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先进院揭示钾掺杂三联苯高温超导体的微观结构》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3-15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钟国华博士通过研究确立了 K x C 18 H 14 的微观图像,并揭露了其晶体结构和电子特征。相关成果以 Structural and Bonding Characteristics of Potassium-Doped pTerphenyl Superconductors ( 钾掺杂 p 型三联苯的结构和键特征 ) 为题 , 发表在 T 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 物理化学杂志 C ) 上。

      钾掺杂的 p 型三联苯( K x C 18 H 14 )是一个潜在的室温超导体 。 近年来,研究发现其具有 120K 以上的超导电性 , 但其微观晶体结构和电子特征并不清楚。为此,钟国华和其合作者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系统地研究了 Kx C 18 H 14 的热稳定性、晶体结构、电子和磁性性质。结合形成能、键特征和 XRD 结果,他们指出该超导相的掺杂浓度应该被束缚在 x=2 到 3 范围内。对于少量电荷转移发生时,相邻苯环间的扭转力促使体系稳定在反铁磁基态;而随着电荷转移量的增加,体系展现了非磁性特征。费米能级处能带结构的多样性暗示了该超导电性的驱动机制是复杂的。这一进展对于了解这一新的超导相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深圳市基础研究项目已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 广东省联合基金等项目的资助支持。

相关报告
  • 《我国学者揭示二维高温超导体机理》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11-05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仙辉教授与复旦大学物理学系张远波课题组合作,在揭示高温超导机理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   超导是物理学中最迷人的宏观量子现象之一,是历久弥新的研究领域。但是非常规高温超导的机理依然没有完全获解。找到通向高温超导秘密之门的钥匙,是科学家们孜孜以求的目标。物理学家通常的研究方法是尝试用最简洁的模型来揭示世界本源规律。   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具有形式多样的三维层状晶体结构,迄今发现的所有铜基超导体的晶体结构均含有相同的铜氧结构单元。这些铜氧结构单元被认为是高温超导电性的起源,尤其是理论物理学家在研究高温超导机理时,主要基于铜氧面结构单元建立二维理论模型。因此,在实验上验证含有铜氧结构单元单层的二维超导体是否与相应的大块晶体具有相同的超导电性和正常态物理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   陈仙辉教授和张远波教授及其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尝试,成功获得单层的铋2212超导体,并在实验中发现该单层铜基超导体和相应的块体铜基超导体具有完全相同的超导转变温度、载流子浓度依赖的相图和反常的正常态行为。   这些发现为高温超导体二维理论模型提供了坚实的实验基础,也为高温超导体的实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 《我国学者在镍基高温超导体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1-15
    •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12025408、11921004、U23A6003、U22A6005、12174424、12374142、12304170、12074414、12304075)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物理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的程金光团队联合物理所、日本东京大学和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多个团队,在双层钙钛矿La2PrNi2O7多晶样品中同时提供了高压下实现块体高温超导电性的两个关键实验证据,即零电阻和完全抗磁性,澄清了目前La3Ni2O7中高温超导电性起源和体超导的争议问题,并揭示了微观结构无序对高温超导电性的不利影响。相关成果以“La2PrNi2O7高压四方相的块体高温超导电性(Bulk high-temperature superconductivity in pressurized tetragonal La2PrNi2O7)”为题,于2024年10月2日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7996-8。 发现高临界温度(Tc)的新超导体系并揭示其物理机制是超导领域的研究前沿。近期,我国学者发现La3Ni2O7单晶在约14GPa的高压下出现Tc ? 80K的高温超导电性,掀起了镍基高温超导的研究热潮。然而,后续实验研究显示,该La3Ni2O7单晶样品由于合成氧压范围很窄,容易出现化学组分不均匀、内顶角氧空位以及单层和三层Ruddlesden-Popper(R-P) Lan+1NinO3n+1相共存等问题。这造成目前关于La3Ni2O7中高温超导电性的起源以及能否实现体超导等核心科学问题仍存在争议,严重阻碍了镍基高温超导体的研究进程。 鉴于目前制备纯相La3Ni2O7(327相)单晶仍然很有挑战的现状,程金光团队调整思路将研究对象转向均匀性和单相性更好、氧含量更易调控的多晶样品。他们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系列La3-xPrxNi2O7-d(0 £ x £1)多晶样品,并进行了晶体结构和物性表征以及高压调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未掺杂的La3Ni2O7-d多晶样品,虽然主相为双层钙钛矿结构,但微结构中存在大量单层(214相)和三层(4310相)R-P相的交织共生,即产生了很多327相/4310相和327相/214相的界面和结构无序;而当离子半径较小的Pr部分替代La之后,不仅可以有效抑制多相的交织共生而且还减少了内顶角氧空位,最高掺杂量的La2PrNi2O7多晶样品具有接近纯相的双层钙钛矿结构。高压结构和物性测试显示,该样品在Pc? 11GPa发生正交Amam到四方I4/mmm结构相变,同时在低温开始出现高温超导转变,并且Tc随加压而逐渐升高,18-20 GPa时Tconset最高可达82.5K、Tczero达到60K,这是目前报道的镍基超导体中的最高值。更重要的是,该样品的交流磁化率在15GPa以上开始出现明显的超导抗磁信号,其19GPa时的超导屏蔽体积分数达到97%,表明实现了体超导。 该工作提供了双层钙钛矿La2PrNi2O7具有体超导的关键实验证据,澄清了目前关于La3Ni2O7中高温超导电性起源和体超导的争议问题。同时,还指出不同R-P相的交织共生不利于体超导,而采用离子半径较小的稀土元素替代La可有效抑制结构无序,有利于实现体超导。这一发现将指导镍基高温超导材料的进一步优化设计与合成,有助于推动镍基高温超导体的研究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