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_美国CDC发布了对2020年1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风险人群的调查报告,其中20%没有近期中国旅行史,但属密切接触者》

  • 来源专题:COVID-19科研动态监测
  • 编译者: xuwenwhlib
  • 发布时间:2020-02-15
  • 2月14日_美国CDC发布了对2020年1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风险人群的调查报告,其中20%没有近期中国旅行史,但属密切接触者。

    1.时间:2020年2月14日

    2.机构或团队: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事件概要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编写的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发病率和死亡率周报》于2月14日发布了CDC多部门联合的“Persons Evaluated for 2019 Novel Coronavirus — United States, January 2020”报告。

    美国CDC于1月21日启动了其紧急行动中心,并正式确定了涉嫌感染2019-nCoV感染者的调查程序。

    截至2020年1月31日,美国CDC已答复了公共卫生官员和医疗保健提供者的临床询问,以协助评估大约650名被认为有2019-nCoV感染风险的人。在CDC评估被调查者(PUI)标准的指导下,对210名有症状者进行了2019-nCoV测试,在这些人中,只有148人(70%)仅具有旅行相关的风险,有42人(20%)没有近期旅行相关风险,但与经实验室确认的2019-nCoV感染患者或PUI密切接触,有18人(9%)拥有旅行和接触相关风险相关风险。这些人中有11人经实验室确认为2019-nCoV感染。在210名接受2019-nCoV感染检测的人群中,流行病学危险因素不仅限于旅行,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预计将继续,并且随着进一步的出行限制的实施,在美国接受2019-nCoV评估的所有人中,具有这种接触风险的PUI的比例可能会增加。

    210名有症状者中有143例(68%)发烧或体温≥38°C,189例(90%)咳嗽或呼吸急促,没有咳嗽或呼吸急促的9人普遍出现上呼吸道症状(即喉咙痛,鼻漏或充血)。报告有30人的其它呼吸道病毒病原体呈阳性,包括流感或呼吸道合胞病毒。42名(20%)患者住院,4名(2%)被送往重症监护室。

    该报告指出,对于可能的2019-nCoV暴露,医疗保健提供者应不仅对返美旅客保持警惕,而且美国国内与2019-nCoV患者有密切接触者也应考虑。

    4.附件

    原文链接:https://www.cdc.gov/mmwr/volumes/69/wr/mm6906e1.htm?s_cid=mm6906e1_w#contribAff

