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通过狭缝模头涂层技术制造出效率高达 20.3% 的微型倒置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3-10
  • 由中国电子科技大学 (UESTC) 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在基于甲脒碘化物 (FAI) 的倒置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使用吡二唑 (PZ) 添加剂,提高了钙钛矿薄膜的稳定性,从而能够在空气中进行狭缝涂层。倒置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具有一种称为“ pin ”的器件结构,其中空穴选择性接触p位于本征钙钛矿层i的底部,电子传输层n位于顶部。传统的卤化物钙钛矿电池具有相同的结构,但方向相反——即“ nip ”布局。在nip架构中,太阳能电池通过电子传输层(ETL)侧照明;在pin结构中,太阳能电池通过HTL表面照明。

    碘化铅 (PbI2) 和碘化甲脒 (FAI) 均受益于 PZ 固定化策略,从而为电池形成“高质量”钙钛矿薄膜。该研究小组解释说:“由路易斯酸碱对 (PZ-PbI2) 和氢键 (PZ-FAI) 的形成所驱动的固定化效应不仅改善了钙钛矿前体溶液中胶体尺寸分布的均匀性,而且还通过抑制胶体团聚增强了湿膜的稳定性。”

    电池堆栈如下:透明氟掺杂氧化锡(FTO)涂层玻璃基板、溅射氧化镍(II)(NiOx)薄膜、甲基取代咔唑(Me-4PACz)层、钙钛矿、巴克明斯特富勒烯(C60)电子传输层(ETL)、浴铜灵(BCP)缓冲层、铜(Cu)触点。

    在空气中用刮刀涂布法将Me-4PACZ薄膜涂覆在NiOx薄膜表面。“之后,将配制好的含有不同浓度添加剂的钙钛矿前驱体溶液,通过狭缝模头涂布技术,在空气中沉积。”该团队表示。

    实时表征显示,“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延缓晶体生长过程,还可以确保钙钛矿薄膜上下层之间的结晶速率一致,”研究人员解释道。该过程有助于形成具有“极佳均匀性”的大型单片晶粒。

    基于这种方法,最终的迷你模块实现了 21.5% 的最大效率和 20.3% 的认证效率,在孔径面积超过 50 cm2 的迷你倒置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模块中位列最高认证效率之列。

    该结果得到了中国国家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的确认。研究还发现,在相对湿度为 65% 的空气中连续光照老化 1000 小时后,倒置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板仍能保持 94% 的初始效率。“我们的方法通过抑制胶体聚集、延缓晶体生长来增强湿膜稳定性,从而确保整个薄膜的生长率一致,”科学家说。

    实验中的倒置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微型模块尺寸为 10 厘米 × 10 厘米。每个模块都有 11 个串联电池。研究人员表示,值得注意的是,串联模块的 P1、P2 和 P3 划线,其中 P1 和 P3 划分模块子电池,P2 连接子电池。

    进一步的测试表明,在孔径面积为 56.5 cm2 的模块中,PZ 将模块效率从 18.2% 提高到了 21.5%,而 PZ-I 和 PZ-II 的效果要么可以忽略不计(17.9%),要么效率有所降低(17.0%)。

    研究细节发表在《自然通讯》最近发表的论文《通过固定策略可扩展制备具有均质结构的钙钛矿薄膜用于高性能太阳能电池组件》中。研究人员来自中国电子科技大学 (UESTC)、广州大学、中国计量大学和法国巴黎化学研究所 (IRCP)。

    李教授在谈到研究团队的未来方向时表示:“我们将专注于优化大面积钙钛矿-硅串联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和稳定性。”

