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研究团队提出一种将固态自旋量子比特与纳米机械谐振器结合的方法,以实现可扩展和可编程的量子系统》

  • 来源专题:计量基标准与精密测量
  • 编译者: 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4-08-02
  • 近日,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期刊上的一项研究(DOI:10.1103/PhysRevLett.132.263602)提出了一种将固态自旋量子比特与纳米机械谐振器结合的方法,以实现可扩展和可编程的量子系统。量子信息处理需要具有长时间相干性、稳定性和可扩展性的量子比特。虽然固态自旋量子比特具有长时间的相干性,但它们缺乏可扩展性。

    这项研究由哈佛大学Mikhail Lukin教授研究小组的研究生Frankie Fung领导,旨在解决这一挑战。所提出的架构使用纳米机械谐振器来介导自旋量子比特之间的相互作用。

    “我们的研究旨在利用纳米机械谐振器来介导这些自旋量子比特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具体地说,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架构,其中在各个扫描探针尖端内部的自旋量子比特可以移动到一个介导自旋-自旋相互作用的纳米机械谐振器上,”Fung解释道。“扫描探针尖端可以移动到一个介导自旋-自旋相互作用的机械谐振器上。由于我们可以选择哪些量子比特移动到这个机械谐振器上,我们可以创建自旋量子比特之间的可编程连接。”

    该团队使用钻石中的氮空位(NV)中心作为量子比特。这些中心是通过用氮原子替换钻石中的一个碳原子而创建的,从而在氮原子旁边产生一个空位。NV中心稳定,具有长时间的相干性,并且与光学兼容,使它们成为理想的量子比特。然而,由于磁偶极相互作用,它们的相互作用范围很短。

    “虽然已经展示了使用固态自旋量子比特的小型量子寄存器,但它们依赖于磁偶极相互作用,这将相互作用范围限制在几十纳米以内。短的相互作用距离和在如此接近的间距上一致制造自旋量子比特的困难使得控制包含大量量子比特阵列的系统具有挑战性,”Fung表示。

    为了实现长距离相互作用,研究人员将NV中心与纳米机械谐振器耦合,这些是微小的结构,以高频率振荡,并对外部场和力敏感。这种耦合允许非局部量子比特相互作用,可能实现大规模量子处理器。

    该架构由在各个扫描探针尖端中的自旋量子比特组成,其中NV中心位于靠近硅氮化膜上的微磁体的金刚石纳米柱内部。这种设置在量子比特和谐振器周围创建了一个磁场,改变了电子自旋状态,并引起了影响其他量子比特的不同振荡。

    "作为原理验证测量,我们存储了一些相干信息在NV中心,在一个大的场梯度中移动它,并展示了信息在之后被保留,"Fung表示。通过展示在微磁体的机械运输过程中的量子比特相干性,并在低温下实现了大约一百万的品质因数,证明了这种架构的可行性。

    “虽然这种耦合还没有足够强,使这种架构成为现实,但我们相信有几种现实的改进可以使我们达到那里,”Fung表示。“腔体不仅可以让我们更精确地测量机械运动,而且可能将机械谐振器准备在其基态。这大大扩展了我们可以做的实验,例如将自旋到力学的单个量子信息转移,反之亦然。”

    研究人员计划引入一个带有纳米机械谐振器的光学腔,并相信这些谐振器由于它们与各种力的相互作用,是不同量子比特之间理想的中介。“一个混合量子系统可以利用不同种类量子比特的优势,同时减轻它们的劣势。因为它们可以在芯片上制造,纳米机械谐振器可以与其他组件集成,如电路或光学腔,这为长距离连接打开了可能性,”Fung总结道。