  • 原文来源:https://www.cdc.gov/mmwr/volumes/69/wr/mm6906e1.htm?s_cid=mm6906e1_w#contribAff
相关报告
  • 《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者的防控工作答问》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编译者:蒋君
    • 发布时间:2020-04-01
    • 一、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者?   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以下简称无症状感染者)是指无相关临床症状,如发热、咳嗽、咽痛等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但呼吸道等标本新冠病毒病原学检测阳性者。无症状感染者可分为两种情形:一是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经过14天潜伏期的观察,均无任何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始终为无症状感染状态;二是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采样时无任何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但随后出现某种临床表现,即处于潜伏期的“无症状感染”状态。   二、我国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者的防控要求   国家卫生健康委在1月28日发布《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三版)中就将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者纳入防控管理,在其后的修订过程中均对无症状感染者的报告、管理等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发现无症状感染者,应于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县(区)级疾控机构接到无症状感染者报告后,24小时内完成个案调查,并及时进行密切接触者登记,将个案调查表或调查报告及时通过传染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上报。无症状感染者应集中隔离14天,原则上集中隔离满14天且两次连续标本核酸检测阴性者(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可解除隔离;如果核酸检测仍为阳性者,则继续隔离医学观察。隔离医学观察期间如出现临床表现,应及时转归为确诊病例,进行规范治疗。无症状感染者密切接触者也要进行14天的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三、无症状感染者通过什么途径发现?截至目前我国发现了多少例无症状感染者?   目前我们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主动发现无症状感染者:一是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开展医学观察期间的主动检测;二是在聚集性疫情调查中开展的主动检测;三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传染源追踪过程中对暴露人群主动检测;四是对部分有境内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持续传播地区的旅行史和居住史人员开展主动检测。   截至2020年3月30日24时,接受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为1541例,其中境外输入205例。   四、无症状感染者有无传染性?    根据国家和部分省份开展的密切接触者监测数据,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存在二代病例续发,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个别由无症状感染者导致的聚集性疫情,有小样本量的研究显示无症状感染者呼吸道样本中的病毒载量与确诊病例没有太大差异。综合目前的监测和研究,无症状感染者存在传染性,但其传染期长短、传染性强弱、传播方式等尚需开展进一步科学研究。部分专家认为鉴于无症状感染者的呼吸道标本能检出病原核酸,但由于无咳嗽、打喷嚏等临床症状,病原排出体外引起传播的机会较确诊病例相对少一些。   五、无症状感染者的风险评估及其防控   无症状感染者存在着传播风险。一是传播的隐匿性。由于无症状感染者无任何明显的症状与体征,其在人群中难以被发现,其导致的传播也难以预防。二是症状的主观性。症状轻微或不典型者可能认为自己没有感染新冠病毒,不主动去医疗机构就诊,在日常的诊疗工作中难以被发现。三是发现的局限性。由于存在检测窗口期,采用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测方法难以发现全部无症状感染者,现有的无症状感染者主要是通过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主动筛查、感染来源调查、聚集性疫情调查和对高风险地区人员的主动检测发现的,尚有部分无症状感染者难以被发现。   为此,要突出做好无症状感染者监测,有针对性加大筛查力度,将检测范围扩大至已发现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等。一旦发现无症状感染者,要立即按“四早”要求,严格集中隔离和医学观察,对密切接触者也要实施隔离医学观察。   由于部分无症状感染者始终无症状,实际防控工作中无法将发现和隔离无症状感染者作为主导措施。因此我们仍将继续着重于及时发现隔离确诊患者,并做好密切接触者管理。我国经验表明,做好确诊病例的及时发现和隔离,并适度采取减少人际接触等措施,可以基本阻断疫情传播。   六、下一步如何做好无症状感染者防控管理?   一是完善防治方案。抓紧在疫情重点地区抽取一定比例样本,开展无症状感染者调查和流行病学分析研究,完善防控措施,修订完善防控方案和诊疗方案,科学应对无症状感染者带来的感染风险,遏制可能形成新的疫情传播。   二是加大筛查监测。有针对性加大筛查力度,将检测范围扩大至已发现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等。结合复工复产复学实际,加强对重点城市、重点人群、重点场所的监测,最大程度发现隐患。做好疫情跨境输入输出防范,对所有入境人员进行核酸检测。发现无症状感染者后,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清来源,公开透明发布信息。   三是强化管理救治。一旦发现无症状感染者,要立即按“四早”要求,严格集中隔离和医学管理,对密切接触者也要实施隔离医学观察。隔离期间出现症状,立即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救治。   四是加强群防群控。坚持群专结合,加大防疫知识科普宣传力度,指导公众科学防护,广泛开展培训,提高基层疾控人员、医务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等的防控能力和水平。从4月1日起在疫情通报中公布无症状感染者报告、转归和管理情况,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七、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公众要加强自我保护和健康文明意识,强化环境卫生及个人卫生防护,养成勤洗手、戴口罩、讲究手卫生、一米线、开窗通风、清洁消毒、分餐制、生病时减少去人员聚集场所和科学戴口罩等健康生活行为方式。要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本着既保护自己,也要保护他人健康的理念,将健康知识传播到每个家庭和个人,形成良好卫生习惯和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和健康素养水平。如个人核酸检测阳性后不必恐慌,要主动配合医疗卫生机构做好健康监测和隔离医学观察,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后及时报告,接受医疗机构规范诊治。
  • 《2月9日_钟南山院士领衔30家单位联合发布中国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

    • 来源专题:COVID-19科研动态监测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20-02-11
    • 1.时间:2020年2月9日 2.机构或团队: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血液病研究所等30家单位的2019-nCoV医疗专家小组 3.事件概要: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30家单位的研究人员在medRxiv预印版平台发表论文“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fection in China”,回顾性分析了中国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 该研究从31个省/市的552家医院中提取了1099例经实验室确认的2019-nCoV 急性呼吸道疾病(ARD)患者的数据,数据截至2020年1月29日。研究显示,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7.0岁,女性为41.90%。从疫区史、接触史看,仅有1.18%的患者直接接触过野生动物,31.30%的患者去过武汉,71.80%的患者接触过武汉人。从临床症状看,发烧(87.9%)和咳嗽(67.7%)是最常见的症状。腹泻很少见。病毒感染的中位潜伏期为3.0天(范围为0至24.0天)。入院时,毛玻璃样混浊是胸部CT检查的典型影像学表现(50.00%)。通过症状加上核酸检测阳性而没有异常放射学表现的严重病例显著多于非严重病例(23.87% VS 5.20%,P <0.001)。82.1%的患者出现淋巴细胞减少。55名患者(5.00%)被送往重症监护病房,15名患者(1.36%)死亡。在多元竞争风险模型中,重症肺炎与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或死亡独立相关(亚分布危险比9.80; 95%可信区间,4.06至23.67)。研究分析发现,2019-nCoV疫情通过人际传播迅速扩散。部分2019-nCoV感染患者的放射学检查正常。该疾病的严重程度(包括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白血球/淋巴细胞计数和胸部X线/ CT表现)预示了不良的临床结果。 *注,本文为预印本论文,是未经同行评审的初步报告,其观点仅供科研同行交流,并不是结论性内容,请使用者谨慎使用。 4.附件: 原文链接: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06.20020974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