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脊椎所等揭示硬骨鱼类崛起之路》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7-12-12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团队卢静等,联合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学者,对云南昭通早泥盆世布拉格期(约4.1亿年前)一新的基干肉鳍鱼类短耳褶纹鱼(Ptyctolepis brachynotus gen. et sp. nov.)的脑颅化石进行详细研究,提取其中复杂而出乎意料的形态特征信息,显示斑鳞鱼类(斑鳞鱼、无孔鱼和鬼鱼)可能比过去所认为的更加原始,非常接近辐鳍鱼类和肉鳍鱼类共同的祖先。新研究在相当程度上推进了学界对最早期硬骨鱼类脑颅形态的了解,撼动了硬骨鱼类演化基部的系统关系。该研究成果12月5日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

      硬骨鱼类可称脊椎动物的演化主干,其下的两大支系,即辐鳍鱼类和肉鳍鱼类分别征服了地球的水域和陆地。自古生物学学科创立之初,对硬骨鱼类起源与演化的探索从未停止。但欧洲、北美等传统的泥盆纪化石地点的硬骨鱼类已分化成形态截然不同,原始特征多已消失的大类,这给追索硬骨鱼类最初的崛起过程带来极大困难。

      上世纪80年代起,一系列来自中国的原始硬骨鱼类化石的发现与研究,揭开了硬骨鱼类起源研究激动人心的新篇章。以斑鳞鱼(Psarolepis)及其近亲,如无孔鱼(Achoania)、梦幻鬼鱼(Guiyu oneiros)等的发现最为引人瞩目,它们身上集中了人们过去从未想到能够集于一身的特征,如典型肉鳍鱼类分为前后两部分、可以活动的颅骨;类似盾皮鱼类的中背骨片和棘刺等。虽然斑鳞鱼类此前仍被归入肉鳍鱼类,但如此多而明显的原始特征使研究者怀疑,它们很有可能是更原始的基干硬骨鱼类。为厘清这一问题,蕴藏大量重要形态学信息的脑颅特征显得十分重要。但早期硬骨鱼类脑颅化石相当稀少,特别是其耳枕区部位骨化程度很低,往往无法保存,使我们对这部分结构的了解非常有限。

      云南昭通早泥盆统的坡松冲组保存了大量的鱼类和植物化石,代表4.1亿年前一片生机勃勃的水中“乐土”。古脊椎所早期脊椎动物课题组长年在坡松冲组开展野外工作,陆续采集了一批重要的鱼类特别是硬骨鱼类化石。此前已发表的数个重要属种,如最早的四足形类奇异东生鱼(Tungsenia paradoxa)、最早的空棘鱼类云南孔骨鱼(Euporosteus yunnanensis)、最早的爪齿鱼类于氏箐门齿鱼(Qingmenodus yui)等,展现了坡松冲组脊椎动物群极具潜力的研究价值。最近的野外工作中,课题组又找到一件表面纹饰与志留纪梦幻鬼鱼非常相似的硬骨鱼类耳枕区化石,根据其宽短的轮廓和表面的褶皱纹饰将其命名为短耳褶纹鱼。

      科研人员使用古脊椎所联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自主研发的显微CT以及计算机三维重建等技术,对化石内部结构进行详细的还原,尽可能地提取了其中蕴藏的复杂形态信息,重点对后背囟(posterior dorsal fontanel)、舌颌骨关节面、内耳骨迷路和耳上腔(supraotic cavity)等结构特征及其三维位置关系进行详细的解剖学对比和梳理,这是学界首次获取早期硬骨鱼类耳枕区脑颅形态的详细数据。研究表明,短耳褶纹鱼的舌颌关节正好处于基干肉鳍鱼类向更进步肉鳍鱼类冠群演化的过渡阶段:它虽已演化出进步肉鳍鱼类典型的两个舌颌关节面,但颈静脉管仍从两个关节面的下方而非其间穿过,保留着原始硬骨鱼类的模式。同时,短耳褶纹鱼开始出现进步肉鳍鱼类特有的结构耳上腔(包括内淋巴囊和与之相连的内淋巴管两部分,负责将内淋巴液吸收入脑脊液)的雏形。

      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对整个硬骨鱼类演化树根部的系统关系进行了全面的重新分析,结果表明,短耳褶纹鱼的脑颅特征组合对早期硬骨鱼类演化理论具有重大影响。短耳褶纹鱼本身处于目前唯一的基干肉鳍鱼类位置上,它的发现将斑鳞鱼类推至更加原始的基干硬骨鱼类位置,显示斑鳞鱼类已非常接近辐鳍鱼类和肉鳍鱼类共同的祖先。庞大的硬骨鱼支系最初正是从类似斑鳞鱼类的形态基础出发,在其后的四亿年中分化出占据整个地球多样生态位的繁盛后代,而我们人类也正是这些后代中的一支。

