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强大的社区》

  • 来源专题:图书情报
  • 编译者: lixiaoyan
  • 发布时间:2019-06-09
  • 美国图书馆协会主席Loida Garcia-Febo和其他来自全国各地的图书馆倡导者将庆祝“图书馆=强大社区”的胜利完成,这是一项旨在强调高校、公共和学校图书馆价值的全国性倡议。“图书馆=强大社区”由美国图书馆协会在2018年年会和展览期间成立,支持美国图书馆协会的战略方向,包括倡导、信息政策、专业和领导力发展,以及公平、多样性和包容性。Garcia参观了8个国家的各种图书馆,会见了当地的倡导者、图书馆领导和市政府官员,讨论了图书馆如何通过教育和终身学习加强社区。200多家媒体机构对“图书馆=强大社区”进行了报道,并接触了全国社区中5600多万潜在的倡导者。

相关报告
  • 《学术图书馆的知识自由原则:图书馆权利法案的解释》

    • 来源专题:图书情报
    • 编译者:luoluo
    • 发布时间:2021-06-25
    • 强大的知识自由视角对于开发能够冷静地满足学院或大学社区的教育和研究需求的学术图书馆馆藏和服务至关重要。本声明的目的是解释学术图书馆环境中的一般知识自由原则,并在此过程中提高对学术图书馆员工作的知识自由背景的认识。这些原则应反映在所有相关的图书馆政策文件中,比如: (1)《图书馆权利法案》中规定的一般原则构成了构建服务于整个学术界的馆藏、服务和政策不可或缺的框架。 (2)图书馆用户的隐私是而且必须是不可侵犯的。应制定政策来维护图书馆借阅记录以及与个人使用图书馆信息和服务有关的其他信息的机密性。 (3)支持机构教学和研究计划的图书馆馆藏的开发应该超越选择者的个人价值观。为了研究和学习,馆藏必须包含代表可能被认为有争议的主题的各种观点的材料。 具体信息请访问网址:https://www.ala.org/acrl/publications/whitepapers/intellectual
  • 《“图书馆 ”模式,让社区活起来》

    • 来源专题:图书情报
    • 编译者:xuxue
    • 发布时间:2020-05-15
    • 目前,虽然新厦门人图书馆还没有完全恢复对外开放,孩子们只能通过图书借阅来满足阅读的欲望,但是场馆的线上公益课程却丰富了他们的在家学习时光。 思明区城市义工协会秘书长、前埔新厦门人图书馆馆长陈伟介绍说,作为思明区第一家城中村图书馆,疫情就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图书馆适时在线上开展了第二期《生命教育》课程,课程围绕人与己、人与环境、人与生命进行,引导儿童认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坚强面对生命的成长与挑战,建立积极、乐观的生命信念,在爱中活出价值,活得真实、自在、美好。 民营公助 平台汇聚多方资源 陈伟介绍,早在2018年7月,思明区城市义工协会就开始筹划这一项目。“城市义工协会成立8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志愿服务的模式,目前已经设立了12个固定志愿服务点,服务范围覆盖了社会各领域,遍及群众生活各方面。但是志愿服务越来越同质化,我们也在想突破创新。开展城中村未成年人的志愿服务,这座图书馆就是尝试。” 在寻找服务点的过程中,协会走访了思明区的六七个城中村,前埔社区是人口规模最大的一个。“目前我们辐射附近的前埔小学、向科小学、联友小学、金民小学等学校,为周边学校的孩子,特别是外来务工子女服务。” 去年8月,几经周折,他们最终选定目前的馆址,在约80平方米的空间里,规划设计了阅览区、多功能活动区、心理咨询区、亲子绘本区等不同区域。 陈伟透露,馆藏5000多本图书,书单由协会制定,思明区图书馆完成采购并无偿赠与。“我们参考了厦门阅读推广公益机构——担当者行动的推荐书目,政府部门也给予了最大程度的支持。” 在思明区团委的支持下,附近的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志愿者团队也加入。大学生们为孩子们提供课业辅导和阅读陪伴等服务。 众人拾柴 共享共治辐射社区 针对图书馆的硬件需求,不断有热心人、热心单位捐赠。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就为他们积极捐款,捐款之后他们还主动提出每周开设健康课,为社区居民和孩子讲授生理期卫生、用药安全等知识,并开展义诊活动。 年前,图书馆的心理咨询室还接收了爱心人士捐赠的一台按摩椅。“别看我们麻雀虽小,却是五脏俱全。”陈伟介绍说,“我们这有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开展个性服务。” 之前,新厦门人图书馆每周都有各种公益课程向公众开放。英语会话课由思明区台办的台胞公益讲师团承担授课任务。“讲师团都是来厦创业、就业的台籍青年,他们很乐意为孩子们授课。”义工协会自身的志愿者资源也导入到图书馆,有的是语言类课程,有的是音乐艺术类课程…… 特别让陈伟开心的是,公益课程不仅有政府力量的支援、社会组织的援助,还有热心人也愿意开设免费课程。一位住在附近社区的教师就曾主动上门,申请为孩子们上自创的生命教育系列课程。 陈伟表示,疫情缓解了,各种公益课程很快将向公众再度开放,信息将通过新厦门人图书馆的微信号、家长群,馆内的公告栏,或图书馆门口的小黑板发布。 很多公益课程还走出图书馆,走向了社区。前埔社区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民办校多,校内多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师心理压力大,但是资源匮乏。协会的心理咨询师志愿者们主动请缨,愿意为民办教师们开设心理辅导课程。从去年11月开始,他们就在两所民办校进行了试点,每周一、五晚免费授课。“老师们开始挺抗拒,但是一期6次课上完,已经很有改观,下学期我们愿意继续,因为一个老师背后就是50多个孩子。” 陈伟表示,按照项目初衷,图书馆应该成为社区公共文化平台,不仅提供精神食粮,还是以“载体搭建、志愿服务、共享共治”三位一体的模式,建设社区长效治理新体系。他坚信,小平台有大爱,不仅联结了更多的外部资源,也正在成为社区文明的发源地,挖掘更多的内生动力来推动社区走向美好。 服务他人 文明新风从这里走出 这一方小天地,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文明的天地。 “今年我们的场馆运营是以‘构建儿童友好社区’为主题,最近我们主要开展两个活动,一是带着城中村的孩子进行社区调研,为儿童友好社区的构建,让孩子参与社区治理,树立社区小主人的意识,另一方面是带领孩子与盲人进行接触,为5月开展助盲专项行动做准备。”陈伟介绍说。 图书馆“红星闪闪实践团”就曾去厦门市梧村汽车站开展志愿服务。在大志愿者的带领下,孩子们搀扶老人帮拎行李。“有个孩子很兴奋地告诉我,刚才我帮老奶奶提行李,她说谢谢我。”陈伟表示,“走出第一步,孩子们会发现帮助他人感觉很不错。” 这样的场景还发生在社区慰问活动中,孩子们给垃圾分类监督员们一个大大的拥抱,为他们点赞。“有个大姐还落泪了,说孩子们的行为让她很感动。” 不仅孩子愿意奉献,他们还带动了家长。图书馆的管理员不只是陈伟,还有社区里的热心妈妈。“有位大姐是河南人,在厦门开的士。自从开馆后孩子经常在这里,她过来观察了几次,就主动提出过来帮忙。”陈伟表示,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一直在去组织化,这是一个平台,只要是为了孩子,服务孩子,我们都敞开大门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