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县“种出”清洁能源》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01-11
  • “今年俺家用上了政府补贴的生物质炉具,烧上了秸秆炭,不仅环保而且省钱。”山东济宁市泗水县金庄镇代家庄村村民颜振春在崭新的火炉上,一边炒菜一边告诉记者,一个冬季,若烧黑煤约需2吨,价值2200元,烧秸秆炭需3吨,花费1200元。今年冬天,泗水县已有6000余农户像颜振春一样用上了经济实惠、安全环保的清洁能源。

    泗水县是鲁西南的农业大县,每年农林废弃物达30万吨。为解决秸秆禁烧问题,该县致力于生物质燃料成型设备研发,目前在生物质燃料成型机方面已拥有发明专利1项,国家专利13项,并纳入山东省农机补贴目录。同时,泗水在农林废弃物相对富集的镇村,建设生物质燃料加工中心,在周边地区推广生物质民用炊暖炉具的“生物质成型燃料+炉具”利用模式,走出了一条生物质清洁利用新路子。

    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泗水县先后制定出台了《生物质能源推广应用实施方案》等政策,从用地保障、电力配套、消防安全、环保治理等方面,全力保障生物质燃料加工中心项目建设顺利推进。今年以来,泗水县建设了5个生物质燃料加工中心,形成年产10万吨生物质成型燃料规模。

    “往年发愁不知该如何处理的玉米秸秆,现在都变成了宝贝。”泗水县高峪镇尹家楼村村民吴同元高兴地说。在镇上的秸秆收储加工中心,秸秆炭能换也能买,虽然热值只有煤炭一半,但购买价格只相当于煤炭的五分之一,即使去掉补贴,也低于用煤成本,关键是非常环保。泗水县经信局副局长王辉凡说:“秸秆炭燃烧完以后,能达到天然气的排放标准。一条秸秆炭生产线的年产能是1万吨,能处理2万亩玉米秸秆。”

    为构建安全可靠、清洁环保、经济高效的现代能源保障体系,泗水县日前与中环国投环保集团签订了总投资1.2亿元的清洁能源示范项目战略合作协议,重点推进秸秆热熘汽化项目和分布式生物质供热项目。

    泗水县副县长齐剑波说,项目建成后,可为落地镇新农村社区集中供热,为周边工业企业提供稳定的能源。同时,该县还启动了“生物质能+太阳能”多能互补示范工程。

相关报告
  • 《“三种模式”山东省阳信县推进生物质清洁取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4-12
    • 在2018年清洁取暖推进过程中,山东省阳信县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探索出一条“分散式、分布式、集中式”三种模式相结合的生物质清洁取暖路子,改善了当地农村人居环境,具有典型示范意义,为其他地区实施清洁取暖提供了借鉴,被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授予“北方农村清洁取暖典型模式示范基地”。 阳信县地处山东省北部、滨州市西北部,地处京津冀“2+26”大气污染传输通道中心位置,辖2个街道办事处、8个乡镇、854个行政村,农户约11万户。2018年,该县城区周边已完成“煤改气”“煤改电”1.5万户,还有9.5万户农村居民主要依赖燃煤取暖需要改造,需要解决700万平米的建筑面积供暖。阳信县基础薄弱,经济总量位居全省后列,也是全省尚未实现集中供暖的县区。如果简单地实施改气改电也能完成任务,但不可持续。为此,阳信县政府展开调查,发现气源不足、设备跟不上、群众负担重是短期难以克服的三大难题。作为典型的农业大县,阳信县的生物质资源非常丰富。同时,县域企业掌握了生产生物质成型燃料、生物质热电联产等核心技术,具备了规模化发展生物质清洁取暖的基础条件。 阳信县是中国鸭梨之乡、全国畜牧百强县和传统农业种植、木器加工大县,生物质原料丰富,具备发展生物质能清洁取暖的独特优势,符合“农村地区优先利用地热、生物质、太阳能等多种清洁能源供暖”的政策要求。 一是农作物秸秆。2017年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10万亩,农作物秸秆年产生量约80万吨,主要为玉米秸秆。 二是肉牛粪污。阳信县是肉牛养殖大县。2017年底,全县肉牛存栏量为27万头,年可产生鲜牛粪约150万吨,折合干牛粪约50万吨。 三是林业“三剩物”。全县林业“三剩物”年产量约15万吨。其中,鸭梨面积10万亩,年产果木剪枝5万吨;木材加工业可年产木屑等副产品约10万吨。另外,阳信欧亚木器有限公司在俄罗斯拥有6700平方公里森林采伐权,林业生物质来源丰富。 阳信县人民政府与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紧密合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平台资源的力量,经科学评估和专家论证,为阳信编制《阳信县冬季生物质清洁取暖规划(2018-2022年)》,规划结合县域特征提出建设“一核二区七基地”。 一核:规划在阳信经济开发区建设生物质成型燃料中心加工厂、生物天然气工程、科研基地和培训中心等。 二区:规划在温店镇建设集中供热区,支持金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35兆瓦生物质直燃热电联产项目二期示范工程及供热管网,年供热面积50万平方米,为温店镇周边村庄、学校和商铺2300户集中供暖;在阳信经济开发区建设集中供热区;建设50万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生物质热电联产一体化),以及供热管网,满足园区内企业工业用热以及河流镇等周边乡镇农村冬季取暖需求。 七基地:规划在金阳街道办事处、商店镇、翟王镇、劳店镇、流坡坞镇、水落坡镇、洋湖乡,分别建设年产1.5-3万吨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基地,配套建设秸秆收储运体系和服务网点。 