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门诊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与分诊策略》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0-02-20
  • 中国和美国的研究人员在《柳叶刀呼吸医学杂志》在线发表通讯文章“Therapeutic and triage strategies for 2019 novel coronavirus disease in fever clinics”,文章基于在武汉应对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第一手经验,在成人发热门诊建立了一套临床策略,希望能为其他发热门诊和未来的病例提供指导。
    病人在感染的早期可能会发热,只有寒战和呼吸症状。高温不是一般的表现。C反应蛋白(CRP)升高是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正式称为2019-nCoV)的重要因素,以淋巴细胞减少为特征的免疫功能受损是一个重要特征。因此,对于无发热(体温<37.3°C)且无呼吸困难的患者,建议测量全血计数和CRP。随后,如果淋巴细胞浓度≥1100/μL,建议进行自我隔离的家庭护理。口服阿奇霉素或阿莫西林。
    胸部CT比x线更敏感,有助于鉴别病毒性肺炎。COVID-19患者的影像学最初显示特征性斑片状浸润,进展为大的磨玻璃样混浊,常表现为双侧。病毒性肺炎的鉴别诊断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流感病毒。发热患者(体温≥37.3°C)应同时做胸部CT和呼吸道病毒检查。胸部CT扫描正常的患者采取措施1**进行干预。如果一致认为是细菌性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则遵循标准的临床方案。一旦病人的体温恢复正常,即被转移到未指定的医院或出院回家(措施2**)。
    确诊为病毒性肺炎的患者需要进行隔离和SARS-CoV-2检测(措施3**)。全身和局部的呼吸防御机制受到损害,如果不及早开始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就会导致细菌共感染。经验疗法包括口服莫西沙星或左氧氟沙星(考虑耐受性)和阿比朵尔。阿比朵尔在中国和俄罗斯被批准用于治疗流感。体外研究表明,阿比朵尔对SARS有抑制作用,SARS-CoV-2检测呈阳性的患者被转移到指定的医院。
    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提示严重肺炎,即使在低热患者中也可疑。如果出现呼吸困难和缺氧(血氧饱和度[SpO2]<93%),则需要补充氧气,进入隔离病房,并评估转移风险。如果患者在措施3**干预下恶化,建议核心治疗原则是抗病毒+抗肺炎球菌+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措施4**)。肺炎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覆盖范围很重要,因为合并感染会增加发生严重疾病的可能性。大剂量奈諾沙星(每天750毫克)和利奈唑胺对肺炎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有效。
    糖皮质激素不是常规治疗方法,在紧急情况下,如SpO2<90%,转移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10毫克或甲泼尼龙40-80毫克。高通量氧气治疗或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都是有效的支持疗法,目标血氧饱和度应为88-90%。侵入性机械通气被用作最后的手段。
    对于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和怀孕的患者,需要特别考虑。老年患者(>65岁)和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在初步评估中应作为中重度患者进行治疗。孕妇感染后可能发展迅速,及时的临床决策对于为为孕妇提供诸如引产,麻醉和手术等选择至关重要。建议咨询产科专家,根据母亲的情况,考虑终止妊娠。
    家庭护理和隔离可以减轻发热门诊医护人员的负担。为了应对大量进入发热门诊的患者,在武汉使用了该策略,但不建议在其他地区进行此策略,因为在其他地区可以对每个可疑病例进行适当隔离并在健康环境中进行监控。不适当的家庭护理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并损害公共健康。
    在武汉市疫情暴发初期,发热门诊涌入的病人大大超过了医生的人数。由于潜在的交叉感染和补充资源尚未准备好,住院治疗是不安全的。在疫情暴发后,申请和等待SARS-CoV-2检测结果非常耗时,并且无助于临床决策。文章在感染控制和标准医疗原则之间进行了权衡,并在获得更多信息和资源后对治疗策略进行了调整。
    **措施1:居家隔离;口服阿奇霉素或阿莫西林
    **措施2:常规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转院或出院回家
    **措施3:隔离观察;SARS-CoV-2检测;呼吸喹诺酮类+阿比朵尔
    **措施4:氧气支持;进入隔离病房;阿比朵尔+奈諾沙星或利奈唑胺

  • 原文来源: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res/article/PIIS2213-2600(20)30071-0/fulltext
相关报告
  • 《2月20日_中国武汉2019新型肺炎冠状病毒:新兴的感染和管理策略》

    • 来源专题:COVID-19科研动态监测
    • 编译者:xuwenwhlib
    • 发布时间:2020-02-23
    • 2月20日_中国武汉2019新型肺炎冠状病毒:新兴的感染和管理策略 1.时间:2020年2月20日 2.机构或团队: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肺内科 3. 事件概要: 《临床和转化医学》于2月20日发表了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肺内科发表的综述论文“2019 novel coronavirus of pneumonia in Wuhan, China: emerging attack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2019年底,中国湖北省武汉市首次发现2019- nCoV肺炎疫情。随着新冠状病毒的传播速度加快,2019-nCoV开始在家庭或医院中人际传播以及城际传播。截至2020年2月10日,中国确诊病例40261例,疑似病例23589例,死亡病例909例,治愈病例3444例,日本、新加坡、泰国、韩国、美国等24个国家确诊病例383例,其中1例死亡。目前,相比于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的SARS死亡率为9.6%,中东呼吸综合征死亡率为34.4%,2019-nCoV在中国的死亡率为2.3%。新病毒似乎并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致命。但2019-nCoV的起源、传播和毒力仍然很大程度上未知。感染2019-nCoV后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烧、全身无力和干咳。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病人是无发烧的或在生物学上被证实无症状的感染。部分病例胸部CT磨玻璃样病变较RT-PCR检测阳性出现的更早。最初结果为阴性的临床疑似病例,建议对鼻咽拭子或痰液样本进行重复检测。根据目前情况,阻断传播、隔离、呼吸和眼睛的保护以及手部卫生是对抗2019-nCoV的紧急管理策略。 4.附件: 原文链接:https://clintransmed.springeropen.com/articles/10.1186/s40169-020-00271-z
  • 《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肺炎的CT成像》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编译者:蒋君
    • 发布时间:2020-02-06
    • 该文是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发表的2019-nCoV研究团队学术成果,内容是关于2019-nCoV确诊病例的CT特征。1例1月下旬从武汉回兰州的33岁女性患者,因“发热伴咳嗽5天”行CT发现“双肺外周分布为主的多发磨玻璃影,内见血管穿行,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部分磨玻璃影基础上见实变影及索条影,及‘空气支气管征’;随访3天后病灶增大。”其典型的影像学表现符合该病转归过程,团队将其影像学特征在国际顶级放射期刊报道,期望全世界的同行认识该病CT影像学表现,助力抗击新冠病毒肺炎工作的进行。该病例仍在随访中,在经过积极治疗后,患者症状缓解,3天后复查CT病灶部分吸收,该课题组将持续追踪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