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建立地震过程中饱水岩层应力—温度响应理论基础》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4-22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实验室(OMG)施小斌研究员团队杨小秋和许鹤华,与美国密西西比大学教授Alexander H.D. Cheng、日本京都大学教授Weiren Lin及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张怀合作,推导并建立了同震应力变化过程中饱水岩层温度响应热-力学理论基础,并尝试用于解释震后钻孔测温结果。该工作已发表在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the Earth上。研究员杨小秋为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

    地震发生后,钻孔测温结果往往能揭示一些关键信息。1999年我国台湾集集地震、2008年汶川地震及2011年日本东北大地震后,钻孔测温结果显示:在同震滑移面上下5–20米范围内存在温度正异常;同时,在距滑移面20–60米范围内也存在明显的温度负异常,其峰值虽仅为正异常峰值的1/4–1/3,但其分布范围却是正异常的3–4倍。目前,温度正异被普遍认为是由摩擦生热效应所致,而温度负异常的成因一直未被充分认识。

    该团队基于多孔介质热弹性理论,提出同震应力释放是导致温度负异常的成因机制。为验证该理论预测,需要获取岩石绝热应力-温度响应系数β = (?T/?P)s。前期,研究团队已开展实验并获得干燥条件下地壳常见岩石的绝热应力-温度响应系数βdry (1.53–6.15 mK/MPa)。然而,地壳岩层多为饱水状态。因此,本研究首先基于有效应力原理进行理论推导,首次建立了饱水岩石绝热应力-温度响应(βwet)的热-力学理论公式,并从孔-热-弹理论出发,进一步证实了该理论公式的正确性和普适性。该公式揭示了饱水岩石绝热应力-温度响应系数与岩石固体介质、孔隙流体的应力-温度响应系数、体热膨胀系数、体积热容、孔隙度、Skempton系数及背景温度之间的定量关系,使得研究人员能够基于常规岩石热-力学参数定量计算不同背景温度下的βwet。

    基于该理论基础,研究团队计算了15种代表性岩石在背景温度23–50°C内的βwet取值范围,发现其值均高于干燥条件下的βdry,且可压缩性越高的岩石,βwet与βdry的比值越显著。此外,βwet随背景温度呈线性增长趋势。通过该理论,团队计算获得集集地震同震温度降在18–53 mK范围,与震后钻孔测温结果(~25 mK)较吻合,并进一步论证理论可预测现场观测到的“负–正–负”温度变化模式。

    同震事件是多物理场耦合的复杂现象,建模工作常因缺乏可靠原位数据而更加困难。本研究聚焦于应力致热机制的理论阐释,其预测结果与实测现象的合理吻合为构建更全面的耦合模型提供了理论基础。

    本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自主部署项目、自然资源部海底矿产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及日本科学促进会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Yang,X.,A. H. D. Cheng,W. Lin,H. Xu,and H. Zhang. Theoretical basis and analyses of temperature responses of water-saturated rocks to rapid changes in confining pressure,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the Earth,2025,103925 .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pce.2025.103925

    同主题相关前期工作:

    1.杨小秋,林為人,葉恩肇等. 断裂带同震温度负异常机制分析. 地球物理学报,2020,63(4):1422-1430 .

    论文链接:http://www.geophy.cn/article/doi/10.6038/cjg2020M0638

    2.Xiaoqiu Yang,Weiren Lin,Osamu Tadai,Xin Zeng,En-Chao Yeh,Chuanhai Yu,Haibing Li,Huan Wang.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n temperature response to stress changes of rock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2017,122(7):5101-5117.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2016JB013645