规划原则: 一是因地制宜,农民自愿。立足本地生物质资源禀赋、经济实力、基础设施等条件及大气污染防治要求,坚持居民可承受,采取适宜的生物质供暖技术。 二是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加强统筹协调,制定完善支持政策,充分调动企业和用户的积极性,鼓励各类企业进入清洁取暖领域,强化企业在清洁取暖领域的主体地位。 三是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坚持全面规划,近期与远期相结合,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根据阳信县资源条件、财力等实际情况试点先行,分步实施。 四是清洁利用,绿色低碳。在原料运输、储存、加工、工程建设、项目运行等各环节加强环境保护工作。采用先进锅炉燃烧及污染物控制技术。通过产业化、商业化供热,对秸秆进行规模化消纳利用,解决秸秆禁烧,推动秸秆资源化利用,促进环境保护。 按照规划要求,到2022年,阳信县要形成生物质能替代散烧煤的清洁取暖基本格局,清洁取暖率达到90%以上,年产生物质成型燃料50万吨,可替代煤35万吨;推广生物质清洁取暖农村居民用户9.5万户,在公共机构、工商业户中推广生物质专用锅炉100余台,供暖面积达到800万m2以上,形成公平开放、多元经营、服务水平较高的清洁供暖市场。 合阳信生物质资源分布特征和实际供暖需求,阳信县探索生物质燃料+专用炉具分散式取暖、生物质燃料+锅炉机组分布式取暖、生物质热电联产集中供暖“三种模式”。 分散式取暖,规划在人口居住分散、不宜铺设燃气管网的农村地区,有效替代农村煤,解决农村居民户用取暖及炊事的用能需求;分布式取暖,主要针对中小学校、卫生所等公共建筑,采取合同能源管理(EPC)等方式,由专业企业投资建设生物质锅炉供热项目;集中供暖,稳步发展生物质热电联产,构建生物质集中供热示范区,新建和改扩建生物质发电项目实行热电联产,建立低碳供热示范区。 阳信县积极探索“生物质+”多种能源互补利用模式,以更高的能源利用效率为群众减轻负担;探索生物质清洁取暖可持续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优势,提高生物质清洁取暖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 一是试点“生物质能+太阳能”,为农户提供多能互补的取暖方式。支持阳信县农村居民安装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在农村推广太阳能公共浴室工程;在新建、改建、扩建的有稳定热水需求的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上,推动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的统筹规划、设计和应用;推进太阳能与生物质能融合,鼓励在条件适宜的农村居民及公共建筑上推广太阳能供暖系统;在农业大棚、养殖场等设施用热需求大且与太阳能特性匹配的行业,充分利用太阳能供热。 二是试点示范生物天然气工程,为天然气气源提供有效的补充。统筹县域内农林废弃物、牛粪和城镇生活垃圾等多种有机废弃物资源,在阳信经济开发区,示范建设生物天然气产业示范区,构建“气、热、电、肥联产模式”。将沼气经过脱水、脱硫、提纯、加压后直接并入城镇天然气管网。作为天然气气源的有效补充,或以供应罐装天然气的方式为周边居民提供生活燃气,促进农村能源革命。 完善科技和支撑保障体系,保障生物质清洁取暖项目顺利实施。依托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建设阳信县生物质能清洁取暖技术研发中心和实验室,加大科研力量投入,跟踪生物质能取暖技术前沿发展,集成创新能力,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手段,在生物质成型燃料、低氮燃烧、热电联产等技术上取得突破。 创新发展机制,探索服务模式。组织生产农村能源产品的企业,建设县级服务网点。鼓励农民开办农村能源技术服务公司,承包农村能源设备的销售、安装、调试、维修等技术服务工作,建立乡村级服务网点。形成以县级网点为龙头、区域网点为核心、村级网点为窗口,上下联动、运转高效、方便快捷的农村能源服务体系。 推进用户端建筑能效提升,节约能源和降低供暖成本。积极推动阳信县农村既有农房节能改造,优先对乡镇政府办公建筑、卫生院、养老院、中小学等其他公益性项目和新型农村社区进行建筑节能改造。针对农村地区经济条件好的村庄,可采取集中、整体进行建筑节能改造。对既有居住建筑的墙体、屋面等部位实施保温隔热、防水、防潮一体化改造;对原密封性、隔热保温、降噪性能差的门窗进行节能改造,推广使用新型节能门窗。 运营模式多元化。筹划采用PPP模式,引入民间资本全程参与农林废弃物回收、颗粒生产、生物质改造取暖整条线索,尝试“退坡补贴”机制,在培育产业发展的同时,逐步减少财政补贴的范围和力度,从而形成投资、建设、运营、服务全产业链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 《青海拼出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新”图景》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7-01
