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ecular Plant | 发现再生稻再生力基因RRA3并揭示其调控再生力的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3-10-24
  • 本文内容转载自“植物生物技术Pbj”微信公众号。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E9mRoTCtRJ8zCT_jUgEBw

    2023年10月17日,华中农业大学熊立仲教授团队在Molecular Plant发表了题为Control of rice ratooning ability by a nucleoredoxin that inhibits histidine kinase dimerization to attenuate cytokinin signaling in axillary bud growth的研究论文。该团队克隆了全球首个水稻再生力基因RRA3,并揭示了其参与调控水稻再生力的分子机理。

    该研究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鉴定到与多个再生力和再生季产量性状显著关联的候选基因RRA3(Rice Ratooning Ability 3)。盆栽和田间表型实验表明,与野生型黄华占(HHZ)相比,RRA3敲除材料显著提高水稻的再生力和再生季产量,而超表达材料的再生力和再生季产量则显著降低。

    研究发现RRA3编码一个具有细胞核、细胞质和内质网定位的核氧化还原蛋白(Nucleoredoxin, NRX),在头季收割后3天的腋芽中大幅上调表达。生化实验结果表明RRA3可与水稻细胞分裂素(Cytokinin, CK)受体组氨酸激酶(Histidine Kinase)OHK4、OHK5和OHK6互作,并通过还原OHK4分子间的二硫键来抑制其二聚体的形成。这种抑制作用最终导致CK信号转导减弱和再生力降低。此外,RRA3启动子区的变异导致其表达量差异,从而导致再生力的变异。将一个RRA3弱表达的优良单倍型Hap.1导入弱再生力的水稻品种桂朝2号(GC2)中,可使其再生力提高25.0%,再生季产量提高23.8%,表明RRA3优势单倍型在再生稻育种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综上所述,RRA3可以通过还原CK受体OHK4的二聚化来减弱CK信号转导,影响CK下游响应基因的表达,从而负调控水稻的再生力。该研究对指导水稻强再生力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 原文来源:https://doi.org/10.1016/j.molp.2023.10.009
相关报告
  • 《研究揭示水稻开花分子调控新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05-22
    •     近日,南京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团队与北京大学教授贾桂芳团队合作,在《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发表了研究论文。该论文揭示了RNA结合蛋白通过m6A途径介导的相分离过程调控水稻抽穗期的机制。     南京农业大学供图水稻抽穗期是决定品种地区和季节适应性的关键性状,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挖掘新的抽穗期基因,解析抽穗期分子调控机制,对培育高产、优质、广适的水稻品种具有重要意义。m6A是指RNA分子中腺嘌呤的N6位置上发生的甲基化修饰,是真核生物mRNA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RNA修饰之一。研究发现该修饰被m6A阅读器识别后具有影响mRNA的稳定性、前体RNA的剪接、选择性多聚腺苷酸化和促进翻译等生物学功能。然而,水稻抽穗期是否受到m6A途径的调控并不清楚;另外,近年来的研究发现m6A还会参与翻译抑制过程,但是其分子机制仍有待解析。该研究定位克隆到一个在长短日照均能促进水稻抽穗的基因EHD6,其在细胞质内呈现散点状分布,并编码一个RNA结合蛋白。进一步研究发现,EHD6能够与含有YTH结构域的m6A阅读器蛋白YTH07互作。研究不仅发现了RNA结合蛋白通过与YTH家族互作高效结合m6A的现象,揭示了m6A通过相分离抑制蛋白积累的分子机制,还为水稻抽穗期调控提供了EHD6、YTH07等基因资源。万建民课题组崔松博士和贾桂芳课题组宋培哲博士后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万建民、周时荣和贾桂芳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项目的资助。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molp.2024.05.002
  • 《生物所发现调控植物叶型发育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o
    • 发布时间:2017-04-07
    •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高光效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发现影响植物叶型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为作物高光效遗传改良和育种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于3月6日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遗传学杂志《公共科学图书馆遗传学(PLoS Genetics)》上。 叶片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片的形态、结构等叶型性状直接决定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进而影响其生物产量,因此开展叶型性状遗传改良是培育高光效作物新品种的有效途径。 生物所通过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塞缪尔•诺贝基金会和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开展合作研究,发现过表达WOX家族基因STF能够引起水稻、二穗短柄草和柳枝稷等禾本科植物的叶片变宽、加厚,茎秆粗壮,光合效率明显提高,抗倒伏能力显著增强。统计分析发现过表达STF柳枝稷的生物产量增加近一倍,同时刈割后柳枝稷材料再生能力显著增强,表明叶型控制基因STF在提高禾本科作物生物产量方面的巨大应用潜力。进一步研究发现STF基因通过直接抑制植物细胞分裂素氧化酶家族基因表达,导致植物体内植物激素细胞分裂素的动态平衡发生改变。上述研究工作初步揭示了WOX家族基因STF影响植物叶型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为作物高光效遗传改良和育种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该论文以中国农科院生物所为第一完成单位,文章的通讯作者分别是生物所林浩研究员和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米利翁•塔德格(Million Tadege)教授,共同第一作者为林浩课题组博士后王慧、生物所牛丽芳研究员以及中国科学院青岛能源所付春祥研究员。该研究得到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