相关报告
  • 《古脊椎所研究揭示鸟类多样性演化受气候变化的影响》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1-03-08
    • 生物多样性演化是当前学界的热点研究方向,但生物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在探讨生物多样性演化时,往往采用不同的数据和研究方法。这导致同一生物类群的研究结果无法在同一演化框架下进行对比和探讨。 2021年2月22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研究人员在PNAS发表了关于鸟类生物多样性大尺度演化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通过整合现代鸟类分子系统树和灭绝鸟类与虚骨龙类恐龙的系统发育和形态数据,在同一框架下探讨冠群鸟类和干群鸟类的生物多样性演化。研究表明,在鸟类的演化历史中,净成种速率有过三次大规模的增加。第一次增加位于165至135百万年前之间,并伴随着与运动功能有关的解剖学模块加速演化,暗示了基干鸟类发生过一次适应辐射,并占据了与祖先类群不同的生态位。第二次增加位于90至55百万年前之间,这一时段早期冠群鸟类头骨形态演化速率增加,暗示了这次辐射与第一次的驱动力不同,有可能是由于食性以及取食行为的多样化导致。第三次增加起始于约40至45百万年前,该研究虽未能够为这次辐射提供形态学方面的证据,但其得到分子系统学以及部分化石证据的支持。从功能形态学和生态学的角度,早期干群鸟类和早期冠群鸟类的辐射是由不同的因素驱动,但鸟类的净成种速率变化趋势整体与自侏罗纪以来的全球温度变化趋势呈现负相关。研究表明,除了气候变化,白垩纪末大灭绝事件也对鸟类多样性演化造成影响,单白垩纪末大灭绝事件对干群鸟类和同时期的飞行动物翼龙类的影响显著大于冠群鸟类的影响,导致干群鸟类和翼龙完全灭绝,释放出的大量生态位为冠群鸟类在新生代初期的大辐射创造了条件。 宋琪 摘编自http://www.cas.cn/syky/202102/t20210224_4778602.shtml 原文标题:研究揭示鸟类多样性演化受气候变化影响
  • 《水生所揭示骨鳔鱼类适应辐射的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0-04-08
    • 具有韦伯氏器的鱼类通常被称为骨鳔鱼类,占据了全球淡水鱼类的68%,是淡水鱼类中物种多样性最高的类群。骨鳔鱼类的物种适应辐射被认为与之特有的关键性状密切相关,比如骨鳔鱼类的最前端几个脊椎骨特化成具有听觉能力的韦伯氏器,有效提高感受外界声音的敏感性;大部分骨鳔鱼类具有惊吓反应。惊吓反应对骨鳔鱼类的适应辐射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惊吓反应80多年前就被奥地利诺贝尔奖获得者Karl von Frisch发现,并且在自然界100多种鱼类中得到印证,但是,对于骨鳔鱼类惊吓反应的分子机制并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所何舜平研究员团队与耶鲁大学Thomas J. Near教授合作攻关,于2019年6月21日在Communications Biology发表论文回答了为什么骨鳔鱼类具有惊吓反应的科学问题,表明了信息素受体基因(OlfC)在骨鳔鱼类中的显著扩增与惊吓反应的密切相关性。研究人员通过比较分析斑马鱼、沟鲶、墨西哥脂鲤、电鳗等7种骨鳔鱼类和鳕鱼、红鳍东方鲀、罗非鱼、三刺鱼等6种非骨鳔鱼类的全基因组序列,发现OlfC基因家族在骨鳔鱼类中发生了特异的扩张。系统发育结果表明,OlfC亚家族9基因仅在具有惊吓反应的骨鳔鱼类中特异增加。主成分分析和系统发育逻辑回归分析均显示这13种鱼类按照惊吓反应的有无分成两类,而不是根据系统发育关系的远近分类。进一步利用惊吓反应发生前后的斑马鱼嗅粘膜转录组分析发现,惊吓反应发生后,OlfC亚家族9基因的表达量均发生了减少,可能是对警报物质信息素的即时响应。此外,特异扩增的OlfC亚家族9基因受到强烈的正选择作用。这些结果表明信息素受体基因家族的特异扩张对骨鳔鱼类的惊吓反应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