    • 发展光伏发电产业,要做好规划和布局,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突出规范性和有序性。希望国有企业带头提升价值创新能力,努力形成更多更好的创新成果和产品,在创新发展方面形成更大的引领作用。 坚持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两手抓,广泛应用新技术,因地制宜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 青海发展特色产业大有可为,也大有作为,要积极营造鼓励、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要加快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促进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有机结合,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要把产业培育、企业发展同群众就业、乡村振兴、民族团结更好统筹起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习近平 昆仑环绕,绿电闪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赴青海考察调研、两次参加全国人大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明确了青海“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指明了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和建设产业“四地”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为青海奋进现代化新征程擘画了宏伟蓝图。 牢记总书记嘱托,青海打造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积厚成势,中国式现代化青海实践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能源发展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绿电规模频创纪录。截至2024年底,青海省首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风电光伏项目全部建成投产,玛尔挡、羊曲两座百万千瓦级水电站全容量并网发电,全省电力总装机突破7100万千瓦,清洁能源、新能源装机占比分别超过94%、70%,在全国率先实现新能源装机和发电量占比“双主体”。 电力先行,富足民生,乡村焕新。青海开全国之先河,高原沃土上迸发创新之力,清洁能源技术保持更新迭代,零碳乡村建设正当其时,绿电入户助力美好生活,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进程中打出样板。不久前,《中国能源报》记者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探寻青海以绿色为底、以创新为基,拼出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新”图景的生动实践。 自然禀赋转化为清洁绿电优势 乘车驶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海南州”)共和县的塔拉滩,阳光耀眼,高压输电线纵横交错,目之所及是熠熠生辉的光伏板。这里,坐落着全球装机容量最大的光伏发电园区和水光互补电站。 “园区总面积超过600平方公里,可大咧!”光伏发电园区工作人员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 年平均日照近3000小时的自然条件让塔拉滩成为一片“光伏海洋”,以及海南州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的重要“拼图”。 2016年8月23日,在国家电投黄河水电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西宁分公司,习近平总书记了解该企业发展光伏全产业链及科技研发、生产经营等情况,到车间视察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察看成品展示,了解制绒、刻蚀、镀膜、丝网印刷、高温烧结等生产工艺。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依托日照充足、光热资源富集等优势发展清洁能源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光伏发电产业,要做好规划和布局,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突出规范性和有序性。他希望国有企业带头提高创新能力,努力形成更多更好的创新成果和产品,在创新发展方面发挥更大引领作用。 沐光而行,青海于平地之上建设光伏,让广袤戈壁变成绿洲,交出光伏产业发展高分“答卷”。 以海南州为例,截至2024年底,海南州光伏园区光伏场站座数达到143座,装机容量1773万千瓦;光热场站座数1座,装机容量5万千瓦;风电场站座数36座,装机容量470万千瓦。新能源场站数量、装机规模不断增加,新能源产业在转型升级中集聚壮大。 除了光伏发电,青海亦御水而动。 在距离塔拉滩光伏园区40分钟车程的高山峡谷间,万里黄河第一坝——龙羊峡水利枢纽大坝巍然矗立。碧绿的黄河水经大坝能量转换,生成源源不断的绿色水电,与不远处的“光伏海洋”形成稳定互补。 “塔拉滩园区光伏板发的电,通过变电站升压到330千伏后,再经高压输电线路输送到龙羊峡水电站。水电站再根据总发电任务和光伏实时发电量调节水电,实现‘削峰填谷’,最终并网向外输送。”国家电投黄河水电龙羊峡发电分公司综合部主任武江介绍。 