  • 原文来源:https://stm.las.ac.cn/recommend/recordRecommendedit.htm?serverId=108&redirect=by
相关报告
  • 《回到基础:研究量子现象》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pengh
    • 发布时间:2020-01-14
    • 尽管它是支配自然的最基本,最基本和最基本的现象,但量子物理学并不简单。 但是,以某种方式,理论物理学家Layla Hormozi似乎很容易理解该领域的所有复杂性。她对数学和科学的热情,加上对研究自然基本面的渴望,促使她从事物理学。在大学上完第一门量子物理学课程后,她被“彻底震撼了”。从那以后,霍莫兹在马里兰大学联合量子研究所和麻省理工学院等地方研究和研究了量子理论。最近,霍莫兹(Hormozi)加入了美国能源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的计算科学计划(Computational Science Initiative),并领导量子计算小组。 大多数人都熟悉“经典”物理学理论,例如关于重力,运动和能量的理论,这些理论似乎对我们通常了解的有关自然的一切负责。但是,这些概念仅适用于宏观或可见级别的行为。在20世纪初认识到这一点之后,科学家们开始以新的规模探索物理学。量子力学在亚原子级描述物理学,即原子及其成分的行为和机理。 由于亚原子粒子构成原子,而原子本质上构成自然界的一切,因此量子物理学是自然界真实行为的基础。对于Hormozi来说,这种基本的重要性使研究量子如此吸引人。 量子研究主要集中于模拟自然界中的亚原子系统,以进一步了解它们。研究量子现象如此复杂的原因是,对它们的结果的理解纯粹是概率性的。 在我们每天遇到的物理学中,人们可以观察给定系统的行为。例如,我们知道足球正在朝着目标前进,因为我们可以看到它。但是,根据霍尔莫兹的说法,人们无法确定量子系统的结果。她说,它们不具有古典物理学系统所具有的“确定性”。产生量子系统结果的量子公式,即其行为方式,是基于对结果将会发生的期望。因此,对量子系统的理解在技术上仅以声音数学为后盾。 除公式模型外,量子计算机还可用于模拟量子系统。这个想法是在实验室中设计可以有效模仿给定物理过程的机器或系统。 霍莫兹解释说:“就好像您试图对自然界进行逆向工程一样。” 这些模拟使科学家能够研究系统在过程发生期间和之后所表现出的行为。相反,量子原理在计算机中的集成也正在研究中。量子计算机使用基于量子现象的程序来执行甚至挑战所谓的超级计算机的计算。 目前,由于对数学和量子力学有相当的了解,Hormozi致力于使量子计算机更不易出错。在计算过程中传输量子内存(以量子位为单位)时,错误可能而且经常发生。具有纠错功能的qubit编码可以防止内存翻译不正确,从而使计算更加准确。 了解亚原子系统的机制和行为可提供多种重要应用,包括医学进步和材料生产。例如,如果不了解亚原子尺度上的磁场和无线电波的行为,就不可能实现磁共振成像(MRI)扫描的发明。 尽管她同意所倡导的概念的应用很重要,但Hormozi指出,最重要的结果研究提供的是知识。作为一个看到数学之美并被自然迷住的人,她认为学习量子理论是她一生中兴奋的重要来源。她认为了解量子现象的过程不必指定为寻找应用或掌握理解的过程。相反,霍莫兹以一个简单的目标研究量子物理学的细微差别:为了学习而学习。
  • 《2023年土耳其双重地震不同破裂过程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0-28
    • 近日,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王志研究员及其合作者,在2023年土耳其双重地震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上,研究员王志为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裴顺平和博士伏毅为论文共同作者 尽管大地测量和地震学观测已经揭示了土耳其双重地震破裂的初步过程和扩展模式,但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带深部结构变化在地震破裂过程中的作用仍然不甚明了。为了深入理解这一点,研究团队通过分析大量高质量的P波和S波走时数据,运用地震双差重定位和非线性多参数联合反演方法,得到了双重地震破裂带的高分辨率纵横波速度和泊松比结构。 研究发现两次地震具有不同的诱发机制,这些机制与断裂带的显著地震结构属性变化和板块构造过程紧密相关。7.8级的第一次地震发生在死海断裂带北端,这里的岩石强度从强渐变为弱,形成了一个刚性过渡区。而7.6级的第二次地震则起始于地震孕震层的塑性带,这一区域以低地震波速度和高流体饱和度为特征,并且沿着?ardak断层延伸。 研究认为,7.8级地震破裂带的显著地震结构差异主要是由于东安纳托利亚板块的弱化部分与阿拉伯板块的脆性部分之间发生了强烈的倾斜碰撞。而7.6级地震破裂带则是由于塞浦路斯板块向北俯冲和随后的拆沉引起的流体侵入,这增加了震源区的流体压力,导致了塑性变形。 此外,第一次地震的发生有助于减少第二次地震断层上的剪切应力,可能会延缓第二次地震的破裂。但是,由于两个大走滑断层交汇形成的三角区域内存在双左旋走滑结构,第一次地震显著降低了东安纳托利亚板块对第二次地震断层的正应力作用,这不仅降低了断层面的有效摩擦力和增加了断层内岩石的孔隙度,还导致了应变力的下降和库仑应力的重新分布,从而有助于第二次地震的发生。这一发现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第二次地震在第一次地震之后大约9个小时才发生,即流体从深部和周边区域渗入震源区需要足够的时间来积累诱发断层失衡所需的应力。 这项研究所提出的双重地震破裂模式与控制单个地震破裂的模型不同,它为减轻土耳其或欧洲潜在的地震灾害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同时,从这次地震事件中得到的经验教训也有助于重新评估中国南北地震带或全球其他具有类似地质构造地区发生灾难性地震的风险。 该项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国科学院项目的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Zhi Wang*, Yi Fu, Shunting Pei. Relationship between seismic structures and the diverse rupture processes of the 2023 Türkiye earthquake doublet.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67(9), 2810–2823, 2024. 论文链接: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430-023-1324-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