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2023年上半年保持较好盈利水平》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8-29
  • 8月28日,中国石化在香港发布2023年度中期业绩。股份公司董事长马永生出席业绩发布会并致辞表示,上半年中国石化攻坚克难,盈利能力保持了韧性,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下半年将着力打造一流产业实力和创新能力,着力强化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管治,全力推动系统优化、市场开拓和降本增效,力争全年实现良好业绩,为股东和社会创造更大价值。

    股份公司总裁喻宝才介绍2023年上半年业绩概要。股份公司财务总监寿东华、股份公司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黄文生出席。公司管理层就投资者和媒体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回答。

    上半年,公司充分发挥一体化优势,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深入开展全产业链优化,加大产销协同力度,努力拓市扩销,盈利保持较好水平。按照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1.59万亿元,股东应占利润351亿元。公司注重股东回报,董事会决定派发本次中期股息每股0.145元,现金派息率达49.5%。目前,董事会已经批准了股份回购方案。

    油气勘探开发业务取得新成效,上游加强高质量勘探和效益开发,在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江汉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取得了一批油气新发现和重大突破,胜利济阳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建设高效推进,加快顺北二区、川西海相等产能建设,强化天然气产供储销一体化运行组织,全产业链创效同比大幅增长。上半年实现油气当量产量2.5亿桶,同比增长3.3%,其中,天然气产量18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7.6%。

    炼化业务灵活调整经营策略,加强结构优化,有效应对油价震荡和需求疲弱带来的不利影响。炼油方面,坚持产销一体协同优化,有效统筹“油转化”“油转特”节奏,加快世界级基地建设。上半年加工原油1.27亿吨,同比增长4.8%,生产成品油7607万吨,同比增长10.3%,其中煤油产量同比增长63.5%。化工方面,强化成本管控,密切产销研用结合,稳步提升高附加值产品比例,有序推进镇海、天津南港等规模产能建设。上半年乙烯产量687.5万吨,化工产品经营总量为4163万吨,同比提高3.1%。

    成品油销售业务经营质量和规模进一步提升。巩固国内油气网络,拓展海外业务,积极发展充换电业务,开拓氢能应用场景,积极向油气氢电服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加强自有品牌商品建设,提升易捷服务经营质量和效益。上半年,成品油总经销量1.17亿吨,同比增长18.5%,其中境内成品油总经销量9247万吨,同比增长17.9%。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创新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上游方面,川渝深层页岩气富集机理认识不断深化,四川盆地海相深层页岩气勘探获重大突破。炼油方面,重油高效催化裂解(RTC)实现大规模工业化应用,自主合成航空发动机润滑油、自主研发沸腾床渣油加氢催化剂取得新进展,航天煤油生产技术实现工业应用。化工方面,合成气耦合转化制烯烃(STO)中试装置开车成功,新型环管聚丙烯技术实现工业应用,千吨级聚烯烃弹性体(POE)中试装置打通全流程。此外,百万吨级CCUS示范项目的二氧化碳输送管道正式投运,“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工程”等国家试点示范项目顺利推进。

    马永生在致辞中表示,今年上半年,面对复杂多变的严峻形势,中国石化攻坚克难,盈利能力保持了韧性,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展望下半年,中国经济将继续回升向好,预计境内成品油、天然气需求保持增长,化工产品需求逐步复苏,中国石化将着力打造一流产业实力和创新能力,着力强化ESG管治,全力推动系统优化、市场开拓和降本增效,力争全年实现良好业绩,为股东和社会创造更大价值。

