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裂谷热病毒感染宿主细胞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7-11-20
  • 由蚊子传播的裂谷热病毒(Rift Valley fever virus, RVFV)在非洲的牲畜中导致流行病,并且对人类也是致命性的。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巴斯德研究所、德国哥廷根大学和荷兰乌特勒支大学的研究人员描述了这种病毒将它的一种包膜蛋白插入到宿主细胞膜中从而使得它能够感染宿主细胞的机制。他们证实这种病毒包膜蛋白具有一种特异性地识别细胞膜中的一类脂质的“口袋”。这种口袋也在由不同蚊子传播的其他的人致病性病毒(如寨卡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中发现到。理解这些相互作用应当为鉴定出靶向这些蚊媒传播病毒的新治疗策略铺平道路。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7年11月3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 glycerophospholipid-specific pocket in the RVFV class II fusion protein drives target membrane insertion”。论文通信作者为巴斯德研究所结构病毒学部门的Félix Rey、P. Guardado-Calvo和哥廷根大学的J. S. Hub。

  • 原文来源: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8/6363/663
相关报告
  • 《科研人员揭示裂谷热病毒感染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7-19
    • 近日,《病毒学杂志》(Journal of Vir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抗病毒研究中心彭珂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Rift valley fever virus nucleoprotein triggers autophagy to dampen antiviral innate immune responses)。该研究发现裂谷热病毒核蛋白NP可以诱发自噬抑制抗病毒先天免疫应答从而促进病毒在单核/巨噬细胞中的感染。 裂谷热病毒是单股负链RNA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目(Bunyavirales)白纤病毒科(Phenuiviridae)白蛉病毒属(Phlebovirus),主要经由伊蚊传播。裂谷热病毒感染引起的裂谷热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感染人体可引起出血热、肝炎和脑炎等症状,严重感染情况下可导致患者死亡。由于裂谷热病毒传播性强,致病力高,且缺乏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和人用疫苗,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优先研究病原体清单。研究裂谷热病毒的感染致病机制,将为防治裂谷热疫情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血液中的单核/巨噬细胞是蚊虫叮咬介导裂谷热病毒感染的重要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具有吞噬功能及完整的抗病毒免疫反应,能高效抑制病毒复制。裂谷热病毒如何实现在单核/巨噬细胞内的高效复制,并最终造成患者体内多脏器系统性的感染,是裂谷热病毒感染致病机制研究中的重要科学问题。研究发现,裂谷热病毒感染可引发自噬小体的形成,促进自噬小体和溶酶体的融合,并诱发完全的自噬过程。进一步研究发现,裂谷热病毒核蛋白NP的C端结构域能结合自噬受体SQSTM1,增强SQSTM1与LC3B的相互作用,促进细胞内的自噬流。该研究发现病毒诱发的自噬抑制了被感染细胞中的抗病毒先天免疫应答,从而促进了裂谷热病毒复制。该工作揭示了裂谷热病毒高效感染单核/巨噬细胞形成病毒血症的机制,加深了关于裂谷热病毒感染致病机制的认知,并为后续开发靶向自噬通路的抗裂谷热病毒药物提供了理论参考。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 
  • 《Hepatolog:揭示戊肝病毒进入并感染宿主细胞的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2-14
    • 戊型肝炎病毒(HEV)是引起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主要原因,每年大约都有7万人因该病而发生死亡;尽管戊肝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但科学家们对该病毒的生命周期知之甚少,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Hepatology上题为“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modulates hepatitis e virus entry in human hepatocytes –HEP-22-1113”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波鸿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戊肝进入并感染细胞的分子机制。 研究者表示,名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ER)的特殊蛋白在病毒颗粒穿透细胞的过程中扮演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一研究发现或有望帮助开发抵御人类戊肝的新型疗法,因为目前已经有针对EGFR的药物获批用于抑制该受体的活性和作用。而研究者对于戊肝的研究相对较少,原因之一在于大约三年前他们才开发出了用于研究的强大细胞培养模型,如今研究人员就能利用该模型调查病毒是如何感染细胞的。 文章第一作者Jil Alexandra Schrader说道,我们在一些细胞系中利用该药物在病毒进入时抑制EGFR蛋白的活性,在这些培养物中,我们观察到被感染的细胞明显减少了,为了核实这一点,研究人员利用共受体被过度生产的细胞培养物进行研究,在这一情况下,所发生的感染要比未处理的细胞要更多一些。这或许就表明,EGFR蛋白对于病毒进入细胞的机制非常重要,此外,该蛋白质中位于细胞外部并能与配体结合的部分对于病毒的进入尤为重要,如果其发生缺失的话,病毒就无法穿透细胞,后期研究人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来确定是否在病毒感染细胞过程中还存在其它因素发挥作用或者是否这些受体自身就能引入病毒。 以丙肝病毒为例,众所周知,甚至会有更多的受体参与到了病毒进入细胞的过程中,这或许也可能是进行戊肝病毒研究的情况。EGF受体参与感染的证据特别有趣,因为目前有获批的药物能抑制其活性,这些药物被批准在欧洲和美国用于治疗特定的癌症类型,这些癌症中受体处于过度活跃状态且会引起细胞的失控生长。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些制剂是否能作为抵御戊肝感染的一种新型疗法。 综上,本文研究结果为揭示戊肝病毒的生命周期提供了新的线索,同时识别出EGFR或能作为未来科学家们开发抵御戊肝感染的抗病毒策略的一种潜在的可能性靶点。 原始出处: Schrader, Jil Alexandra1; Burkard, Thomas Leon1; Brüggemann, Yannick1; et al.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modulates hepatitis e virus entry in human hepatocytes –HEP-22-1113, Hepatology (2023). DOI: 10.1097/HEP.000000000000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