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在热致延迟荧光的调控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信息技术
  • 编译者: 王靖娴
  • 发布时间:2024-06-28
  • 【内容概述】中国科大周蒙教授课题组与首都师大付红兵教授团队合作,揭示了聚集效应对热致延迟荧光材料发光性质调控的机制。研究成果以“Aggregation Enhanced 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 through Spin-Orbit Coupling Regulation”为题,在《德国应用化学》上发表,并被选为热点文章。

    在该工作中,研究团队旨在通过聚集效应来控制激发态的动态过程从而调节TADF。研究发现,聚集不仅同时增强了即时荧光和延迟荧光,而且对分子激发态构象变化给予束缚作用。这种束缚不仅增强了自旋轨道耦合(SOC),而且减小了单重态和三重态之间的能差(DEST)。

    研究团队首先分析了目标材料DCzBF2在N2气氛和O2气氛下聚集效应对TADF的调控。研究发现无论在N2气氛还是在O2气氛下,DCzBF2都表现出明显聚集增强发光的效应。同时,发现在N2气氛中DCzBF2的即时荧光和延迟荧光的相对比例随着聚集效应的增强始终保持不变。利用超快光谱研究发现,聚集后分子的激发态构象变化过程被显著抑制。然而超快光谱在液相中未捕捉到TADF过程,但在膜相中却捕捉到相应的过程。量化计算揭示这是由于膜相中分子的构象转动被抑制,增强了发生系间窜越(ISC)过程的单重态与三重态之间的SOC,且减小了相应的DEST,从而产生较强的三重态信号。

    该研究展示了在TADF材料中整合AIE效应的可行性,并揭示了相应的工作机制。研究发现,随着聚集效应的增强,即时荧光和延迟荧光逐渐增强,但聚集效应不会改变单重态辐射速率和ISC速率之间的比值。此外,溶液和薄膜中超快光谱和理论计算研究进一步揭示增强SOC、减小DEST是聚集增强TADF的本质原因。

  • 原文来源:http://www.opticsky.cn/index-htm-m-cms-q-view-id-9048.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大在长链非编码RNA调控肿瘤形成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liuxiaoling01
    • 发布时间:2019-07-12
    •   7月1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梅一德研究组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在线发表题为Long noncoding RNA EMS connects c-Myc to cell cycle control and tumorigenesis 的研究论文。   c-Myc作为促癌蛋白的重要性体现于其在超过一半的人类肿瘤中呈现高表达的状态,因此c-Myc的异常高表达被认为是肿瘤的一个重要分子标志。围绕c-Myc促进肿瘤形成机制的相关研究也一直是癌症生物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长链非编码RNA作为一类非编码RNA分子,在X染色体失活和细胞代谢等生物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然而关于长链非编码RNA是否能够介导c-Myc的促癌功能并不是很清楚。   梅一德研究组通过数据库分析和实验验证,鉴定了一个新的在多种类型肿瘤包括肺癌、乳腺癌和肠癌中异常高表达、且具有促癌功能的长链非编码RNA,并将其命名为EMS(E2F1 mRNA stabilizing factor)。EMS作为c-Myc的直接转录靶标,能够介导c-Myc通过控制细胞周期运转促进肿瘤形成的作用。在分子机制层面,EMS通过与RNA结合蛋白RALY相互作用,从而稳定细胞周期关键调控因子E2F1的mRNA并增强其蛋白表达水平,最终促进G1/S细胞周期运转以及肿瘤细胞的快速增殖。该研究阐明了EMS这一长链非编码RNA能够作为信使分子传递c-Myc的促癌信号,为深入理解c-Myc促进肿瘤形成的分子基础提供了新的视角,并暗示EMS可能作为肿瘤治疗的一个新的潜在靶标。   博士研究生王晨峰和杨洋是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单革研究组以及附属第一医院教授马筱玲和博士吴显宁的大力帮助。该项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的资助下完成。
  • 《大豆种子油脂与蛋白平衡调控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5-09-08
    • 大豆是重要的粮油兼用作物。大豆种子中的油分与蛋白质含量是决定其经济价值的关键性状,但二者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打破这种制约、实现油分与蛋白质含量的协同提升,是大豆育种中的重要挑战。有研究发现,大豆种子中糖含量与油分正相关,而与蛋白质含量负相关,表明糖可能作为关键信号分子参与调控油分与蛋白质的平衡,但具体分子机制尚不明确。 前期,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科研团队发现,糖转运蛋白GmSWEET10a/b通过介导糖从种皮向胚的运输,正向调控种子油分积累,并负向调控蛋白质含量。本研究中,基于对GmSWEET10a/b双突变体(gmsweet10a,b)的转录组与代谢组数据分析,科研人员解析了糖转运过程调控大豆油分-蛋白质平衡的分子机制。空间代谢组分析显示,在gmsweet10a,b双突变体中,胚的糖含量降低,表明胚处于糖饥饿状态。转录代谢联合分析表明,突变体胚中用于油分合成的碳前体供应不足,同时蔗糖代谢、脂肪酸生物合成及三酰甘油组装相关基因的表达均下调。相反地,贮藏蛋白11S、2S球蛋白和7S β-伴大豆球蛋白编码基因表达上调。这些变化共同导致突变体种子中油分含量下降而蛋白质含量上升。进一步,研究鉴定出GmSnRK1和GmACO1两个关键枢纽基因。GmSnRK1作为能量感受器,可能整合蔗糖信号与碳代谢流;GmACO1通过参与乙烯生物合成途径,影响种子内部的糖水平和油分-蛋白质比例。 上述发现为解析大豆种子中油分与蛋白质积累的复杂调控网络提供了新的分子线索。 近期,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植物杂志》(The Plant Journal)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相关项目等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