  • 原文来源:https://www.nengyuanjie.net/article/112373.html
相关报告
  • 《采用狭缝模涂层制造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效率达到 19.17%》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0-31
    • 韩国全北国立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研究了使用狭缝模头涂层(SDC)来制造均匀高质量的钙钛矿薄膜,这是朝着大面积钙钛矿器件制造迈出的一步。 科学家发现,SDC 增加了空穴传输层 (HTL) 界面的粗糙度,从而改善了表面的润湿性,从而实现了无气泡或针孔的高质量钙钛矿薄膜。基于该薄膜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效率达到 19.17%,稳定性结果“优异”,实验室电池尺寸模块效率达到 17.42%。 研究人员指出,自组装单层 (SAM),例如 Me-4PACz,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 HTL 的极佳材料,但它们的润湿性较差,这迄今为止阻碍了进展。为了找到解决方案,该团队分析了镍氧化物 (NiO x ) 和 Me-4PACz 的组合。他们发现,使用 SDC 可以改善 HTL 界面的粗糙度,从而提高润湿性。 他们解释说,基于 SDC 的 NiOx/Me-4PACz 空穴传输层抑制了 HTL/钙钛矿界面处的能量损失。 研究人员表示:“采用简单的 SDC 工艺涂覆 NiO x /Me-4PACz HTL 可以形成均匀、高质量的无针孔钙钛矿层,此外,基于 SDC 的 NiO x /Me-4PACz HTL 可抑制 HTL/钙钛矿界面的能量损失。” “此外,电荷载流子动力学分析表明,SDC NiO/SDCMe-4PACz HTL 改善了钙钛矿层界面的空穴提取和传输。” 他们还强调,该设备实现的 19.17% 的效率高于 SDC NiO 设备的 15.87%,并表示未封装的设备表现出“出色的稳定性”,在氮气气氛中超过 2,000 小时的时间内保持了其初始效率的 85% 以上。 研究团队总结道:“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SDC 工艺不仅有效地消除了 Me-4PACz 相关的限制,而且为 PSC 的持续大规模生产提供了一种有希望的方法,这可能有助于制造高效的钙钛矿太阳能模块,为未来的商业化铺平道路。” 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通讯材料》杂志上,题为《界面粗糙度对槽模涂层在扩大高性能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生产中的影响》
  • 《倒置结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先进材料
    • 编译者:李丹
    • 发布时间:2023-07-07
    • 钙钛矿以其长的载流子扩散长度、长的载流子复合寿命和宽的吸收范围,已经成为低成本和高性能太阳能电池的潜在材料。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单结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已提高至25%以上,为太阳能电池产业的升级转型提供了新途径。因倒置平板结构器件具有可低温制备、可忽略的迟滞效应、高稳定性的特性,并可以制备成叠层电池,所以其备受重视。然而由于钙钛矿材料的多晶性和离子特性,钙钛矿中存在大量导致离子迁移和载流子非辐射复合的缺陷,且缺陷是水/氧渗透的主要通道,会显著降低钙钛矿薄膜甚至器件的稳定性。 前期,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团队在葛子义研究员的带领下通过薄膜形貌调控、载流子传输层修饰和新型二维钙钛矿材料设计(Angew. Chem.Int. Ed. 2023, 62, e2022175; Adv. Funct. Mater. 2023, 2301956; Adv. Energy Mater. 2021, 11, 2101416;Adv. Funct. Mater. 2022, 10, 2210600;Infomat 2022, e12379;Nano Energy 2022, 93, 106800;Energy Environ. Sci. 2022, 15, 3630)等手段,大幅提升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和稳定性。然而,钙钛矿中的缺陷和光诱导引起的相分离将显著降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和稳定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团队基于添加剂工程,利用可变形添加剂优化前驱体溶液胶体尺寸分布,增大钙钛矿薄膜晶粒尺寸,释放晶界残余应力,钝化铅、碘和有机阳离子缺陷,抑制光诱导引发的相分离。此外,添加剂还可优化钙钛矿能级,从而促进载流子提取/传输,减少陷阱辅助复合。通过该方法制备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得到大幅度提升,基于富溴钙钛矿(FA0.88Cs0.12PbI2.64Br0.36) 和贫溴钙钛矿(FA0.96Cs0.04PbI2.8Br0.12)的器件分别获得了23.18%和24.14%的最佳效率,并且基于贫溴钙钛矿的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也获得了23.13%的出色效率,是迄今为止报道的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最高值之一。这项工作为添加剂工程中钝化缺陷、应力消除和抑制相分离提供了新的见解,为开发最先进的太阳能电池提供了可靠方法。 相关成果以“A Deformable Additive on Defects Passivation and Phase Segregation Inhibition Enables the Efficiency of Inverted Perovskite Solar Cells over 24%”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宁波材料所博士后谢莉莎、硕士生刘健为共同第一作者,宁波材料所葛子义研究员和刘畅研究员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上述工作得到国家相关人才计划(219255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21A20331、81903743、22279151、22209192、62275251)和博士后面上项目(2022M713242)等项目的支持。(来源: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2/adma.202302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