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MHC I 的鉴定--HIV-1移码阅读框编码的限制型表位》

  • 来源专题:艾滋病防治
  • 编译者: 李越
  • 发布时间:2005-04-15
  •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1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 I–restricted epitopes are widely believed to be derived from viral proteins encoded by primary open reading frames. However, the HIV-1 genome contains alternative reading frames (ARFs) potentially encoding small polypeptides. We have identified a panel of epitopes encoded by ARFs within the gag, pol, and env genes. The corresponding epitopic peptides were immunogenic in mice humanized for MHC-I molecules. In addition, cytotoxic T lymphocytes recognizing these epitopes were found in HIV-infected patients. These results reveal the existence of atypical mechanisms of HIV-1 epitope generation. They indicate that the repertoire of epitopes recognized by the cellular anti–HIV-1 immune response is broader than initially thought. Thi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when designing vaccine strategies aimed at activating these responses.
  • 原文来源: http://www.jem.org/cgi/reprint/199/8/1053
相关报告
  • 《SARS-CoV-2程序性-1核糖体移码信号的结构和功能保守》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3-25
    • bioRxiv预印平台于3月15日发布了美国马里兰大学的论文“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conservation of the programmed -1 ribosomal frameshift signal of SARS-CoV-2”。 文章称,根据最乐观的预测,估计将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来开发COVID-19疫苗,最好的短期策略可能在于识别小分子干预措施的病毒特异性靶标。所有冠状病毒均利用一种称为-1 PRF(programmed -1 ribosomal frameshift,程序性-1核糖体移码信号)的分子机制来控制其蛋白的相对表达。先前对SARS-CoV的分析表明其利用结构独特的具有三茎环mRNA假结来刺激-1 PRF的高比率,并且它还带有-1 PRF衰减元件。-1 PRF活性的改变会对病毒复制产生负面影响,表明该分子机制具有潜在的治疗性靶向。 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对SARS-CoV和SARS-CoV-2移码信号进行比较分析。结构分析表明,由U UUA AAC滑脱位点和三茎环mRNA假结组成的核心-1 PRF信号高度保守。相反,上游衰减器发夹结构的保守性较差。功能测定表明,这两种元件都促进了-1 PRF的相似比率,并且在滑脱位中的沉默编码突变强烈消除了-1 PRF的活性。研究人员建议,以前被鉴定为抑制SARS-CoV介导的-1 PRF的分子可能作为抵抗当前大流行的先导化合物。 *注,本文为预印本论文手稿,是未经同行评审的初步报告,其观点仅供科研同行交流,并不是结论性内容,请使用者谨慎使用。
  • 《利用保护性HLA单体型控制HIV-1复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7-12-19
    • 0%的日本人口拥有一组遗传自单亲的与溃疡性结肠炎和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存在关联的基因(单体型)。人们已知这些单体型具有抵抗HIV-1的作用。 日本熊本大学艾滋病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之前已发现相比于不携带HLA-B*52:01和HLA-C*12:02单体型的患者,携带这两种单体型的患者具有更低的血浆病毒载量(plasma viral load, pVL)和更高的CD4 T细胞计数,而且HLA-B*52:01能够通过产生HIV-1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细胞(CTL)来抑制HIV-1复制。然而迄今为止,HLA-C等位基因及其相关的CTL控制HIV-1复制的直接证据仍然是缺乏的。 在之前针对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一项研究中,这些来自熊本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携带着HLA-C*12:02和KIR2LD2(为HLA-C*12:02的受体)的HIV-1感染者要比携带着其中的一种或者两者都不携带的感染者具有更低的血浆病毒载量。他们指出与HLA-B一样,HLA-C也在调节HIV-1中发挥着作用。然而,由于这两个等位基因存在着较强的连锁性,区分哪种等位基因影响HIV-1复制是很难的。 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在一项新的研究中,这些研究人员寻找抗原的特定部分(T细胞表位)以便确定哪种T细胞表位对HLA-C*12:02单体型产生最强的免疫反应。他们在遭受HIV-1感染的携带着HLA-C*12:02的日本人群中,鉴定出Nef MY9和Pol IY11是免疫显性表位,由此表明HLA-C成为HLA-B控制感染者中的HIV-1复制的有力补充。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7年12月12日的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Control of HIV-1 by an HLA-B*52:01-C*12:02 Protective Haplotype”。 论文通信作者、熊本大学教授Masafumi Takiguchi 说,“不幸的是,这种单体型与日本人群中的其他几种疾病存在关联。尽管它们能够明显地控制HIV-1,但是当免疫反应太强时,它们也能够导致其他的自身免疫疾病,甚至过敏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