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效应显著 企业乘“云”而上》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10-09
  • “从地下漆黑的矿井到地面干净明亮的远程集中控制中心,没想到,采煤也可以从地下转移到地面上。”提及贵州发耳煤业有限公司的智能化采煤系统,该公司副总工程师朱加贤感慨颇多。自动割煤、推溜、拉架、装煤、运输……朱加贤直言,如今,通过智能化应用的电脑操作就可以把煤炭安全地开采出来,不仅提高了效率,更实现了安全生产新模式。

    正是因为智能化应用,贵州发耳煤业开启“有人巡视、无人值守生产”模式,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第一家同时实现综采工作面智能化、生产辅助系统信息化的智能化矿井,打破了“贵州地质条件复杂不适于智能开采”的固有思维。

    传统煤矿企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广运用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是贵州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缩影。

    作为中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正在开展“万企融合”大行动,加快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力“数字经济”发展,加速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经过半年多的探索,初步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试点示范项目。

    贵州是中国长江以南,煤炭资源储量最大的省,素有“江南煤海”之称。在煤炭行业智能化方面,同上述贵州发耳煤的矿智能改造一样,贵州已有44个煤矿已开展综合机械化升级改造,100个煤矿已开展辅助系统智能化升级改造,全省煤矿采煤机械化达到68.4%,预计年底将达到70%。

    贵州重点围绕制造业、军民融合、民族制药、化工等主导产业,推动传统企业大数据运用能力建设,逐步实现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培育融合发展新生态。同时,在农业上,贵州亦是努力构建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现在我们的每个猕猴桃都有‘身份证’,浑身都是高科技。”修文县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杨健说,借助大数据,公司建立了农产品追溯及环境监控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实现用大数据指导种植,生产和销售。

    “目前在修文县猕猴桃种植基地,猕猴桃历史的用肥用药,农事活动,气候信息,灾害等数据全都可查询、可追溯。”杨健介绍,拥有“身份证”的猕猴桃不仅让食品安全的价值更高,更是引起了消费者和采购商的青睐。“修文猕猴桃已占据了国内高端鲜果的主要市场,在台湾和香港销售价格已超过新西兰猕猴桃,并已成功销往日本和北美。”杨健说,仅刚刚结束的国庆小长假,就有上万消费者和众多采购商来基地参观、采购。

    大数据融合农业,实现生产管理精准化。与此同时,贵州加快培育农村电商主体,建成8477个农村电商站点,建设信息开放共享、数据互联互通的农业电商公共服务系统,破解“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难题,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除了工业和农业上的融合发展,贵州重点以大数据在三次产业的应用为核心,围绕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和转型升级,推动大数据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融合,推动大数据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协同创新,强力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让企业入“云”,乘“云”而上。

    据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负责人介绍,2018年上半年贵州形成融合标杆项目培育对象137个,示范项目培育对象763个,带动986户企业与大数据融合,共完成项目投资103.4亿元人民币。项目完成后,实施企业预计平均新增产值达到15%,平均减少人工成本10%,平均提高企业收入20%,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行业示范引领效应显著。

