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经开:将聚焦高端装备制造和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领域》

  • 来源专题:装备制造监测服务
  • 编译者: zhangmin
  • 发布时间:2020-04-13
  • 4月6日晚,长春经开披露重组二次问询函的回复称,本次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将聚焦高端装备制造业务和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业务领域。针对目前的房地产业务,上市公司将重点对存量业务进行开发,预计将实现可观的收益和现金流,有助于上市公司未来进一步推动和拓展高端智能制造业务板块的规模扩张。上市公司将充分把握高端装备制造行业高速发展带来的市场机遇,依靠自身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动向,统筹发展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和智能装备制造业务。

      长春经开介绍,上市公司将利用自身品牌效应和宽广的融资渠道,依托Paslin在汽车生产线,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生产线设计、制造环节深厚的技术和经验积累,进一步开发新能源汽车产业,提升Paslin为国内外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商提供定制化产品和配套服务的能力。上市公司将协助万丰科技智能装备制造业务向有铝铸件需求的水电、能源等非汽车制造产业进行延伸。坚持以现有的热加工自动化生产线为核心,持续丰富上下游的产品布局,以多样化的客户结构,降低经营风险,提升上市公司整体资产质量。

      万丰科技智能装备制造业务主要从事热加工自动化解决方案的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低压铸造机、重力铸造机、差压铸造机、工业炉、工业机器人本体等热加工自动化生产线及其设备配套。公司凭借自身技术积累和技术创新,已经逐步实现从单机设备生产向单元生产线的转型,目前已具备为客户提供一揽子成型装备制造解决方案的能力,其提供的热加工自动化解决方案已形成良好的业界口碑和品牌价值。公司与中国核工业、中铁建、潍柴动力、本田、东风汽车等国内外大型客户群体形成紧密深入的合作关系。

