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主细胞异质性对口蹄疫病毒感染影响的单细胞分析 》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防治
  • 编译者: 张玢
  • 发布时间:2018-07-10
  • 病毒感染和复制受宿主细胞异质性影响,但其影响机制尚不清楚。使用单细胞分析,本文研究了宿主细胞异质性(包括细胞大小,包含和细胞周期)对口蹄疫病毒(FMDV)感染(急性和持续感染)和复制的影响。在FMDV感染的细胞中检测到各种病毒基因组复制水平。大量细胞和含有大量内含物的细胞产生更多的病毒RNA拷贝和病毒蛋白,并且比其他细胞具有更高比例的传染性细胞。还发现G2/M细胞中的病毒滴度比其他细胞周期中的高10至100倍,并且确定了细胞大小,包含和细胞周期异质性之间的强相关性,这些均影响感染和FMDV的复制。此外,证明了由于FMDV整联蛋白受体表达水平的差异,宿主细胞异质性影响了FMDV的吸附。总的来说,这些结果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单个宿主细胞中病毒进化的理解。

    了解宿主细胞异质性如何影响病毒感染和复制很重要。使用单细胞分析发现病毒基因组复制水平在口蹄疫病毒(FMDV)感染的细胞中表现出显着的变异性。还发现细胞大小异质性,包涵体数量和细胞周期状态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并且所有这些特征都会影响FMDV的感染和复制。此外,发现宿主细胞异质性影响病毒吸附作为FMDV整合素受体表达水平的差异。本研究为FMDV感染机制与宿主细胞之间相关性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关报告
  •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Meta 分析》

    • 来源专题:再生医学与脑科学
    • 编译者:蒋君
    • 发布时间:2024-11-13
    • 巨细胞病毒 (CMV) 感染是造血干细胞移植 (HSCT) 后最常见的病毒感染。然而,关于相关风险因素的研究给出了不同的观点,没有任何明确的结论。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 HSCT 后 CMV 感染的风险变量,以便为治疗提供建议。检索了国家知识基础设施 [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SinoMed]、万方数字期刊 [WANFANG] 和中国科学技术期刊 [VIP] 数据库,以及 PubMed、Embase、CENTRAL、Web of Science 数据库。检索关键词是 Cumulative Index of Nursing and Related Health Literature (CINAHL)。检索时间从创建数据库的时间跨度到 2023 年 2 月。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两名研究人员独立选择文献、检索数据并评估偏倚风险。通过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 (NOS) 评估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共检索到 1,038 篇文献,其中 18 篇研究最终被纳入。荟萃分析的最终结果显示,有 7 个危险因素如下: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aGVHD) II-IV (II-IV) 级 [比值比 = 3.39,95% CI (2.13,5.41),p <0.05];治疗中抗胸腺细胞球蛋白 (ATG) 给药 [比值比 = 2.53,95% CI (1.41, 4.53),p <0.05];移植后环孢菌素水平 (>300 ng/ml) [OR = 3.79,95% CI (1.24, 11.65),p <0.05];年龄 [比值比 = 1.83,95% CI (1.06, 3.15),p <0.05];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 [比值比 = 6.58,95% CI (2.24,19.30),p <0.05];移植前受者 CMV 感染 [比值比 = 6.32,95% CI (4.03, 9.90),p <0.05];真菌感染 [比值比 = 2.63,95% CI (1.09, 6.34),p <0.05]。本研究初步揭示 HSCT 后 CMV 感染与 aGVHD (II-IV)、治疗前 ATG 给药、移植后环孢素水平 (>300 ng/ml)、年龄、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移植前受者 CMV 感染和真菌感染有关。然而,风险变量背后的机制尚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了解风险因素并加强对具有这些风险因素的患者的护理,以预防或控制感染。
  • 《Hepatolog:揭示戊肝病毒进入并感染宿主细胞的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2-14
    • 戊型肝炎病毒(HEV)是引起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主要原因,每年大约都有7万人因该病而发生死亡;尽管戊肝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但科学家们对该病毒的生命周期知之甚少,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Hepatology上题为“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modulates hepatitis e virus entry in human hepatocytes –HEP-22-1113”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波鸿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戊肝进入并感染细胞的分子机制。 研究者表示,名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ER)的特殊蛋白在病毒颗粒穿透细胞的过程中扮演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一研究发现或有望帮助开发抵御人类戊肝的新型疗法,因为目前已经有针对EGFR的药物获批用于抑制该受体的活性和作用。而研究者对于戊肝的研究相对较少,原因之一在于大约三年前他们才开发出了用于研究的强大细胞培养模型,如今研究人员就能利用该模型调查病毒是如何感染细胞的。 文章第一作者Jil Alexandra Schrader说道,我们在一些细胞系中利用该药物在病毒进入时抑制EGFR蛋白的活性,在这些培养物中,我们观察到被感染的细胞明显减少了,为了核实这一点,研究人员利用共受体被过度生产的细胞培养物进行研究,在这一情况下,所发生的感染要比未处理的细胞要更多一些。这或许就表明,EGFR蛋白对于病毒进入细胞的机制非常重要,此外,该蛋白质中位于细胞外部并能与配体结合的部分对于病毒的进入尤为重要,如果其发生缺失的话,病毒就无法穿透细胞,后期研究人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来确定是否在病毒感染细胞过程中还存在其它因素发挥作用或者是否这些受体自身就能引入病毒。 以丙肝病毒为例,众所周知,甚至会有更多的受体参与到了病毒进入细胞的过程中,这或许也可能是进行戊肝病毒研究的情况。EGF受体参与感染的证据特别有趣,因为目前有获批的药物能抑制其活性,这些药物被批准在欧洲和美国用于治疗特定的癌症类型,这些癌症中受体处于过度活跃状态且会引起细胞的失控生长。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些制剂是否能作为抵御戊肝感染的一种新型疗法。 综上,本文研究结果为揭示戊肝病毒的生命周期提供了新的线索,同时识别出EGFR或能作为未来科学家们开发抵御戊肝感染的抗病毒策略的一种潜在的可能性靶点。 原始出处: Schrader, Jil Alexandra1; Burkard, Thomas Leon1; Brüggemann, Yannick1; et al.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modulates hepatitis e virus entry in human hepatocytes –HEP-22-1113, Hepatology (2023). DOI: 10.1097/HEP.000000000000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