  • 原文来源:http://www.chinanews.com/it/2018/10-09/8645203.shtml
相关报告
  • 《贵州力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 助经济发展“换道超车”》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9-14
    • “近年来,贵阳市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呈现出大数据产业加快聚集,大数据运用加速拓展,信息技术设施加快改善的良好态势。数字经济正成为贵阳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贵州省贵阳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徐昊9月8日表示。 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先进制造产业研讨会当日在贵阳市召开,徐昊此间作上述表示。 作为中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贵州省,近年来颁布系列政策,加快对数字经济谋划布局和大数据战略行动实施,为大数据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创新应用创造成长“沃土”,助当地经济发展实现“换道超车”。当前,贵州正在开展“万企融合”大行动,目标至2020年实现5000户实体经济企业与大数据深度融合,2000户实体经济企业运用云服务开展融合。 以此为契机,徐昊表示,贵阳市正加快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步伐,意欲打造“中国数谷”。经过几年努力,贵阳市大数据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谋划已完成,即将开启数字经济发展新篇章。目前,当地大数据和三次产业融合不断加深推进,以医药、康养为重点的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 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贵阳市大数据企业达到1200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17亿元(人民币,下同),增长15.6%;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业务收入145亿元,增长20%,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以大数据为引领的创新创业蓬勃兴起,“贵漂”成为一种时尚。 徐昊说,贵阳市方面已于近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做大做强数字经济》相关文件,为今后五年当地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发展明确思路、目标、路径和措施。当前,贵阳市官方正在大力推动产业数字化、构筑数字经济发展的新体系,并积极申请成为国家工业“互联网”二级标识解析节点。 他透露,贵阳市下一步将重点加快工业数字化发展,推动工业向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融合升级。目前,贵阳市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已有约六成实现“上云”,计划到2023年,贵阳市规模企业基本实现智能化改造。 会上,贵阳市投资促进局局长黄成虹向与会企业“发请柬”,邀请各方企业共享贵阳大数据产业发展红利。她说,贵阳不仅旅游资源禀赋,还是中国最大的药材产地之一,交通设施便利,已形成集公路、轨道、高铁、航空为一体的现代立体型交通网络。在此基础上,贵阳市力推大数据产业发展,目前已成为贵州省大数据综合实验区核心区、大数据产业发展聚集区、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实验区、大数据及网络安全示范试点城市。惠普、因特尔、赛普、阿里巴巴、华为等一批优质企业正在当地布局。 为吸引优质企业投资贵阳,推促当地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黄成虹表示,贵阳市官方近期专门出台相关产业大招商政策,强化对工业、大数据产业、现代服务业各类项目的扶持力度;鼓励研发平台建设和企业、个人创新创业。对帮助贵阳市引进产业链上下游项目,符合贵阳市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根据项目形成的实际固定资产的投资额度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 据介绍,本次活动由贵阳市人民政府主办,贵阳市投资促进局、贵阳市工信委承办。研讨会以“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先进制造新引擎”为主题,围绕智能端产品制造、新能源汽车、医疗装备领域,邀请知名协会、专家学者作主旨演讲,引导企业开展现场商务接洽。当日会议举行相关项目签约仪式,项目总投资额达60亿元。
  • 《贵州在全国率先编制《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评估体系》顺利通过专家评审》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9-18
    • 9月11日下午,国家工信部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举行《贵州省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评估体系》项目评审论证会。省政府副秘书长、省大数据局局长马宁宇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省大数据局副局长娄松出席并主持会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信息中心、中欧工业4.0研究院、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专家参加评审。专家组对《贵州省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评估体系》给予充分肯定,一致认为该评估体系在全国首次提出覆盖国民经济全行业大数据融合应用评估方法,有较高的理论创新性和实践可操作性,并建议在国家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应用实践中加以推广。国家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有关负责同志出席评审会并讲话。他指出,工信部大力支持贵州开展“万企融合大行动”,高度重视融合评估体系编制工作,希望贵州先行先试、大力探索、提供借鉴。 评审会上,专家组指出,该评估体系较为系统地描述了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内涵、边界和相关要素,重点在四个方面对国家两化融合工作体系作出了积极探索:一是实现行业全面覆盖,以两化融合国家标准为基础,将评估领域从工业延伸到农业、服务业等国民经济全行业。二是初步构建系统理论体系,重点抓住大数据融合发展的外延和内涵,明确了企业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概念和体系框架,提出了企业融合水平评价。三是形成完善应用支撑,包括一个评估规范、三次产业解决方案和16套行业调查问卷,并搭建“贵州省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服务平台”,服务全省企业开展自评估、自诊断。四是突出强化贵州特色,结合2017年“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督促大检查”的实践成果,根据13390家贵州企业的评估数据进行修改完善,充分考虑了贵州实体经济企业特征属性和内在需求,提出了大数据融合评估的“贵州方案”。 会上,国家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有关负责同志充分肯定了贵州近年来发展大数据取得的成绩。他说大数据已经成为贵州发展的一张名片,这次又在全国率先编制《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评估体系》,为国家“两化融合”工作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创新。希望贵州充分运用评估体系,加快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及时总结做法和经验成效,进一步完善评估体系、形成理论支撑。下一步,在国家两化融合标准委员会和工信部的指导下,争取尽快上升为国家标准,逐步向全国推广应用,为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