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非转基因和转基因大豆膳食链可持续发展绩效: 基于指标的方法》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 liujy
  • 发布时间:2015-07-23
  • A commonly accepted approach for measur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s the first step toward treating traded products differentially according to their sustainability. If we were able to measure sustainability, business stakeholders could optimize food production chains, consumers could demand products based on reduced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impacts, and policy makers could intervene to meet the growing demand for food in a context of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population growth, and globalization. We proposed to measure profit adjusted for the negative externalities of production as a promising single metric for benchmarking products in terms of their relative sustainability. The adjusted profit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products are then assessed by means of the Bennet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indicator and the Total Price Recovery (TPR) indicator to highlight areas for potential sustainability improvement. To illustrate the usefulness of the indicator-based approach, we assessed the relative sustainability of two Brazilian conventional soybean meal chains, non-genetically modified (non-GM) and genetically modified (GM) chains. Based on the results, we indicated potential areas for sustainability improvement. Sustainability issues included in the assessment were profitability,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eutrophication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toxicity, farmworker toxicity, consumer toxicity, deforestation, and loss of employmen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on-GM soybean meal chain is more sustainable than the GM chain (higher adjusted profit due to higher TFP and favorable prices especially for outputs). However, both chains require joint efforts to address their economic,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deficiencies.

相关报告
  • 《巴西大豆产业发展策略》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xinning
    • 发布时间:2016-10-17
    • 近几年由于巴西大豆产业发展迅速,农业产量呈指数式增长。与此同时,巴西农业也正在成为可持续发展产业。 这一切都始于著名的“球王”贝利时代。1958年至1970年间,贝利带领巴西国家队赢得三次世界杯冠军,使巴西成为举世闻名的足球大国。组建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巴西农业研究公司(EMBRAPA)也起到了同样的推波助澜之力——助力农业,并非助力足球。该公司为巴西农业建立了发展平台,使之成为世界粮仓。时至今日,已鲜有国家能在农业领域与巴西比肩。仅大豆一项,巴西农民在过去短短20年间,利用现代技术和方法,就提升了超过250%的产量。同时巴西热带农业效率也大幅度提升,如今正快步走向可持续发展。 业务运营部作物学前负责人吉哈德?伯恩(Gerhard Bohne)解释说:“巴西农业研究公司特地推出了新的大豆品种,适于中西部种植,大大推动了大豆产量提升。”他又补充道:“这一举措使得大豆成为了巴西农业增产的领头羊。”20世纪70年代,豆类在巴西南部十分受欢迎。这些品种原产于美国南部,而巴西南部的温和气候为之提供了同等适宜的省长环境。但是,由于种植豆类利润丰厚,农田价格飙升,成为稀缺之物。