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结核感染个体伴有的营养不良状况与其体内系统性及抗原特异性细胞因子反应受扰之间的关联关系研究》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 李阳
  • 发布时间:2016-04-06
  • 营养不良(被定义为BMI值偏低)是发生活动性结核病的一项主要危险因素,然而与这种易感性相关的生物学基础却仍未得到明确。为了验证营养不良是否会影响潜伏结核感染个体的系统性及抗原特异性细胞因子水平,来自印度的7名研究人员合作分析了潜伏结核感染且BMI值偏低个体的循环细胞因子水平及结核抗原诱导的细胞因子水平,并将其与潜伏结核感染但BMI值正常个体相应的细胞因子水平进行了比较,其相关成果于2016年2月10日发表在Clinical and Vaccine Immunology上。

    研究发现,潜伏结核感染且BMI值偏低个体1型(IFN-γ、TNF-α)、2型(IL-4)、17型(IL-22)及其它促炎(IL-1α、IL-1β、IL-6)细胞因子的循环水平均下降,而其它2型(IL-5、IL-13)及调节性(IL-10、TGF-β)细胞因子的水平则升高;潜伏结核感染个体伴有的营养不良状况与其体内结核抗原诱导的IFN-γ、TNF-α、IL-6、IL-1α及IL-1β水平下降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关系;潜伏结核感染个体的BMI值与其体内TNF-α及IL-1β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其体内IL-2、IL-10及TGF-β水平之间则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综上所述,潜伏结核感染并伴有BMI值偏低的特征为保护性细胞因子反应减弱而调节性细胞因子反应增强,为活动性结核病发生风险增加提供了一种潜在的生物学机制。

相关报告
  • 《结核杆菌特异性CD8+T细胞在伴有潜伏性结核的HIV感染人群体内的脱颗粒及增殖能力受损状况研究》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李阳
    • 发布时间:2014-10-16
    • 伴有潜伏性结核的HIV感染人群进展为活动性结核的比率要明显高于伴有潜伏性结核但未感染HIV的人群。为了探索由HIV诱导的结核杆菌特异性CD8+T细胞功能缺陷,来自埃默里大学医学院和埃默里疫苗中心的研究人员比较了南非伴有潜伏性结核的HIV感染人群(CD4+T细胞计数中值为522/μL,四分位距为318-585/μL)和未感染人群中CD8+T细胞的干扰素-γ(IFN-γ)分泌、脱颗粒以及CD8+T细胞增殖对结核杆菌肽(ESAT-6/CFP-10)的响应状况,其相关成果于2014年9月9日发表在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上。 研究发现HIV感染人群中结核杆菌特异性CD8+T细胞脱颗粒和增殖能力均受到损伤,表明潜伏性结核人群发生HIV合并感染会损害其CD8+T细胞的功能。
  • 《异烟肼对潜伏性结核患者体内抗原特异性干扰素γ分泌的影响研究》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李阳
    • 发布时间:2014-11-02
    • 对于那些被激活风险很高的潜伏性结核感染人群进行治疗是结核病控制和消除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用于评价潜伏结核感染治疗效果的生物标志物尚不明了。这样不仅会削弱结核病的控制力度,还会为新型治疗方案的评价带来不便。基于此,来自墨西哥国家公共卫生研究所、英国帝国理工学院、MRC下属国家医学研究所以及南非开普敦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以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人群为分析样本,开展了一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其相关成果于2014年10月30日发表在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上。 该研究将人群分成两组,其中第一组的26人与结核病患者有接触记录,第二组的34人没有接触记录,各组参与者随机接受异烟肼立即治疗方案或延迟治疗方案。此外,体外测定干扰素-γ分泌对重组性Rv1737的应答状况,并分析了不同种类免疫蛋白重叠合成肽池的情况。 结果显示,在异烟肼治疗期间,干扰素-γ对10-kDa的培养滤液蛋白、Rv2031、Rv0849、Rv1986、Rv2659c、Rv2693c和重组Rv1737蛋白质的应答比例与基线相比升高明显(p≤0.05);异烟肼治疗后,干扰素-γ对Rv0849和Rv1737重组蛋白质肽池的应答比例最高。 IFN-γ在体外对上述蛋白质的应答状况也许有助于明确一些有代表性的标志物,进而能够用于评价潜伏结核感染治疗效果的变化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