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材料所在医学影像分割和树状结构重建领域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3-14
  • 基于U-Net的深度学习分割框架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图像处理中,但U-Net网络中,连续的池化操作以及带有步幅的卷积运算会导致图像中部分细节信息的丢失。树状结构的拓扑建立,对识别和区分单个血管和神经纤维分支至关重要,并能反映出解剖学上不同树状结构的连通性。当两个或者更多的线状结构交叉或者重叠时,现有的拓扑重建方法很难准确判断连接关系。   针对以上问题,近期,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所属慈溪医工所医学影像事业部(iMED)程骏团队和赵一天团队,分别提出了一种基于上下文编码网络(context encoder network,简称CE-Net)的医学影像分割方法和基于优势集的树状结构拓扑重建方法。   程骏团队提出,可通过一种上下文编码网络(context encoder network,简称CE-Net),在医学图像分割中获取高阶的语义特征并保留更多的细节信息。CE-Net主要包括三个主要组件:特征编码器模块(Encoder)、上下文提取器(context Extractor)和特征解码器模块(Decoder)。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视盘分割、血管检测、肺分割、细胞轮廓分割、视网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分割等医学影像处理方面,分割性能均优于原始的U-Net,并取得了目前最优的结果。该医学图像分割算法已被领域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 on Medical Imaging(TMI)(DOI:10.1109/TMI.2019.2903562)收录。   赵一天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优势集的拓扑重建方法,该方法创新性地结合了优势集和SSIM相似度度量,充分考虑了树状结构的对比度及其几何特性,并分别在局部以及全局范围中来表示曲线结构的特征,将拓扑结构的重建问题转化为数学上的聚类问题,采用优势集实现结构相似性的聚类。该方法分别在视网膜血管、脑神经元以及树根结构中做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重建精度高于领域内现有的相关工作,目前该工作相关内容已被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的顶级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intion(CVPR’2019)收录。

相关报告
  • 《宁波材料所在单原子催化领域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3-28
    • 金属单原子催化剂因其具有原子级分散的金属活性中心,表现出极其优异的催化活性和最大的原子使用效率。自2011年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涛院士提出单原子催化的概念以来,金属单原子催化剂已经迅速成为了催化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目前制备金属单原子催化剂的策略主要有液相浸渍、原子层沉积、金属氢氧化物/聚合物核壳结构策略和光电化学策略等。然而,这些方法只适用于特定的某一类金属单原子的制备,并未扩展成普适性的方法。至今金属单原子催化剂的制备仍然是一大挑战,这主要是因为单原子的高表面能导致其容易聚集成纳米颗粒。所以,为了进一步促进金属单原子催化剂的广泛应用,亟需开发先进的制备技术,特别是具有普适性的制备技术。   针对这一现状,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陈亮研究员团队基于金属有机框架材料提出了一种普适性的单原子催化剂制备方法:选择具有联吡啶基团的Zr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如UiO(bpdc)),通过后处理修饰方法将金属盐前驱体配位在到联吡啶基团上,然后在惰性气氛下进行碳化并酸刻蚀去除ZrO2纳米颗粒,从而得到金属单原子催化剂。联吡啶具有活泼的N位点,可以将金属离子锚定在有机配体上,有效防止在高温碳化过程金属离子的聚集并在碳化过程优先与N形成化学键。本方法的技术路线简单、具有普适性,且可以避免生成杂相。基于此,林贻超副研究员成功制备了Fe、Co、Ni、Cu等多种单原子催化剂,并通过同步辐射近边吸收与球差电镜等表征方法验证。而近边吸收拟合结果和穆斯保尔谱测试表明该方法所制备的金属单原子配位数为5,与以往文献报导的四配位或二配位金属单原子有较大区别。该研究团队还以Fe单原子催化剂为例,研究了其在电催化氧还原反应(ORR)中的应用。结果表明Fe单原子具有非常优异的ORR性能,在0.1M KOH中,其半坡电位为0.89V,优于商业化Pt/C催化剂;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则揭示了Fe单原子的高ORR活性来源于其特殊的五配位结构。   相关结果近日以“Fabricating Single-atom Catalysts from Chelating Metal in Open Frameworks”为题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期刊上(2019, 1808193,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1808193)。该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与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的大力支持,同步辐射实验得到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物所与上海光源的大力支持,计算部分得到了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高性能计算中心的支持。
  • 《宁波材料所在生物基易回收热固性树脂领域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0-17
    • 热固性树脂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热学性能、尺寸稳定性、加工性能以及化学稳定性等,在电子封装材料、复合材料、胶粘剂及涂料等领域都具有广泛应用。然而由于高度化学交联的三维网络,热固性树脂很难回收,同时也影响了其下游产品包括碳纤维复合材料、电子产品等的回收。针对这个问题,马松琪研究员等人近年来做了大量工作,他们通过分子设计,在热固性树脂的分子结构中引入可控降解结构和可逆共价键结构,以实现树脂的易回收性,取得了系列进展(Prog. Polym. Sci., 76, 65-110, 2018;ACS Sustain. Chem. Eng.,5(6): 4683-4689, 2017;Macromolecules, 49(10), 3780–3788, 2016;Macromolecules, 48(19), 7127–7137, 2015)。   近日,马松琪研究员等人以原料丰富、可持续的木质素衍生物香草醛为原料,合成了一种生物基三醛基单体,进而通过与二胺单体之间的席夫碱反应制备了系列希夫碱热固性树脂TFMP-M、TFMP-P、TFMP-H(如图1)。由于希夫碱键的存在,该类热固性树脂展现出了优异的热延展性,在180℃热压下,10分钟内就可重新加工成型回收(如图2),并且在重塑后,基主体化学结构能够保持,力学性能没有明显的下降;同时可在温和酸性条件下水解,实现了热固性树脂的降解以及单体的回收(如图3)。同时该希夫碱热固性树脂解决了已报道的可延展性热固性树脂热学、力学性能低的问题,玻璃化转变温度达~178℃,拉伸强度达~69MPa,拉伸模量达~1925MPa。并且在结构中引入了有机磷结构,解决了热固性树脂易燃的问题,所得希夫碱热固性树脂具有优异的阻燃性,垂直燃烧试验达到了V-0和V-1级别,有限氧指数在30%附近。据悉,该工作首次同时解决了热固性树脂的回收难问题和易燃问题,丰富了热固性树脂结构与性能关系理论,同时为新型热固性树脂的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该成果发表在Macromolecules(DOI: 10.1021/acs.macromol.8b01601)上,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macromol.8b01601。论文第一作者为博士生王胜,通讯作者为马松琪研究员、朱锦研究员。   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773216、51473180、51603221),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2018335),和中国工信部民用飞机专项(MJ-2015-H-G-103)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