许多种植大豆的农民意识到如果能有大面积农田,就可以挣得更多收入。因此他们纷纷出卖南部的小面积农田,搬到塞拉多(Cerrado)草原地带,那里农田百顷,价格便宜。 作物的特性对收成有直接影响。巴西大豆种植农民利用适应当地气候、能够快速成熟的品种,在第一次收成后种下第二批大豆。耕作期间,有效保护作物对于作物健康、获得丰收至关重要。 大豆情况说明 刚开始,不是所有南部现有种植品种都能适应低纬度的塞拉多地区。因此巴西农业研究公司等研究机构紧跟潮流,钻研技术,研发最新的大豆品种。这一品种必能能够适应日照时间缩短,以及截然不同的气候环境。通过有计划的育种和基因工程技术,研发工作取得了成功,逐渐将价格低廉、荒芜不毛的无人区改造成今天农业版图上的一个重镇。尽管化学成分稀缺,但是塞拉多地区的土壤拥有极佳的物理优势:地势平坦、作物生长季时降雨量分配适宜。今天,巴西最大的豆类产地为位于中西部的马托格罗索州(Mato Grosso),该地区幅员辽阔,大于法国和德国合并后的面积,生产巴西四分之一以上的豆类。 伯恩解释道:“马托格罗索州种植豆类的成功案例说明品种最优化可以持续提高每公顷产量,不用再横向开垦农田。因此我们称之为纵向增长。”不过,研发新品种仅仅是巴西热带技术的其中一个案例。最大的豆类产地位于马托格罗索州西部萨佩扎尔市(Sapezal),巴西大豆集团Amaggi下属的土库纳雷鱼农场(Tucunaré Farm)。该农场占地42,000公顷,每次能收获3.3吨以上的金豆。最近,农场开始利用现代技术设备来细致观测作物情况。土库纳雷鱼生产控制经理里卡多?莫雷拉(Ricardo Moreira)表示:“我们投入了十万多美金,用于软件开发和购买装有全球定位系统的平板电脑。”平板电脑已经替代了原先使用的纸质表格,来记录搜集到的信息。农场还派遣了一队田野监测员在农场巡逻,由全球定位系统追踪记录所有情况。莫雷拉说:“一旦发现情况,他们就可以实时记录在这个软件里,还可以附上照片甚至语音。”监测员搜集的信息将昆虫、疾病侵扰的范围限定在几平方米之内,确切的位置则会自动显示在数码地图上。“以前,要三到五天才能找到,因为我们要现输入系统才能进行数据分析。”莫雷拉说。 虚拟农场 现在,田野监测员下午回到农场时,搜集到的信息已经无线同步到Amaggi总部的农学家手上。而在位于马托格罗索州首府库亚巴(Cuiabá)的总部,还有一个项目会生成报告和预警。第二天,基于这些几千公里外搜集到的信息,负责监督指导的农学家就可以向农场的同事作出工作指示。除了监测软件,农场工作人员也可以获得电子资料,辅助日常生产活动:农场地图、机械操作指南、健康安全程序等。这些手段使应用控制措施的准确性大幅度提升,并削减了成本。Amaggi农业部负责人佩德罗?瓦伦特(Pedro valente)表示:“到目前为止的记录显示,我们已削减了机械使用小时数和燃料耗费。作物整体产量也有极大提升。” 不过,巴西热带农业发展的新举措并未止步于此。巴西农业研究公司研究员狄芬尼?达?利马(Divânia de Lima)表示:“我们推出了多种新方法,事实证明,在全国都实施得很成功。”其中两种方法在V-Agro集团的Ribeiro do Céu农场实施,该农场位于马托格罗索州的新穆通(Nova Mutum)附近。第一种方法是生物固氮(BNF)。“生物固氮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自然过程,仅次于光合作用。”农场经理沃洛内?巴斯克塞洛斯?维埃拉(Volnei Vasconcelos Vieira)说道。根瘤菌是与豆类作物共生并在作物根部形成根瘤的细菌。这种细菌在作物根部固定、转化大气中的氮气,为宿主植物提供养料。巴西农业研究已经确认几十种此类细菌,能为不同作物提供氮气,不过根瘤菌对于巴西大豆生产者的收入具有最大的影响。维埃拉表示:“生物固氮能够为作物提供所有必需的氮气,产量最多的作物品种也不例外。”目前巴西所有种植大豆的地区——总计约2400万公顷土地都已采用这一方法。生物固氮减少了对传统氮肥的需求,每年节省约700万美元。另一广泛使用的方法是直接种植系统(DPS),也称为免耕。 双季收成 “DPS是现在最有效、最可持续的农耕系统。”维埃拉说。这一系统的基础是三大原则:播种前不翻动土壤;残茬全年覆盖土壤;定期轮作。而好处也多种多样,达?利马介绍道:“免耕方法能将侵蚀引起的土壤流失减到最少,增加土壤有机物,保持土壤特性,从而极大减少能源消耗与生产成本。”也正因为使用了这一方法,巴西农民能够每年耕作两种作物,因为玉米、小麦、棉花可以在大豆收成后直接耕种。 位于巴西南部的巴拉那州(Paraná)是巴西第二大农业生产基地,维尼休斯?弗里米哈里?拉扎里尼(Vinicius Formighieri Lazarini)在那里采用的是另一种大有可为的方法:“作物-家畜-林地综合系统(CLFIS)是保证可持续农业生产的重要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能在同一区域耕种作物、饲养家畜、管理林地。”拉扎里尼如今接管了家族位于卡斯卡韦尔(Cascavel)附近的农场,占地1,200公顷。他想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保护环境。农场的主要作物是大豆,另外也生产玉米、小麦、燕麦、其他豆类、牛肉。一个CLFIS的方法就是在树木刚种下后,在树木之间种植大豆等经济作物。之后,这一区域就可以种植家畜食用的饲料。牧场成形后,家畜啃食,直到可以收获树木上的果实。目前巴西牧场退化严重,而这种方法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达?利马解释道:“该技术可以减少滥垦滥伐带来的压力,增加农民收入来源,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作物的有效保护 以上方法都极大提高了巴西农业产量。不过拉扎里尼表示:“前提是一定要有效保护农作物。”虽然热带气候和其他条件都有利于农业生产,但也是虫害疾病肆虐的原因。“每年我们都会因为虫害疾病出现新的问题。”他补充道。针对两大罪魁祸首:一种叫铃夜蛾的毛虫和称作亚洲锈病的真菌,拜耳公司已经研制了有效应对措施。伯恩解释道:“我们研发了CropstarTM, BeltTM and FoxTM等多种著名产品,广泛应用于巴西农业,保护大豆免遭虫害疾病的侵扰。”还有个问题是线虫,这种身形小巧的蠕虫寄生在植物根部,并迅速繁殖。