新途径,这在制造其他2D材料衍生的1D纳米结构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文章发布于2019年4月4日

相关报告
  • 《通过高通量化学气相沉积法,对单层MoS2微球腔的激子特性进行了优化。》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7-09-24
    • 调谐二维直接带隙半导体的光学特性对光子光源、光通信、传感等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工作中,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将二硫化钼(MoS2)的激子特性直接沉积在硅微球共振器上。在室温下,在连续波激励下,可观察到在650-750纳米的发射波长范围内的多耳语画廊模式(WGM)峰值。摘要研究了光致发光(TRPL)和飞秒瞬态吸收(TA)光谱法,研究了MoS2微空腔的光物质相互作用动力学。TRPL研究表明,由于在微空腔中产生的普细胞效应,在MoS2中增加了载波-声子散射和间带过渡过程的辐射复合率。TA光谱研究显示,互带过渡过程的调制主要发生在pb-a波段,估计为1.60。此外,利用MoS2的WGM峰值进行折射率传感,灵敏度最高可达150纳米/折射率单位。目前的工作为高性能光电器件和传感器提供了一种大规模而直接的方法,用于耦合原子薄的二维增益介质和腔体。 ——文章发布于2017年9月20日
  • 《单壁碳纳米管薄膜的连续制备及全碳电路研制获得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7-04
    • 单壁碳纳米管具有优异的力学、电学和光学性质,在柔性和透明电子器件领域可作为透明电极材料或半导体沟道材料,因此被认为是最具竞争力的候选材料之一。开发出可高效、宏量制备高质量碳纳米管薄膜的方法已成为该材料走向实际应用的关键难题。首先,迄今制备的单壁碳纳米管薄膜的尺寸通常为厘米量级,批次制备方式不能满足规模化应用要求。其次,由于在碳纳米管薄膜制备工艺过程中通常会引入杂质和结构缺陷,使得薄膜的光电性能劣化,远低于理论预测值。因此,发展一种高效、宏量制备高质量单壁碳纳米管薄膜的制备方法具有重要价值。   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先进炭材料研究部孙东明团队与刘畅团队合作,提出了一种连续合成、沉积和转移单壁碳纳米管薄膜的技术,实现了米级尺寸高质量单壁碳纳米管薄膜的连续制备,并基于此构建出高性能的全碳薄膜晶体管(TFT)和集成电路(IC)器件。研究人员采用浮动催化剂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在反应炉的高温区域连续生长单壁碳纳米管,然后通过气相过滤和转移系统在室温下收集所制备的碳纳米管,并通过卷到卷转移方式转移至柔性PET基底上,获得了长度超过2 m的单壁碳纳米管薄膜。对该过滤沉积过程进行流体仿真,其结果表明当调节出气口速度使抽滤过程处于平衡状态时,该过滤系统中的气流呈现出均匀的气流速度分布(图1)。通过该方法制备的单壁碳纳米管薄膜表现出优异的光电性能和分布均匀性,在550纳米波长下其透光率为90%,方块电阻为65Ω/□(图2)。研究人员利用所制备的碳纳米管薄膜构筑了高性能全碳柔性透明晶体管(图3)以及异或门、101阶环形振荡器等柔性全碳集成电路(图4)。   这是研究人员首次开发出米级长度的单壁碳纳米管薄膜的连续生长、沉积和转移技术,所制备的单壁碳纳米管薄膜及其晶体管具有优异的光电性能,为未来开发基于单壁碳纳米管薄膜的大面积、柔性和透明电子器件奠定了材料基础。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装备研制计划、辽宁百千万人才计划、青年相关人才计划等项目的支持。单壁碳纳米管薄膜的连续制备技术已获得中国发明专利(ZL201410486883.1),相关论文于近日在Advanced Materials在线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