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窗口期,如何布局新制造?》

  • 来源专题:装备制造监测服务
  • 编译者: zhangmin
  • 发布时间:2020-04-23
  • 今年伊始,中央会议多次提到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基建被寄望成为我国稳投资、调结构、扩内需的关键新引擎。从整体来看,新基建战略带来的不仅是基础设施的重新定义,更将带来新载体、新产业的变革。

     

    新基建、新载体、新产业构筑“铁三角”

    新基建将加速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向制造业等传统产业渗透,为传统产业赋能更多核心要素,推进产业流程创新、提升生产效率,从而助力新制造等新产业变革。不仅如此,产业园区、产业城、产业基地等产业集聚载体,作为链接产业要素资源与产业链条的重要环节,也将在新基建战略的带动下提升为新载体,成为新基建释放潜能、催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纽带。在区域层面,新基建、新载体、新产业将形成闭环,构筑“铁三角”,激发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潜力与活力。

     

    新基建与新载体相辅相成。新基建助力提升新载体核心能力。传统产业载体聚焦于对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的整合协同,从发展现状来看,产业载体对技术的统筹把控稍显滞后与无力。而新基建将有序补足新载体在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底层技术环节的短板,实现核心技术能力质的提升。新基建少不了新载体的助力。我国数字新基建具有良好发展基础,全国5G基站建设规模接近16万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已建成运行,数据中心资源复合增长率在30%以上。不过新基建需要新载体对5G、工业互联网等底层技术资源进行整合创新,以公共技术服务形式向企业输出,便于企业更高效、更便捷地使用新基建资源。

     

    新基建、新载体支撑新产业高水平集聚发展。新基建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引领作用,凸显数据这一核心关键要素,从生产方式、组织管理和商业模式等维度重塑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界跨专业、跨领域、跨环节的多维度、深层次合作与联合攻关,实现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持续转变,推动新产业兴起。新载体将发挥科学高效的资源整合作用,汇聚产业实体,打造完备互补的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承接新产业发展重任。

     

    新产业为新基建提供不竭的供给。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数字新基建,本身就是前沿数字产业。推进数字新基建统筹布局,亟需不断发展壮大这些前沿数字产业。新制造等新产业的发展,带动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将为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前沿数字产业提供必要且扎实的产业保障,实现底层技术的突破、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制造装备的迭代,实现产品的深层创新、应用的更广域挖掘,为新基建提供不竭的供给。

     

    新制造迎来新基建与智造新载体的助力

    制造业数字转型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不过传统的制造企业在实现数字化转型时总体进展不甚顺利。根据埃森哲出具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80%的中国企业正在尝试通过数字技术让企业运转变得更加高效,不过仅有4%左右的企业真正释放了数字化的潜力。

    新基建将催生新制造。新基建将促进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加速发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融合应用,全面提升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能力、网络化能力和智能化能力,实现生产运营全过程数据贯通、生产资源全要素网络协同和生产活动全场景智能应用,实现制造业发展从量的积累、点的突破逐步转为质的飞跃和系统能力的提升,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支撑。

    智造新载体将成为新制造的主战场。智能制造类产业载体作为我国智能制造产业的重要承载地和孵化器,当前正发展迅速。根据《世界智能制造中心发展趋势报告(2019)》统计,我国共有537家智能制造类产业载体,范围涉及全国27个省市。从载体类别看,主要有产业园区、产业城、特色小镇、基地等。新基建背景下,智能制造类产业载体将与数字新基建深度融合,全面提升载体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专业技术服务支撑能力,从而以智造新载体的姿态去迎接新制造发展带来的挑战。

    构建产业、运营双体系,推进智造新载体建设

    地方政府推进智造新载体建设,应在新基建顶层设计统筹下,充分研判本地制造业数字化基础及前沿数字产业基础,以及区域周边乃至国内外市场前景,科学规划智造新载体建设定位,以产业布局、载体运营为两条主线,高标准高规格规划本地智造新载体建设发展思路。

     

    建立统筹全局、重点突出的智造产业体系。应立足全球视野,深入剖析先进制造全产业链,充分研判国内外先进制造市场前景,以“半导体制造——智能装备制造——通信网络制造——分领域设备制造”的产业纵向推进思路,支持打造下一代半导体制造产业集群、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人工智能终端制造产业集群,逐步拓展轨道交通、汽车等分领域设备制造方向,并围绕先进材料、基础元器件、关键零部件及关键系统、整机及终端等核心环节,开展产业集群上中下游布局。

     

    建立“四链协同”的智造新载体运营体系。对接区域层面新基建整体战略,将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等数字新基建资源引入智造新载体,充分融入创新链、产业链,全方位提升智造新载体核心能力。同时,保障产业发展资金,健全产业人才队伍,持续强化资金链、人才链对创新链、产业链的支撑效应。统筹推进产业创新人才资金四链协同,为智造新载体构建创新能力突出、保障能力出色的运营体系。

     

    新基建战略下,新载体与新产业势必将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研究清楚新基建、新载体、新产业的关联,新载体的特点及建设思路,对地方数字经济乃至整体经济发展都至关重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石,以智能装备制造、前沿信息设备制造为代表的新制造更将是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地方政府应紧抓新基建战略关键窗口期,及早开展新制造业布局规划,科学有序推进智造新载体建设,逐步释放新基建潜能,为地方数字经济发展谋划新蓝图。

