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报道“大国重器”,我国建成全球首个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姜山
  • 发布时间:2018-02-06
  • 纳米技术是有望改变未来的核心技术之一,石墨烯也属于纳米材料。新华社消息,中国科学家正在江苏苏州建设世界首个集材料生长、器件加工、测试分析为一体的纳米领域大科学装置——纳米真空互联综合实验站。有了它,科学家未来就有可能制造出体积更小、运算速度更高的计算机,以及更加智能的机器人。

    新华社南京专电(记者喻菲)中国科学家正在江苏苏州建设世界首个集材料生长、器件加工、测试分析为一体的纳米领域大科学装置——纳米真空互联综合实验站。有了它,科学家未来就有可能制造出体积更小、运算速度更高的计算机,以及更加智能的机器人。

    “这个实验装置是在类似太空一样的全真空环境下的纳米器件研发平台,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真空互联科研装置。我们探索的是未来纳米器件制造的新技术。”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副总指挥丁孙安说。

    他指出,实验站力图通过超高真空条件下的互联集成和若干重大项目验证,突破现有仪器设备的功能限制,实现材料制备、测试分析与微纳加工工艺等方面协同效应,为科研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先进的开放平台。

    据介绍,纳米真空互联综合实验站依托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联合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团队、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包信和院士团队开展建设。首期由中国科学院、江苏省、苏州市和苏州工业园区共建,建设经费3.2亿元,预计2018年建成。一期建成后将有100米真空管道,连接30多台设备。

    据丁孙安介绍,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最终目标是建成总长约500米的超高真空管道,将上百台用于材料生长、器件制备、测试分析的大型仪器设备互联一起,实现样品在不同设备之间传送时其表面不被氧化、沾污,不被外界大气环境所破坏,总投资约15亿元。

    “未来电子元器件将发展到纳米级,也就是纳电子,器件尺寸越来越小,集成度越来越高,可以提高器件性能。但是那么小的器件以目前的工艺还有很多效应无法解决,不能完成新型器件的制造。所以未来生产纳米甚至以下级别的器件需要一种全新的技术路线。”丁孙安说。

    “在纳米科学技术研究中许多问题不能只靠一种手段解决,需要多种手段、多台设备联合解决。同一个材料样品在不同设备之间转换,暴露在空气中,性能就会发生变化,纳米真空互联装置把很多设备都集中在同一个平台上,减少了很多影响器件的因素,并且能省去很多不必要的工艺环节,从而节约成本,器件质量也会大大提高。”丁孙安说。

    他表示,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不仅可以开展硬件研制,也能开发新的工艺,超导器件、半导体器件等对表面敏感的材料器件都可以在这里制造,可实现量子材料的设计、制备,这样就可以用于制造强大的量子计算机。科学家可以利用这套装置,生产很多更智能化、更可靠、更小型的器件,可应用于通讯、信息、人工智能等领域。由于降低了成本,未来普通人也可以使用更高端小巧的设备。

    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所落户的苏州工业园区,是全球纳米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区域之一。实验站建成后将形成一个国际顶尖纳米科技人才的聚集高地,对地方经济、科技具有很强的带动与辐射作用;实验站设备大多数需要自主研发和设计改造集成,可大大提升中国重大仪器设备的研制水平。

    据介绍,实验站2014年开始建设,目前一期进展顺利,已完成超高真空管道系统与样品传送的技术方案和招标合同。自主研发的关键工艺和测试设备及相关预研课题进展顺利,利用真空互联的创新技术,开展先期课题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纳米真空互联模拟实验装置调试成功,过渡期小型验证装置正在调试试运行,可以实现远程控制,全程自动化运行。

    专家说,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将成为一个科技公共开放实验平台,对提升纳米科技创新能力,孕育和形成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具有重要作用。作为纳米科技领域重要的前瞻性战略布局,它利用全真空互联的变革性技术,解决未来纳电子等新兴产业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并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需求,提升自主设计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以科技带动产业链快速发展,为国家战略高技术及江苏省、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建成后,这个实验平台将向全球科学家开放。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和江苏省共同推进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建设》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chenfang
    • 发布时间:2016-08-19
    • 8月15日,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筹建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在苏州召开。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副省长张敬华出席会议并讲话。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由中国科学院和我省共同推进的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实验设施建设初具规模,在半导体、低维高温超导材料等领域解决了一批关键性核心问题,取得10多项先进专利成果,并有力促进了纳米产业创新发展。下一步,要紧紧围绕“建成世界一流纳米科学实验平台、适应国家战略高技术研究需求”这一总体目标,确保实验站各项建设取得预期成效,为创新型省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 《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电力供应系统,人均年用电量增至近 6116 千瓦时》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3-09-08
    • IT之家 9 月 7 日消息,据央视新闻报道,从 2023 年国际能源变革论坛上获悉,继去年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供应系统和清洁发电体系之后,我国人均用电量由 2012 年的 3919 千瓦时增至目前的近 6116 千瓦时。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7 月底,今年我国累计发电装机总量达到 27.4 亿千瓦。2012 年至今,我国人均发电装机由 0.92 千瓦提升至 1.8 千瓦,规模以上工业用电量从 4.2 万亿千瓦时提升至 8.4 万亿千瓦时,人均用电量由 3919 千瓦时增至近 6116 千瓦时。 从电网建设上,如今,我国 220 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超过 88 万千米。全国投运特高压通道达到 36 条,“西电东送”规模接近 3 亿千瓦,我国的电力统筹配置更加高效。 IT之家注:2023 年国际能源变革论坛由国家电投主办,江苏公司、中电国际承办,嘉宾来自中国、哈萨克斯坦、老挝、泰国、缅甸、孟加拉、蒙古国、阿联酋、日本共 9 个国家,包括国内外能源主管部门、龙头企业、研究机构、行业组织的高层领导及代表等,在线报名参会人数 400 余人。 2023 年国际能源变革论坛围绕清洁能源技术创新与应用、亚洲清洁能源合作与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和研讨,分享亚洲各国在能源变革方面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路径寻求共识和合作,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亚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