相关报告
  • 《3D视觉: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应用》

    • 来源专题:装备制造监测服务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20-09-09
    • 3D视觉: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应用—— 恰佩克新锐企业获奖者微链科技专访   当前,全球制造业正加快迈向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占我国GDP近30%,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因此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对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越来越大。   从美国工业互联网到德国工业4.0,再到中国制造2025,各个国家开展制造业竞争,都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通过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技术,促进各国的智能制造。   《中国制造2025》是由国务院于2015年5月印发的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的战略文件,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工业和信息化部主要领导曾强调,将“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抓住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的研发和生产,通过高档数字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和智能化生产建材,加快可穿戴产品、智能家电、服务机器人等智能化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大力推进制造过程的智能化。   首先我们要清楚,什么是高端制造?什么又是智能制造?   微链科技COO张宇接受希鸥网采访时分享,高端制造是相对低端制造来说的,生产纸巾、矿泉水、生产美国大选用的小旗子,一般是来料加工,本身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属于低端制造,而高端制造具有高附加值,是一种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制造业,比如高铁、大飞机、船舶制造等。   智能制造则是融合包含了一些高科技,比如人工智能、5G、云计算、大数据等,多种技术叠加,给予机器智慧,能够让机器处理复杂场景。智能制造基于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集成,能够自主动态地适应制造环境变化,实现产品从设计制造到回收再利用全生命周期的高效化、优质化、绿色化、网络化、个性化的制造系统或者模式。   弄明白什么是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我们再看国情。目前,我国传统制造业总体上处于转型升级的过渡阶段,相当多的企业在产业分工中处于中低端环节,但很多企业仍满足于低成本竞争,使用智能设备的动力不足。即使一些引入智能设备的企业,也仅停留在初级应用阶段。   总结来说,虽然中国是全球制造大国,但很多制造企业仍然面临三大问题,一是生产效率偏低,二是产品质量不高,三是关键零部件核心装备进口率偏高,对西方技术依赖性高。这就迫切需要推进智能制造机器人技术来加速制造业由中低端向高端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使得制造企业需要根据客户需求进行个性化和定制化生产,如果没有智能制造设备加持,企业很可能失去订单。   “疫情背景下,具备柔性化生产特质的智能制造让企业可以在短期内重建一条个性化生产线,推动产品快速更新迭代。智能制造将发挥巨大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耀南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   除工程院院士身份外,王耀南还是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湖南大学机器人学院院长,作为智能制造领域的资深专家,他在8月28日的第十届中国国际机器人高峰论坛上表示,目前传统的机器人环境感知适应性比较弱,和机器人协作效率比较低,无法满足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需求。   “一要突破机器人的实时感知视角,二是突破机器人在线的规划和自主决策,三是突破机器人怎么样让多个机器人协同作业。如何攻克这三大技术,如何在高端制造中机器人柔性的,小批量定制化生产,这是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机器人关键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王耀南说。   王耀南院士的发言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全球领先的3D机器人视觉技术公司,微链道爱科技公司的COO张宇当然明白和理解为工业机器人装上大脑和眼睛的重要性。作为本届恰佩克新锐企业奖获得者,张宇先生接受了希鸥网的采访。   张宇告诉希鸥网,传统制造一般来料加工,主要是依靠分工和协作来完成生产任务。但拥有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和拥有新技术的智能制造的生产流程则一般需要分为感知、认知、决策、控制和执行等几个阶段。   “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要实现的是智能化生产,其工作环境相比传统制造要复杂的很多。比如同样的机器和生产线,上午要生产苹果手机,下午可能变成了华为手机,这种情况下,首先,来料和生产工艺都发生了变化,工作机器人需要先感知来料,然后进入认知阶段做判断,判断完之后,要根据生产目标做决策,接着是控制和执行,怎么控制智能设备进行生产,要把货物运输到哪,等等,整个过程都是循环的。这其中,视觉非常重要,因为视觉能够帮助机器做感知和认知,要分辨工料的位置、状态等等,这就是为什么说3D视觉是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应用。”张宇说。   成立于 2016 年的微链科技是一家 3D 机器人视觉公司,其能够提供国际领先的工业级三维视觉相机和机器视觉认知系统,机器人视觉是机器人可以通过图像或者点云数据识别外部环境并作出类人判断的技术,是机器人拥有智能的基础,是赋予机器人认知能力的必要途径。人工智能技术在3D视觉上有重要应用和体现。   张宇介绍,视觉技术其实已经发展很久,最早是视觉识别、模式识别、图像识别,能够对图片做切分,基于平面和2D在做,最近几年,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和成熟,尤其是深度学习算法、神经网络算法以后,人工智能有了飞跃性发展,3D视觉也是在2015年、2016年左右才被提出,我们公司也是在这个时候成立,因为这时刚刚出现相对成熟的技术能够实现3D视觉。运用最新的算法和技术之后,3D视觉实现了六维可视,包括空间、位姿等,为后续机器人运动提供了重要和必要信息。   谈及中国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机器人市场,张宇信心满满。“现在正在发生的新零售模式,几乎要把零售业重新做一遍,制造业将来也是这样,未来可能出现很多无人工厂,智能制造模式将把制造业重新做一遍。中国的制造业发展参差不齐,汽车、航空、高铁和3C制造的素质较高,但主要停留在自动化手段和工业3.0阶段,这个阶段,工厂实现了自动化,对智能感知和认知,还是有欠缺的,下一步将发展成为智能制造。而传统的一些企业,甚至在自动化方面都还欠缺,在成本允许的前提下,可能直接跳到智能制造阶段。未来,不是智能制造的工厂,将可能被淘汰。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的发展,自然需要包括3D视觉在内的核心技术的加持,未来市场巨大。”   由于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的巨大市场前景,各类提供机器人视觉服务的公司也如雨后春笋。通过张宇的介绍,相比其他视觉公司,微链科技的差异化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传统2D视觉无法满足自动化领域日益复杂的需求,对3D视觉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微链科技团队从2016年开始研发,2018年成立北京微链道爱科技有限公司,专注在深度学习和三维视觉领域的研究。团队有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后和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博士,SFU大学的研究生和清华大学的硕士,团队成员在三维视觉领域有超过10年的研究,师从人工智能领域深度学习教父Geoffrey Hinton和Greg Mori。微链科技团队是一个国际化的团队,拥有3D视觉领域顶级的人才和专家,在技术研发领域具有天然的优势。   其次,对于3D视觉应用,微链是技术和实践相结合,不管是3C还是汽车行业,微链是有典型应用的,能够把技术和真实的应用场景结合。很多技术公司是纯研发技术,没有实际应用场景。   第三,我们公司是双中心模式,研发中心设在加拿大温哥华,运营中心设在中国,因为中国有最大的制造业。和国内友商相比,我的算法最先进,同时我还有中国的市场,补充研发,技术和市场双轮驱动。   在“人机一体、智能制造”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趋势下,作为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应用,3D视觉技术的发展值得关注。
  • 《聚焦军事领域 发力人工智能》