拜耳公司正在研制尖端生物技术,运用细菌形成的天然屏障来解决这一问题。在清除杂草方面,拜耳目前正在研发能够抵御草铵膦的新品种,有望解决杂草抗药性渐强的问题,并在两年内在巴西市场出售。 伯恩表示:“生物制剂和特性、传统产品、种子处理、农业服务是我们作物综合管理的四大内容。” 由于拜耳公司的新技术和巴西农业研究公司的项目,巴西正在成为世界上粮食、饲料的可持续发展大国。这也是巴西所必需做到的:经合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都预测,巴西将继续成为全球粮食安全的主要贡献国。狄芬尼?达?利马表示:“过去四十年间,巴西成为最大农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现在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以可持续的方式进一步增加粮食产量。”
  • 《农业掀起“基因”浪潮,基因编辑和转基因技术商业化提速》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20-11-12
    • 全球农业颠覆式发展必然少不了农业生物技术的创造性力量。 农业生物技术是指运用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以及分子育种等生物技术,改良动植物及微生物品种生产性状、培育动植物及微生物新品种、生产生物农药、兽药与疫苗的新技术。广义基因工程技术中的基因编辑和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备受关注。 说到基因编辑,其近年来的发展可谓是叱咤风云,在医学领域大放异彩不说,又屡次角逐诺奖。当走在科技前沿的基因编辑遇上正在追赶科技的农业,它们之间所发生的奇妙化学反应将为农业带来全新的发展机会。例如:早在2013年,以CRISPR/Cas9系统为标志的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就取得了决定性突破,打破了常规育种瓶颈,成为基因编辑主流技术。 与基因编辑一样,转基因自被人们认识以来便是万众瞩目。根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2019年9月发布的《2018年全球生物技术/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态势》报告,当年全球有26个国家和地区种植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超1.9亿公顷,其中美国、巴西、阿根廷、加拿大和印度的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91%。 基因编辑和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医疗和农业是基因编辑的两大重要应用领域。在农业方面,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利用植物和动物的测序来研究不同物种的基因组,进行农作物全品种基因测序将会推动农业发展,增加作物产量。 基因编辑技术不仅可以突破传统育种难以解决的遗传障碍,而且能实现特定性状的精准改变,颠覆已有动物遗传改良技术路径和选育效率。伴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不断改进及其在动植物上的广泛应用,农业领域的颠覆性变革悄然在进行。 1994年,Calgene推出第一个基因工程食物Flavr Savr番茄。1996年,孟山都公司(Monsanto)推出第一批基因修饰农作物,很快这些基因修饰食品占据了市场。2016年初杜邦宣布,在2020年即将诞生一款新的玉米品种,将是史上第一例商业化的基因编辑农作物。2018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布新规,撤销对CRISPR作物的严格管控,鼓励CRISPR植物的种植试验。 与基因编辑有所不同,转基因技术能将一个生物体中结构明确、功能清楚的基因取出,让其在另一个作物体内发挥作用,实现基因在不同物种间的重组。这项新技术不仅更精准,而且利用其他物种的基因资源能极大扩充作物自身的基因库,使作物具备抗虫、耐除草剂、抗旱等特性。动物转基因技术则在提高畜禽生产性能、改善畜产品品质、提高畜禽抗寒抗病能力等方面应用广泛。 作为现代生物工程的一个重要手段,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大力研究开发转基因技术。我国转基因作物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开展这项新技术研发最早的国家之一。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启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当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尽快获得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优良品种。随后出台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也对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提出明确研发方向。 跟随国家政策的指引,行业内的头部企业逐渐开始了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探索,例如华大基因和隆平高科。 