近年来,随着青海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高地、产业“四地”建设,气候干燥、多风少雨、太阳辐射强、沙漠戈壁荒漠面积大等环境劣势,已转变为不可多得的发展优势,“水丰、光富、风好、地广”的天然禀赋日益凸显出巨大潜力。从2011年首个兆瓦级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到2020年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成投运,再到2024年底黄河干流海拔最高水电站——玛尔挡水电站全容量投产,清洁能源已经成为青海的“金色名片”。 率先试点抢跑电力科技创新前沿 “三、二、一……”伴随倒计时,一道“闪电”从球形金属中发出,在空气中划开一道口子。这是国内外最高净空高度户内实验室的放电试验,旨在测试高海拔地区电气设备的运行情况,为安全可靠供电提供数据支撑。 “在高海拔地区,相对稀薄、干燥的空气对套管等电气设备性能有一定影响,平原地区能用的设备在这可能用不了。”国网青海电力“双高”实验室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为保障高海拔地区安全稳定供电,实地试验不可或缺。” 地处西宁的“双高”实验室通过利用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套现场移动直流、冲击试验设备,可在海拔1000—5000多米的范围内进行放电特性试验。投运数十年来,该实验室为青海清洁能源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全球高海拔地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指引,助力青海成为清洁能源前沿技术发展高地。 2024年6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坚持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两手抓,广泛应用新技术,因地制宜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 当前,青海的风、光、水、热等清洁能源技术均处世界前端。其中,坐落于塔拉滩的百兆瓦太阳能发电实证基地,被誉为全球光伏行业“百科全书”。该基地囊括国内外光伏知名制造商生产的各类组件以及逆变器等重要部件,选用数十种新材料和各类储能技术,自2016年投运以来,为各类不同资源条件、不同气象环境等光伏项目设备发电提供了技术支撑。 高海拔、低空气密度的环境同样给风电运行带来挑战,而针对高海拔特殊环境,青海的风电机组也因地制宜实施了创新。金风科技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高海拔地区对风机的绝缘、散热、抗雷击等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也催生出超低温机型的需求。“我们针对当地使用的风电机组进行重新选型设计和校核,服务青海省清洁能源发展,也为其他高海拔地区清洁能源转型提供实践经验。” 此外,青海正着力打造多元储能体系,目前初步形成应用场景多元的发展格局,光热、抽蓄、新型储能等创新技术已然落地生根。 尤其是,青海光热发电关键材料熔盐资源居全国首位,已建成光热发电41万千瓦。国家首批20个光热示范项目中首个开建、并网发电的大型商业化光热电站——中广核德令哈50兆瓦槽式光热发电项目自2018年投产以来累计发电超5亿千瓦时。 在海南州贵南县,全国单期规模最大抽蓄电站、黄河上游目前核准建设装机最大抽蓄项目——哇让抽蓄电站已开工建设。同时,青海省布局规划的26万千瓦压缩空气储能示范项目,建设规模和技术先进性均处全国前列。 产业新动能铺就发展幸福路 创新强链,向绿而行,清洁能源已成为青海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新动能。 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调研时强调,青海发展特色产业大有可为,也大有作为,要积极营造鼓励、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要加快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促进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有机结合,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要把产业培育、企业发展同群众就业、乡村振兴、民族团结更好统筹起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多年来,青海实施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进一步提高制造业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占比。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青海投产的新能源制造企业超过40家,国内排名前10的光伏制造企业有5家落户青海,构建起“工业硅—多晶硅—单晶硅—切片—太阳能电池—电池组件—光伏应用”完整的光伏产业链。 在汇集上百家新能源企业的西宁南川工业园区,产业聚集效应已凸显。 依托丰富的太阳能资源、锂资源,西宁南川工业园区吸引阿特斯、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等一批国内光伏龙头企业,以及比亚迪、时代新能源等一批锂电生产企业入驻,实现“多晶硅—单晶硅—切片—电池片—组件—发电系统”为一体的光伏产业联动发展及配套集群。 “有光伏、有锂电,现在外贸出口‘新三样’青海占了两样。”西宁南川绿电配售电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祁财兴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丰富的水、光、风、热资源大幅降低制造企业的用能成本,而能源系统中的高比例绿电更为工业产品降低碳足迹提供了底气。” 丰富的清洁能源,也为当地百姓的幸福生活注入了活力。 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有一座备受阳光滋养的村落——班彦村。进入班彦村,土族盘绣以及各种纹样尽显民族特色,土族阿婆笑盈盈地用彩线盘钩出一朵明艳的鲜花。 “以前我们不住这里。”班彦村村民指向远处的高山,“以前都住在山沟深处,进出不方便,在精准扶贫战略的帮助下,我们走出大山,定居在这里。”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考察易地扶贫搬迁新村建设情况。也就在这一年,一座光伏扶贫电站落地班彦村,屋顶上的光伏板每年发电量大约300万千瓦时,每年贫困户分红超过20万元。村里接连以“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建成“光储污水处理”一体化示范项目及“源网荷储”配电网一体化智慧能源管控平台项目,构建了“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的并网型微网,打造出零碳乡村的典范。 有了稳定的绿电供应和售电营收,大批班彦村青年回乡创业,带领村民搭乘电商发展的快车。村里的特色产品商店摆满了土族特色产品,每天都有远销各地的网购订单。古老的酩馏酒酿造技艺在此得以传承,自酿的酩馏酒成箱成箱外送至全国。 多维打造新型电力系统典范 依托清洁能源资源优势,青海积极探索打造新型电力系统样本,多能互补的能源格局为全国呈现了高质量样本。 在海西州,集中连片的“光伏海洋”中,一片极为耀眼的发电园区内,成片的“镜子”收集着太阳能,为中心竖立着的光热塔提供能量。 “这片土地以前是几乎快退化的草原,沙尘暴一来遮天蔽日。现在,风电能阻挡一些低空沙尘,光伏项目巩固土壤,挡住沙尘,还能发电。”中国绿发集团青海分公司鲁能多能互补运维站站长苏岳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这儿已成为青海乃至全国代表性的多能互补项目。” 作为全球首个集风、光、热、储、调、荷于一体的多能互补科技创新项目,中国绿发集团青海分公司鲁能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总装机容量70万千瓦,包括20万千瓦光伏项目、40万千瓦风电项目、5万千瓦光热项目及5万千瓦储能项目,其建成填补了国内“风光热储调荷”智能调度的技术空白。 1+1>2。这个多能互补项目深度融合风电、光伏、光热、储能,年发电量约12.625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40.15万吨,守护着高原的蓝天白云。 整体看,青海已全面建成东部“日”字形、西部“8”字形750千伏骨干网架,成为交流送受电能力均超千万千瓦的省级电网,满足省内大规模清洁能源并网和消纳需求。同时,青海还建成青豫特高压直流、柴拉直流工程,未来将依托海西、海南清洁能源基地,规划新增跨省区输电通道,为全国各地输送清洁绿色电力。不论是北京大兴机场,还是杭州亚运会,都闪耀着来自昆仑山下的绿电之光。不仅如此,青海更是连续六年开展绿电系列活动,从“绿电七日”到“绿电五周”,持续刷新全清洁能源供电时长的世界纪录。 此外,青海也积极布局算力产业,开辟出一条清洁能源与绿色算力融合发展的“新赛道”。 当前,青海省已建在建标准机架9.3万个、实现翻倍增长,还在北京、南京、深圳举办绿色算力产业发展推介会,与阿里巴巴、百度、京东等头部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国网青海电力建成全国首个清洁能源和绿色算力调度中心,青海成为全国首个绿色算电协同试点省。 政策层面,2024年以来,青海省先后制定实施《青海省绿色算力基地建设方案》《青海省促进绿色算力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科技支撑青海省绿色算力基地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8年)》,发布绿色算力产业相关地方标准。根据相关产业建设规划,到2025年,基于清洁能源的通算、智算、超算协同发展的多元绿色算力供给体系将在青海全面形成。 青海省能源局相关人士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青海将充分发挥清洁能源优势,以服务全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己任,深入践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2025年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初具规模,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发电量占比、一次能源消费占比进一步提高,清洁能源发展的全国领先地位进一步提升。“面向‘双碳’目标,2030年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基本建成,新型能源体系趋于完善,为全国能源结构优化、如期实现‘双碳’目标作出‘青海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