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利用多基因编辑技术获得一代聚合多个优异等位基因的小麦新种质》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王晶静
  • 发布时间:2021-04-22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转基因及基因编辑技术与应用创新团队,利用CRISPR/Cas9介导的多基因编辑技术,在冬小麦品种郑麦7698中实现了同时靶向2个、3个、4个和5个基因的定点敲除编辑,一代实现了多个优异等位基因聚合,并通过胚拯救和后代分离,成功获得了无转基因、聚合多个优异等位基因的小麦新种质,为小麦和其它多倍体农作物开展多基因聚合育种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相关研究成果于4月1日在线发表于《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 )》上。
    小麦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安全生产关系到我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在过去几十年里,随着绿色革命和育种技术的发展,我国小麦品种改良取得了辉煌成绩。但是,随着人口增长、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自然灾害频发、耕地逐年减少、化肥农药使用过度等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小麦安全生产依然面临着巨大挑战。由于小麦的基因功能冗余和多倍体特性,利用常规育种方法,对多个基因控制的复杂农艺性状进行遗传改良,耗时费力、周期长、效率低。目前,CRISPR/Cas9系统介导的基因编辑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农作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和作物遗传育种改良。但由于小麦为异源六倍体、基因组比较大且背景复杂,遗传转化效率相对较低,目前仍然缺乏高效的小麦多基因编辑体系。
    在本研究中,利用CRISPR/Cas9系统和多顺反子tRNA自剪切体系,以目前黄淮麦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的冬小麦品种郑麦7698为受体材料,开发了一种高效、通用的多基因编辑技术。以穗发芽抗性相关(TaQsd1)、氮吸收利用(TaARE1)、株型(TaNPT1、TaIPA1)、支链淀粉合成(TaSBEⅡa)和磷转运(TaSPDT )六个基因作为靶基因,分别构建同时靶向2个、3个、4个和5个基因组合的多基因编辑载体。该载体由水稻组成型启动子Actin驱动表达多个串联排列的tRNA-gRNAs单元,并且添加了具有增强转录本稳定性的PolyA结构和Nos终止子终止表达。将上述多基因编辑载体通过转化郑麦7698,获得了2、3、4、5个基因在15个基因组位点编辑的植株,最高编辑效率可达50%。进一步通过胚拯救和后代分离,在T1代中成功获得了无转基因、多个优异等位基因聚合的小麦新种质。小麦高效、通用多基因编辑体系的建立,将有助于促进小麦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复杂性状形成的网络解析,定向创制小麦新种质,加速育种进程。
    作科所在读硕士研究生罗金满为本文第一作者,夏兰琴研究员和马有志研究员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究发展计划、农科英才特支计划、中央公益性科研机构基金和创新工程等项目资助。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molp.2021.03.024
    (原标题:作科所利用多基因编辑技术获得一代聚合多个优异等位基因的小麦新种质)

相关报告
  • 《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创制出高抗性淀粉小麦新种质》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王晶静
    • 发布时间:2021-03-17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转基因及基因编辑技术与应用创新团队,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定点编辑敲除冬小麦品种郑麦7698和春小麦品种Bobwhite中的 SBEIIa 基因,分别获得了高抗性淀粉的冬、春小麦新种质,为培育营养功能型小麦新品种提供了新途径。相关研究成果于2020年11月25日在国际植物学知名期刊《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在线发表。 据夏兰琴研究员介绍,淀粉是小麦籽粒的主要组成部分,占小麦胚乳重量的80%以上。淀粉是由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组成,其中直链淀粉约占15%-25%,支链淀粉约占 75%-85%。抗性淀粉又称抗酶解淀粉或难消化淀粉,主要存在于高直链、低支链淀粉颗粒中,其含量与高直链淀粉含量呈直线正相关。研究发现抗性淀粉具有调节、保护小肠,防止糖尿病和脂肪堆积以及促进锌、钙、镁离子的吸收等功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膳食纤维资源,对于改善人类健康、降低糖尿病、高血脂和肥胖症等多种慢性疾病风险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培育高抗性淀粉谷物作物已成为国内外育种和功能食品研究热点。然而,由于缺乏高抗性淀粉小麦种质资源,利用常规技术难以培育高抗性淀粉小麦品种,而利用基因编辑创制高抗性淀粉小麦的研究,目前尚未见国内外相关报道。 淀粉分支酶是直接参与支链淀粉生物合成的关键酶,研究表明抑制小麦 SBEIIa 基因的表达可显著提高直链淀粉含量。该研究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冬小麦郑麦7698和春小麦Bobwhite两个品种中定点编辑 SBEIIa 基因,经过后代分离筛选,成功获得郑麦7698系列无转基因突变体,包括 AAbbDD 、 AABBdd 、 aabbDD 、 AAbbdd 、 aaBBdd 和 aabbdd ,在春小麦Bobwhite中获得了无转基因 AAbbdd 和 aabbdd 两个突变体。分析发现 SBEIIa 基因编辑具有剂量叠加效应,其中,两个品种 aabbdd 三缺失突变体和Bobwhite的 AAbbdd 突变体显著影响淀粉颗粒大小和形态、支链淀粉的精细结构、淀粉的理化和营养特性。 aabbdd 三缺失突变体的直链淀粉、抗性淀粉、可溶性戊聚糖和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消化后,还原糖含量显著降低,说明创制的高直链淀粉小麦具有潜在的营养保健功能。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通过基因组编辑技术,提高谷类作物抗性淀粉含量提供了依据。 作科所在读博士研究生李晶莹,中国水稻所副研究员焦桂爱,作科所已毕业博士研究生孙永伟和作科所副研究员陈隽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夏兰琴研究员和马有志研究员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南京农业大学姜东教授和仲迎鑫博士也参与了本项研究。该研究得到国家基础科技研发计划、转基因重大专项和中国农科院创新工程与‘农科英才’特支计划项目资助。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111/pbi.13519
  • 《农科院作科所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创制大豆晚花突变体》

    • 来源专题:转基因技术
    • 编译者:Zhao
    • 发布时间:2017-05-31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科研团队利用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定点敲除大豆开花调控关键基因GmFT2a,成功创制出无外源基因、可稳定遗传的大豆晚花突变体材料。该研究是利用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实现大豆重要农艺性状遗传改良的首例报道,为进一步阐明大豆光周期开花途径的分子机制和大豆基因组编辑技术的育种应用提供了成功范例。成果已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 开花是植物由营养生长阶段转向生殖生长阶段的重要标志,是植物发育过程中的关键环节。GmFT2a是大豆开花调控途径中非常关键的整合因子,能够促进开花和成花相关基因的表达。该研究组利用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定点敲除GmFT2a,获得的纯合突变体在北京夏季自然条件和长日照(16小时光照/8小时黑暗)、短日照(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条件下均表现出明显的晚花表型。研究发现CRISPR/Cas9在GmFT2a的三个靶点处均可进行基因组编辑,介导的移码突变产生了提前终止密码子(premature termination codon,PTC),提前终止密码子介导的mRNA降解(nonsense-mediated decay,NMD)机制使GmFT2a的转录水平大幅降低,并终止了相关蛋白的翻译。研究中筛选获得了“无外源基因”的GmFT2a定点敲除晚花突变体,这类突变体不含有转基因元件、遗传稳定、表型显著。   该研究得到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资助。博士生蔡宇鹏、陈莉助理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侯文胜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 论文全文链接: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pbi.12758/f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