华大基因:推进动植物育种进程 华大基因成立于1999年,是全球领先的生命科学前沿机构,拥有多种平台,可以在DNA水平、RNA水平、表观遗传学等各个水平对动植物各种表型性状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并结合质谱技术开展蛋白质组水平的研究,利用贯穿组学深度解析动植物界的科学问题,检测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农艺性状相关基因、研究动植物进化、抗病、抗逆、生殖发育等生理机制,为育种挖掘多样性的遗传资源,为推进动植物育种进程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产品RNA-Seq主要用于系统进化/物种起源、生长发育、抗逆及致病机理研究、生物标记(分子育种)等研究。此外,华大基因还在利用自主DNBSEQTM测序技术的基础上,自主开发了双链环化的文库制备新方法,可快速高效获取真实的甲基化水平数据,以及动植物育种、人类健康与疾病等应用性研究。 华大基因基于公司领先的数据处理分析能力,丰富的科研项目经验,公司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2019年,公司与多家国内外科研机构在全球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50篇农业基因相关科研论文。其中,2019年3月11日,与芝加哥大学、亚利桑那大学等团队合作在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上发表了迄今为止最大的水稻高质量新蛋白质数据集的成果。2019年5月,与华中农业大学在Nature Genetics上发表迄今为止质量最高的热带玉米参考基因组,并公布了首份玉米结构变异图谱。 华大基因于2019年5月与碧桂园农业控股有限公司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将其持有的华大农业80%股权转让给碧桂园。碧桂园布局农业全产业链条,着力打造科技型、平台型、国际型农业。 隆平高科:高位布局玉米转基因品种开发 隆平高科自设立以来一直以现代种业产业化为发展方向,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主要从事农作物高科技种子及种苗的研发、繁育、推广及服务。 在生物技术板块,隆平高科在华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隆平高科长沙生物技术实验室、隆平高科生物技术(玉米)中心等分子育种平台基础上,投资设立湖南隆平高科第三代杂交水稻种业有限公司,聚集新一代杂交水稻技术开发,投资杭州瑞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隆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高位布局玉米转基因品种开发,进一步提升公司研发能力,巩固公司产品及科技领先优势,抢占新技术周期背景下行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2020年1月21日,农业农村部公布了2019年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生产应用)批准清单,其中包括隆平高科参股公司杭州瑞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转基因玉米瑞丰125,该玉米融合两个Bt抗虫基因,能有效控制我国玉米田的主要鳞翅目害虫,预期在延缓害虫抗性产生方面具有优势,所含抗除草剂基因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基因,可满足我国农民田间除草需求。此外,对目前入侵我国西南地区、黄淮海地区的草地贪夜蛾也具有一定的抗性。 作为行业龙头,隆平高科在传统研发和以转基因技术为代表的生物技术储备方面准备充足、能力叠加,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其行业优势地位。 大北农:转基因大豆产品取得里程碑式进展 大北农集团主营业务有饲料、养猪、水产、疫苗、作物、农业互联网六大产业,拥有近20000名员工、1500多人的核心研发团队、120多家生产基地和300多家分子公司。其作物科技产业聚焦生物技术、绿色良种、新型肥料、环保农药的创新研发与服务推广,为农民提供全产业链的种植科技服务。 2019年2月27日,大北农收到阿根廷国家政府的生产及劳动部正式书面通知,公司下属子公司北京大北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转基因大豆转化事件DBN-09004-6获得阿根廷政府的正式种植许可。这是大北农转基因大豆产品在国际南美地区市场取得的重要里程碑式进展,也是大北农生物技术的研发和转化在国际南美地区取得的重大进展,也为大北农生物技术的市场化应用和经营拓展了较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行业发展空间巨大,创新企业步履不停 2019年12月30日,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发布《关于慈KJH83等192个转基因植物品种命名的公示》,拟批准为192个植物品种颁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目录,其中包括2个玉米品种和1个大豆品种,这是距2009年2个水稻1个玉米获得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之后,又有中国研究的主要农作物获得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 国产转基因品种十年磨一剑,长时间沉淀的坚实基础将推动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除了头部企业的探索,创新企业也加快了发展步伐。 康普森:动植物分子育种 北京康普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普森”)成立于2011年,公司提供基于新型农业基因组技术的动植物分子育种、特色农业基因+以及现代化农业生产、现代设施农业整体解决方案。 2015年,康普森生物开始向农业产业化发展。