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全部位辅助诊断系统发布 全球癌症筛查智能诊疗平台助力肿瘤早筛》

  • 来源专题:人类遗传资源和特殊生物资源流失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12-01
  • 这是一个AI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这是一个创新者乘风破浪的时代。2018年的RSNA会场,来自全球的放射学专家领略到来自中国医疗AI企业的革命浪潮。

    每年11月底于风城芝加哥召开的北美放射学年会(RSNA)是全球规模最大、参会人数最多、最能代表未来技术趋势和行业发展方向的行业盛会,世界第一台CT、磁共振、PET-CT等众多放射学界革命性进步均在此向世人亮相。长达100余年的历史中,RSNA始终引领者全球放射学界的技术潮流与学术风向。

    11月28日,北美放射学年会(RSNA)上依图医疗正式发布全球首个基于医疗人工智能技术的癌症筛查智能诊疗平台及care.aiTM胸部CT智能4D影像系统。

    此次发布的癌症筛查智能诊疗平台依托于依图医疗先进的系列医疗AI产品,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癌症早筛领域,联合国内数百家医疗机构,建设涵盖肺癌、乳腺癌、宫颈癌、结直肠癌等多个高发癌症的智能诊疗平台,为临床专家提供影像检出、病灶分析、临床决策辅助、患者管理等AI服务,这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第一次基于大样本人口进行的重疾筛查。

    作为癌症筛查智能诊疗平台的有力支撑,care.aiTM胸部CT智能4D影像系统在全球范围内首次突破单一肺结节检出,病灶检出能力涵盖结节、斑片影、条索影、囊状影、纵膈淋巴结、胸腔积液等超过95%的胸部CT影像所见,并能够完成病灶征象分析与诊断,进行疗效预测与评价。

    WHO发布的《2018全球癌症年报》显示:2018年全年,全球预计有1810万癌症新发病例和960万癌症死亡病例,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胃癌等癌症仍在快速增长,多种高发癌种的分布地图上中国均“榜上有名”,而人工智能技术是被认为最有希望提升优质医疗资源供给能力,助力大规模的癌症早筛,有效提高高发癌种的五年生存率。

    然而正如本届RSNA大会主席Vijay M.Rao,MD在接受Daily Bulletin的采访时的态度:AI和机器学习应用已经在放射学中有效的证明了自己的价值,AI应用将医生从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更高效的工作,但我们仅仅了解这些技术的皮毛。

    长期以来,绝大部分医疗AI企业的肺部影像诊断产品拘泥于结节检出一项单一任务,而结节仅占肺部CT影像所见的全部病灶的60%,其余占病灶总数40%左右的斑片影、条索影、囊状影、等均无法检出,与肺部密切关联的纵隔和胸膜病变也无法检出。

    care.aiTM胸部CT智能4D影像系统是胸部CT影像智能诊断领域的重大突破,是全球首款能够进行全部位诊断的AI解决方案。该系统在业内首次突破结节检测,病灶检出能力涵盖结节、斑片影、条索影、囊状影以及纵膈淋巴结、胸腔积液等超过95%的胸部CT影像所见,在全球尚属首次。

    该智能系统在病灶检出基础上,对这些病变进行全面量化的智能分析,不仅能够智能评价病灶的恶性概率,还能对影像诊断恶性的病灶提供临床分期的影像学依据。并且通过依图独创的“YIF弹性配准”技术,实现自动配准任意时间点的图像,赋予3D图像精确的时间维度,推演病变倍增时间等重要的生物学特征,从而提供人眼无法观察和判断的更多维度的丰富信息,为放射科医生提供前所未有的AI智能诊断工具。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主任金征宇在发布现场表示:只能检出肺结节的医疗AI并非放射科医生的助手。而care.aiTM胸部CT智能4D影像系统发布意义巨大,能够涵盖多种病灶的AI系统能够有效减轻临床医师工作压力,助力肿瘤早筛,将医疗AI从“可用”变成了“好用”,并向“必须用”进化。