相关报告
  • 《石墨烯产业布局进入窗口期》

    • 来源专题:绿色印刷—OLED
    • 编译者:张宗鹏
    • 发布时间:2016-04-13
    •   OFweek半导体照明 网讯 第三届石墨烯高峰论坛召开在即,《新材料产业‘十三五’规划》和《新材料产业“十三五”重点产品目录》两个重量级文件呼之欲出。    一、石墨烯后期催化剂概述    接下来石墨烯催化剂有两个:一是2016年4月14日2016第三届石墨烯高峰论坛,该论坛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和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共同承办,深圳市科协和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协办,论坛级别不够大,但是石墨烯最近外部催化剂较少,股价反弹幅度不大,该论坛为石墨烯板块加分;二是《新材料产业‘十三五’规划》和《新材料产业“十三五”重点产品目录》两个重量级文件发布,针对这两个文件有以下几点利好已经被确定:    1) 《新材料产业‘十三五’规划》将出多项支持石墨烯产业发展的政策,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司长周长益在2015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上透露,包括石墨烯在内的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正在编制并即将出台,预计国家会设立石墨烯产业发展专业计划和专项资金;2)石墨烯写入《新材料产业“十三五”重点产品目录》确定无疑,《中国制造2025技术路线图》将石墨烯材料与超导材料、3D打印材料、...
  • 《“十四五”氢能产业迎发展“窗口期”》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04
    • “十三五”期间,我国氢能产业实现了产业化起步和相关技术的积累,尤其去年9月燃料电池汽车“以奖代补”政策落地,进一步加速释放了产业发展活力。 作为新兴产业的氢能,“十四五”期间将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其利好政策能否迎来叠加?产业瓶颈又该如何得到解决? 成本有望快速下降 根据国家能源局去年发布的《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氢能被列入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重点任务。截至目前,全国已有多省发布了“十四五”氢能规划,抢滩布局氢能产业。 上海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促进中心秘书长张焰峰表示,作为新兴产业,氢能是高投资高技术密集产业,只要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空间,氢能产业将在规模经济效应下实现成本的快速下降。 “随着技术的进步,现阶段产业面临的成本问题都将迎刃而解。”在张家港氢云新能源研究院院长魏蔚看来,液氢技术的出现、管道局域网的逐步试点、市场规模的扩大,都将导致氢能设备、工程建设的成本下降。“换言之,一方面,技术的进步将带来储运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市场规模的扩大将带来装备成本的下降。” 北京氢璞创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欧阳洵认为,燃料电池产业链的成本会持续下降,预计每年下降20%-30%,在“十四五”中后期,成本预计能够降到与柴油发动机竞争。其中,氢气成本的下降是大势所趋,考虑到氢气主要来自我国丰富的煤炭及可再生能源,国家层面可能会做一些价格杠杆调控。 谈及氢能企业如何在“十四五”期间实现高质量发展,张焰峰指出,企业不应过度依赖补贴政策,而是需要基于真实的市场需求制定研发方向,跳出补贴带来的束缚,挖掘真实市场需求,提高自身产品竞争力。 魏蔚也认为,企业要谋求商业化发展,应抓住“十四五”这个氢能产业的窗口期,同时也要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以降低成本。 多种商业模式及应用领域尚待探索 氢燃料电池汽车是氢能领域目前发展最火热的产业,但事实上,受访专家纷纷指出,氢能适用于电力、交通、建筑、工业四大领域,不应忽视氢能在这些领域的发展。 “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是氢能科普教育的切入点和新型产业的示范点,同时能够让大家注意到氢能对我国能源安全、碳中和的重要意义。”张焰峰表示。 记者了解到,除了汽车,氢能在其它领域的应用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和发展阻碍。比如政策体系尚未建立、法规标准未完善、供应体系和应用体系未建立等;与此同时,准入、监管、安全、应急等能源保障体系和建立统一的氢能数据平台也亟待进一步推进。 除了科学的规划和政策的有力支撑,在市场推广初期,合适的商业模式也非常重要。“探索并制定合适的商业模式将会带动燃料电池车辆的推广、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氢储运加成本的降低,能够快速找到可以商业化的切入点,实现商业化运营,是帮助产业逐步摆脱补贴的重要路径。”魏蔚强调,氢能产业链非常长,涉及的企业较多,因此,良好的商业模式需要具备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应在氢能资源丰富、产业集群密集的区域大力发展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欧阳洵表示,对燃料电池商业模式而言,集中于运输和电力两大应用场景,预计“十四五”期间,燃料电池的发展重心仍会在运输行业,重要的商业场景将包括港口物流、城际物流、干线物流、轨道交通以及船舶等。与此同时,基于光伏发电的成本大幅下降,氢储能发电也面临新的机遇,便宜的电价用来制氢,对于燃料电池在发电领域的推广以及整个氢能经济的成本下降十分有利。 需尽快明确国家层面发展路径 展望“十四五”,氢能产业将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张焰峰认为,氢能作为新兴产业,目前处于产业的启动和示范期,随着国家及多省市“十四五”规划落实,氢能在国家能源体系的占比和重要性会更加凸显,完全没有碳排的绿氢所占比例将会越来越大。 “在‘十四五’期间,氢能政策会聚焦在一些特定的应用领域,比如重型货车,另外在‘以奖代补’的基础上增加‘择优奖励’。”欧阳洵表示,业内希望“十四五”期间保持产业政策的连续性,避免大范围的调整。预计在后期,补贴会逐渐从电堆系统转移到应用端,同时,无论是公交车、环卫车、重卡、叉车,对购置和使用成本都比较敏感,因此对氢气价格的补贴也将成为未来政策制定方向之一。 “希望‘十四五’期间,氢能的能源属性能够进一步明确,国家层面的氢能发展路径尽快明确,国家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的战略规划尽快出台。”张焰峰建议,国内氢能体系建设可参考韩国去年颁布的全球首部氢法——《促进氢经济和氢安全管理法》,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明确管理部门将提升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效率,让产业发展更具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