第二年,为进一步推广基因组选择技术和产业化应用,康普森生物正式启动了产业联盟,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发起了“猪基因组选育北京联盟”、“全国肉鸡全基因组选择育种联盟”、“畜禽良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多个行业联盟,通过与不同机构合作,共同打造联合育种“产学研”院企合作平台,实现专注分子育种,用“大数据解决选育问题”的目标。 2018年,作为康普森生物的全资子公司,康普森农业推出了个性化育种方案制定、畜禽基因组选育、选配策略制定、遗传疾病评估、功能基因检测等一站式育种服务,为科研工作者和育种企业提供了多项个性化服务,这对培育自主品种、打造民族品牌、提升核心种源自给率、推动畜牧基因组实现产业化有着重要作用。 古奥基因:基因组选择育种平台研发 武汉古奥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古奥基因”)是一家以二代和三代高通量测序、生物信息分析、交互分析报告、多组学知识库和基因组选择育种平台研发为技术核心的高科技公司。 古奥基因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布局基因数据产业,从数据产出,到分析,到深度挖掘,基因应用。目前公司已建立形成“三中心两基地”,包括武汉古奥基因(总部研发和运营中心)、重庆揩火基因(大数据中心)、嘉兴古奥(分子育种中心)、牡丹江大豆育种基地、东西湖育种基地。 其产品古奥基因组选择育种平台是通过整合和开发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全基因组选择育种、育种模拟等方法,开发的一个全自动化的育种分析平台,包含了数据管理,图表可视化,在线分析等一系列功能模块。平台利用配置好的育种分析方案进行全自动育种分析,使得育种研究人员在不需要底层生物信息和数量遗传算法的基础上,真正实现基于基因大数据的动植物品种选育方案设计。 当然不只是我国农业领域在推进基因工程技术的创新应用,自2019年开始,一些国家及地区政府进一步释放信号,鼓励转基因农作物种植和应用。 在欧洲,英国首相约翰逊提出要“解放”英国的转基因产业,欧盟委员会宣布批准10种转基因产品在欧盟上市;在美洲,美国总统要求联邦政府相关监管机构简化、加快农业生物技术产品的审批流程,从而加快农业生物技术新产品的审批、降低开发者的成本、鼓励对转基因农作物进行更多投资;在澳洲,南澳大利亚州政府决定从2020年起解除该州除袋鼠岛以外有关种植转基因作物禁令,至此澳大利亚大陆所有州都取消了转基因作物种植禁令。 以下是国外几家在农业基因工程技术领域较有代表性的企业。 Indigo Ag:创建农业微生物基因组信息数据库 Indigo Ag成立于2014年,起初只是Flagship pioneering发起的100多家创业公司之一。但在经过几年的发展以后,它已然成长为一家900多人规模的企业,累计融资金额超8亿美元,估值更是超过了35亿美元。 Indigo Ag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和机器学习技术,创建了一套农业微生物基因组信息数据库,分析出对植物健康最有帮助的微生物,可以抵御农作物病虫害,增加营养摄入量以及水分利用率,继而提升产能,让农民获得可持续的收成。 目前,该公司的种子处理技术主要用于五种作物——玉米、小麦、大豆、水稻和棉花。2018年,indigo的玉米每英亩产量比传统种子高出10%以上,小麦产量提高了近15%。 Benson Hill:改良作物基因 Benson Hill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集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和植物生物学为一体的农业科技公司,多年以来利用其建立的CropOSTM生物信息平台,帮助各大公司改良作物基因,提高作物品质,一直以来受到业内的广泛好评。 其最新研发的种子品种在保证农民产量的同时,还具备最优的蛋白质和油脂组成,可以提高饲料消化效率、降低胰蛋白酶抑制效果,并具备小众市场和大众终端用户所追求的其余品质。其中一个产品是eMerge Genetics的产品组合,这是一个国际知名的非转基因大豆品种组合,有资格通过非转基因认证并在包括欧盟在内的所有市场销售,极具推广潜力。 行业产业化前景诱人,技术壁垒问题仍待解决 《2020年农业农村科教环能工作要点》指出,要着力提高科技创新的产业贡献度着力强化科技扶贫,加强基础前沿储备,面向国际前沿,围绕生物种业、智能农机装备、数字农业等领域,强化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基础前沿研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继续组织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进一步强化生物育种技术研究和产品熟化,推进优良新品系遴选和第三方验证,夯实产业化基础。 在政策引领下,随着技术研发的深入,基因编辑的技术优势不断凸显,并逐渐转化为产业优势,已经在动植物育种方面显示了广阔的前景。据美国Kalorama Information公司估计,2025年基因编辑及其相关供应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0亿美元。华泰证券研究报告则预测到2030年,我国转基因种子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60亿元,利润总额有望达到157.8亿元。 尽管随着人们逐渐对基因编辑和转基因技术认知增多,基因工程技术产业化也与市场需求结合紧密,产业化前景诱人,但其产业化仍然受到技术壁垒、编辑效率等瓶颈问题的制约。但不论如何,基因工程技术将成为作物育种和农业生物技术研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工具,并推动农业领域的一场革命,未来行业中可能诞生千亿市值的龙头种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