    依图医疗副总裁方骢在与会的演讲中透露:在中国,AI正在成为助力癌症早筛的重要工具,一项名为“AI防癌地图”的大规模肿瘤早筛行动已经开始。已联合数百家医疗机构,覆盖中国覆盖19个省市自治区。以AI应用提升医疗机构服务供给能力,助力医疗机构进行大规模的肿瘤早筛行动,提升区域居民肿瘤早筛水平的同时,为大规模临床研究提供可靠的健康数据。

    2018年5月-7月,由依图医疗联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肺癌AI早筛行动中,依托于先进的低剂量螺旋CT及肺癌影像智能诊断系统,在1323名高危人群中共发现了10名肺癌患者,其中9例肺癌为早期。这也是世界上首次将医疗AI技术大规模应用于肿瘤早筛领域。

    方骢表示:“性能先进可靠、符合临床需求的医疗AI产品是肿瘤早筛的重要助力,而中国在这一领域正在迅速进步,依图医疗系列AI产品已在全国数百家三甲医院落地,并在部分省份完成县市级区域医疗中心的全覆盖。我们期待能够将先进的AI产品带到全球各地,为推动人类医疗保健水平提升而共同努力。”

相关报告
  • 《格斯特纳癌症诊断中心》

    • 来源专题:人类遗传资源和特殊生物资源流失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2-22
    • 在过去十年中,虽然癌症治疗的许多方面都有了显著改善,但诊断方法却落后了。目前的大多数诊断方法都是昂贵的、侵入性的,而且最重要的是,不能提供分子诊断。 血液活检有可能以分子精度监测患者对治疗的反应,有可能比现有检测更早发现肿瘤复发。因此,血液活检可以帮助患者和医生确定是否需要改变治疗方法。 郭士纳中心专注于反应监测,也就是跟踪病人在治疗中的表现,无论是化疗、放疗还是免疫疗法。它还侧重于研究患有微小残留疾病的患者,包括识别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体内残留的少量癌细胞,这些癌细胞可能会在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后复发。使用血液活检监测患者反应或微小残留疾病需要比现有更高的敏感性,这就是为什么新中心将重点放在这些特定领域。 郭士纳中心由IBM公司前首席执行官兼董事会主席、Broad Institute现任董事会主席Louis V. Gerstner, Jr.建立,将与技术创新者、癌症生物学家、计算科学家和临床医生进行广泛合作。该中心还将试验其他有前途的癌症诊断新方法。 布罗德研究所首席科学官、癌症项目主任托德·戈卢布是格斯特纳中心主任;布罗德癌症项目血液活检小组组长维克多·阿达斯坦森(Viktor Adalsteinsson)是副主任。
  • 《铁蛋白纳米笼: 癌症的药物传递、成像和诊断生物平台》

    • 来源专题:重大新药创制—研发动态
    • 编译者:杜慧
    • 发布时间:2016-03-25
    • 目前癌症依旧是临床面临的一大挑战。癌症治疗方面的主要成果包括:癌症早期阶段高准确度和高专一性的诊断工具以及智能给药系统在靶向化疗中的应用。基于蛋白质的纳米笼是很有前景的诊断学工具。铁蛋白因其具有独特的结构、 表面性能和高生物相容性而成为了极具前景的纳米笼。通过识别肿瘤细胞中高表达的天然转铁蛋白受体 1,铁蛋白纳米笼可实现准确的药物传递和释放。此外,研究人员利用铁蛋白的表面功能实现了主动靶向肿瘤细胞。目前采用了不含金属的封装技术且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各种临床前研究表明铁蛋白纳米笼显著改善靶向疗法和癌细胞的精确成像。本篇文章旨在描述铁蛋白纳米笼的结构和功能,并对纳米技术用于癌症治疗和诊断进行了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