    • 来源专题:装备制造监测服务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20-11-27
    • 当前,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思维理念、生活方式和探索方向,其在军事领域的运用和发展,也将对未来战争作战样式、作战空间和作战手段产生深远影响。各主要国家在把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同时,也在采取多种措施促进人工智能的军事应用。   俄罗斯——   突出军用优先   注重实战检验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性逐渐显现,俄罗斯已将人工智能列入优先发展领域,以此促进军事现代化和智能化,争夺战略制高点。   俄罗斯先后出台了《2018~2025年国家武器装备计划》《2030年前人工智能国家发展战略》等战略规划,组建国家人工智能中心、机器人技术发展中心等,用以开展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领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俄军目前在陆海空各个作战域内,都开发和应用了人工智能技术,拥有了相当规模的无人作战力量。   陆上拥有以“天王星”系列和“平台-M”“阿尔戈”等型号为代表的无人战车。空中拥有遂行侦察、指挥和通信中继任务的“石榴”-4、“超光速粒子”近程无人机,“海鹰”-10、“前哨”等中型无人机。水下在役“大键琴”-1R大型、“马尔林-350”小型、“视野-600”微小型无人潜航器等,特别是“波塞冬”核动力无人潜航器,可携带200万吨TNT当量的核战斗部。   从2015年开始,俄军在各军区和舰队组建战斗机器人连,大量列装机器人,不断组织人工智能演练。此外,俄军加快作战理论研究和新型装备系统研发,并在叙利亚和乌克兰东部战场进行实战检验,为无人作战系统的研发改进提供可靠依据。在2016年初的叙利亚军事行动中,俄军首次使用6台“平台-M”履带式无人战车和4部“暗语”轮式无人侦察车参与进攻并占领敌方阵地,开创了地面无人装备从辅战走向主战的实战先例。   当前,俄军正加紧将人工智能系统与无人机、导弹等相结合,以应对未来的智能化战争时代。   美国——   制定长期规划   强化技术引领   美军一直注重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研发,从国家战略层面进行布局,具有明晰的发展战略、具体的战术模式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从2000年开始,美国防部就通过定期更新无人装备发展战略与路线图,加强无人装备与技术发展的顶层规划。   2014年,美国提出了以人工智能为关键支撑技术的“第三次抵消战略”。2016年10月,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发布报告《国家人工智能研究和发展战略计划》,提出了美国优先发展的人工智能七大战略方向和两方面建议。美国军方相继制定了人工智能技术研发规划、重点项目设想、技术标准规范,着力构建研发生产和作战运用体系,推动智能导弹、无人自主空中加油等项目的部署。   目前,美军现役无人装备仍主要采取遥控或预编程方式进行控制,预计未来将在无人装备自主性、有人-无人协同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美军还希望通过进一步开发神经技术,在未来战场上使作战人员能够与系统进行思想交互,最终实现人工智能系统的意识连接和类人化思考。   随着一系列新型作战概念和相关军事应用项目的部署,美国正在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向武器装备系统和无人作战体系的转化进程,以抵消对手作战能力,维持绝对军事优势,维护其全球霸权。   英德以——   推进资源融合   各辟发展路径   英国把人工智能战略定性为国家重点战略,并制定了“高校为源、军民融合”的发展路径,注重与世界顶级高校和成熟的公司合作,探索在未来战场上保持军事优势的途径。2018年9月,英国宣称已经研制出了一种名为“智人”的人工智能军事机器人,能够扫描城市战场,发现隐藏敌人,并将信息发送给士兵。   作为传统的工业强国,德国将人工智能视为维持德国竞争力、保障德国未来的关键。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的德国,于2018年发布了国家层面的《人工智能战略》,计划2025年前在联邦层面投入约30亿欧元,打造“人工智能德国制造”品牌。在人工智能军事应用方面,德国也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德军已经大批量装备具有智能化信息感知与处理能力的数字化系统,德国空军的“台风”战斗机,已成功实现与遥控载具的互联互通,可同时领受和执行作战任务。   以色列国土狭小、周边形势复杂,强烈的不安全感是促使其发展人工智能的强大动力,而深度军民融合,则为以军人工智能飞速发展提供了先进技术、充裕资金和高水平人才。其国家级人工智能计划——军队和希伯来大学合作的“塔楼”计划,就为以色列国防军提升智能化水平输送了不少优秀人才。   如今以色列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军用无人机出口国,出口量约占全球的60%,其中,“赫尔墨斯”“云雀”等无人机代表着世界先进水平。近期在亚阿战争中令人关注的阿塞拜疆无人机,不少就是从以色列引进的。以色列“守护者”无人车,是世界上第一种可控的自主式无人车。以海军则装备有“保护者”“黄貂鱼”“海鸥”等多型无人水面艇,其中“海鸥”无人水面艇可执行反潜、反水雷、反蛙人等多样化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