  • 原文来源:https://thequantuminsider.com/2024/07/29/new-study-proposes-integration-of-solid-state-spin-qubits-with-nanomechanical-resonators-for-scalable-quantum-systems/
相关报告
  • 《中科大实现室温固态可编程量子处理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2-01
    •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杜江峰院士领导的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首次在室温大气条件下实现基于固态自旋体系的可编程量子处理器。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NPJ量子信息》上。 量子计算利用量子叠加性,能够有效处理经典计算科学中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但目前绝大多数量子计算实验仅仅被设计来运行特定的量子算法,如果要执行新的量子算法,往往需要重新配置量子计算的硬件。可编程量子计算概念的提出就是用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它能够在不改变硬件的前提下,仅需要配置这些量子处理器的若干参数就可以实现各种不同的量子算法。由于室温固态体系中的量子比特通常面临嘈杂的噪声,其量子相干性非常容易受到破坏,因此在室温固态体系中开展可编程量子计算演示仍然是一项艰巨的挑战。 课题组利用金刚石中的电子自旋与核自旋作为两量子比特体系,首次实现了室温固态自旋可编程量子处理器。研究人员利用绿色激光脉冲实现该量子处理器的初始化和读出功能,并利用一系列高精度的微波与射频脉冲序列来执行量子算法。他们设计了一类普适量子线路,将一系列量子算法的执行转化成为相应的微波和射频脉冲的幅度和相位参数。对于用户而言,仅需要对这一系列参数进行有效配置,就可以完成多种量子算法,避免了繁琐而且昂贵的硬件重新配置。 该工作展示了可编程量子处理器的灵活性,向构筑室温固态量子计算迈出了重要一步。
  • 《一种用于超声探测的亚微米绝缘体上硅谐振器》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09-28
    • 导读 超声波探测器使用高频声波对物体进行成像和距离测量,但这些测量的分辨率往往受到探测元件物理尺寸的限制。尽管点状宽带超声检测可以大大提高超声成像和光声成像的分辨率,但目前的超声探头,如医学成像的探头,还无法完全实现小型化。压电传感器的灵敏度会随着尺寸的减小而呈二次方衰减,而光学微环谐振器和法布里-珀罗(Fabry-Perot)标准具也无法充分地将光限制在小于50微米的范围内。虽然微加工方法已被用于制造电容和压电传感器阵列,但其带宽仅为几兆赫兹,尺寸超过70微米。近日,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Rami Shnaiderman和Vasilis Ntziachristos等人引入广泛使用的绝缘体上硅技术(silicon-on-insulator,SOI),开发出一种微型超声波探测器—点状硅波导标准具检测器(SWED),其性能大大超过了以往设计的超声传感器。该工作以“A submicrometre silicon-on-insulator resonator for ultrasound detection”为题发表在《Nature》上。 研究背景 使用光学方法的超声波探测比用传统压电方法检测具有本质上的优势,因为检测器可以在保证小型化的同时而不牺牲灵敏度。一个常见的例子是在一个光纤波导中嵌入一个Π相移布拉格光栅用于光学干涉测量。在这种结构中,超声波扰动了建立在两个布拉格光栅之间的光腔的长度和折射率,改变了谐振特性。然而,大传感长度(100~300 μm)和窄带宽(10~30 MHz)不允许点样检测,这也限制了其分辨率和微型化的潜力。其它谐振器的设计包括聚合物微环或法布里•佩罗标准具,但光约束的要求使得其尺寸要控制在几十微米以内,这进一步阻碍了朝向小型化的发展。 创新研究 在这篇报道工作中,该微型超声波探测器的感应面积只有220 nm×500 nm,比最小的聚合物微环检测器小4个数量级,比细胞和毛细血管的直径小4个数量级。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绝缘体上硅的光学谐振器设计的单位面积灵敏度比微环谐振器高1000倍,比压电探测器高100,000,000倍。同时,该设计还具备超宽的检测带宽特点,在-6 dB时达到230兆赫兹。除了使探测器适合在非常密集的阵列中制造外,研究人员还表明亚微米传感区域能够实现超分辨率的探测和成像性能。此外,作为实验论证,研究人员演示了比超声检测波长小50倍的特征的成像。 图1. SWED设计与工作原理。a,SWED读出系统。b,单SWED示意图。c,四个SOI芯片,每个芯片由八个SWED组成的照片图。d,垂直于SWED光轴的SOI芯片亮场显微图(比例尺,20 μm)。e,在应用Ag涂覆层之前沿SWED光轴方向拍摄的SOI芯片的亮场显微照片(比例尺,20 μm)。f, 1 μm×1 μm区域电场的水平分量的归一化剖面图。白线为波导和氧化硅衬底的边界。 图2. SWED表征。a,四个不同间隔长度SWED的光反射谱。b,在一个宽频超声点源的激励下,SWED的时间响应谱。c,b中信号的响应谱。d,SWED340 nm(蓝线)和SWED330 nm的光反射谱。e,超声源的激励下,d中的SWED的时间响应。f,g,宽带超声点源激励下,通过线性扫描SWED获得的SWED340 nm空间响应。h, 通过宽带超声点源扫描水听器,获得直径为0.5 mm的针式水听器的空间响应。 图3. 远场和近场光声成像。a,聚苯乙烯缝合线的远场成像图(黑色)。b,用SWED4对缝合线进行远场B扫描图。c,缝合线的近场成像图。d, 用SWED4对缝合线进行近场B扫描图。e,对1951年美国空军(USAF)分辨率测试目标上面的数字“6”进行远场成像。f,用SWED4获得的标记在远场进行最大强度投影和重构后形成的图像。g,具有同样标记的近场成像。h,仅用SWED4采集的近场信号的最大强度投影形成的图像。i,j, f和h归一化强度的比较。k,由光学共聚焦显微镜获得的金六角形网格图像。l,近场扫描得到相同的六边形网格图像。m,放大l中被白色虚线框包围的部分。n,比较k和m中沿虚线方向的归一化强度。o,用SWED4在近场(蓝色)和共焦显微镜(红色)上获得的分辨率测试目标边缘的边缘扩展函数。p,SWED4(蓝色)和共聚焦显微镜(红色)的点扩散函数。注:SWED4:间隔长度为3.5 μm的SWED。 总结 实验通过制备几种不同检测带宽的SWED来展示了检测器和SOI平台设计的灵活性,实现了高达230 MHz的带宽,并能够按需将其移动80 MHz以上,而不降低每个频带中SWED的相对灵敏度。此外,研究人员还演示了一个由8个SWED组成的线阵,一维探测密度为每毫米100个探测器,二维探测密度为每平方毫米125个探测器。与最先进的压电阵列(每平方毫米9.5个探测器)和电容式微机械超声传感器阵列(每平方毫米2.5个探测器)相比,该设计实现了一个数量级的提升。此外,SOI技术具备的高通量、可伸缩的半导体制造特性意味着探测器可以大规模生产。相比之下,聚合物微阵列的制造难度较大,而且由于聚合物平台的弱光约束,可能导致器件体积大,集成密度有限。同样,基于聚焦光束的超声探测器一般比较笨重和昂贵,因为它们通常需要高精密的光学系统。因此,它们不适合小型化。总之,这项研究结果表明,该探测器可以实现超声波探测技术的超小型化,使超声波成像的分辨率可以与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相媲美,并有可能在硅芯片上开发非常致密的超声波探测阵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