  • 原文来源:https://www.in-en.com/article/html/energy-2326834.shtml
相关报告
  • 《风电整机盈利水平大幅改善》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9-23
    • 近日,国内主要风电整机商陆续公布2024年上半年业绩报告,从业绩情况来看,基本一扫过去数年毛利率下行、净利润走低的“阴霾”,在营业收入持续增长的同时盈利水平较往年有明显改善。各大整机商也在积极扩大业务版图,在“比拼”风电机组大型化的同时,整机商也纷纷跨界储能、发力出海、风电场开发等多元化业务组合,寻求更多增长点。   毛利率或触底反弹   金风科技、明阳智能、三一重能、运达股份、电气风电以及中船科技六家风电整机企业均已发布2024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整体来看,有四家风电整机企业实现了营业收入的增长,报告期内,金风科技营业收入达到202.02亿元,同比增长6.32%,运达股份、三一重能以及明阳智能营业收入也维持上涨态势,都实现了两位数的同比增幅。   从各家披露的公开消息来看,在手风电设备订单增长成为推动营业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风电场开发发电收入、风电服务等业务板块同样为营业收入增长起到推动作用。   今年上半年风电整机企业净利润水平更为“亮眼”。多家整机商盈利能力明显修复,毛利率也大多实现增长。金风科技披露数据称,上半年风电板块毛利率为18.17%,比上年同期增加5.42%,同时风机及零部件销售板块毛利率达到3.75%,较上年同期增长6.29%。三一重能指出,公司总体毛利率16.01%,较去年下半年增加4.82个百分点,其中风机业务毛利率为15.13%,较去年下半年增加6.14个百分点,连续两个季度实现毛利率改善。运达股份虽然毛利率同比有所下降,但环比基本实现持平。   新产品更加大型化   风电降本大势之下,近年来风电机组招标价格持续下行。行业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风电机组平均投标价格维持在1200—1300元/千瓦,最低突破1000元/千瓦。随着招标价格逐步贴近成本水平,业界普遍认为,这一价格已基本触底。一直以来,风电机组大型化都被视作降本的重要手段,在风电机组产品研发方面,各大整机厂商加大了研发投入,新产品不断问世。   陆上风电板块,国内风电整机产品单机容量已经超过10兆瓦,过去三年内几乎实现翻倍。运达股份在其半年报中披露,2024上半年公司完成多款风电整机产品开发,陆上风电方面新产品功率等级覆盖6.X—10.X兆瓦等多款主力机型,其中10兆瓦机型则是目前陆上风轮直径最大的风电机组产品。金风科技则表示,报告期内将其陆上风电平台系列产品规模从8—10兆瓦拓展至6—11兆瓦,覆盖低、中、高风速市场。三一重能表示,报告期内15兆瓦陆上风电机组已完成技术开发和基本完成机组试制。海上风电市场整机技术革新势头更为迅猛。报告期内,明阳智能发布了全球单体容量最大的16.6兆瓦漂浮式风电平台“OceanX明阳天成号”,18.X-20兆瓦海上风电机组也已下线。金风科技16兆瓦首台样机稳定运行超过一年,采用该机型的批量项目规模达112兆瓦,刷新了海上大兆瓦批量运行项目的纪录。   多元增长未来可期   据东方财富证券数据,2024年1—6月,国内风电招标容量66.11吉瓦,同比增长39.77%,其中陆上风电招标量达60.74吉瓦,同比增加46.36%,海上风电招标规模也高达5.37吉瓦,市场回暖明显。   各大风电整机商同样在寻求更多增长点。从公开披露信息来看,储能、制氢、环保等领域均成为整机企业的“新抓手”。运达股份表示,报告期内,智慧服务业、EPC业务、储能业务等业务均实现了收入增长,储能业务也完成了项目跟投,开启业务新篇章。金风科技则指出,上半年在风电业务基础上积极开拓混塔、储能、能碳业务领域,报告期内水务环保业务运营收入50494.24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66%。   我国风电整机出海也有所加速。报告期内,多家风电整机商出海订单规模高速增长,在中东、北非、中亚、南非、南美、欧洲等多个国家或地区都实现出海项目签约,业务规模和区域不断突破。东方财富证券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风电板块上市公司境外收入规模达到89.24亿元,同比增幅达到31.09%。
  • 《【产业动态】2018年上半年环保并购市场点评及展望》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治理
    • 编译者:王阳
    • 发布时间:2018-08-20
    • 近年来,政府对生态环保前所未有的重视给整个环保行业带来更广阔的市场机会,我国环境产业已达到万亿级的产业规模。来自生态环境部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环境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15万亿元;2017年环境产业收入1.35万亿元,再创新高,同比增长17.4%。 近两个月来,环境企业普遍反映资本市场遇冷,行业进入融资瓶颈。但2018年上半年环保行业兼并重组却依然活跃,据中国水网不完全统计,2018年1月至7月,7个月内环保市场共发生并购50起,涉及金额334.27亿(其中16起未披露金额)。相较于2017年全年385亿的收并购规模,2018年以来的并购势头更加迅猛。   并购主体以民营上市公司为主 国有企业跨界并购趋势有所放缓   从并购主体来看,并购主体以民营上市公司为主,国有企业跨界并购趋势有所放缓,并购主要方式是横向并购。   并购动因分析:   一是因为目前整体资本市场行情低迷,优质企业价格回归理性,资金实力雄厚的上市公司利用资金优势迅速占领价值洼地;   二是因为环保行业本身的地域性、技术壁垒等限制较强,企业完全通过自身内生式增长速度慢且难度较大,外延式扩张是更为便捷有效的途径,上市公司通过并购整合打破技术及地域限制,实现快速扩张;   三是因为环保行业整体利润率不高且工程回款周期偏长,上市公司扩张到一定阶段需要维持稳定现金流,因此,稳定运营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供水项目、污水处理厂及毛利率高的危废处理项目的交易特性显著。   从今年前7个月的并购案例来看,国有企业跨界并购趋势较之前大幅放缓,现阶段国家对国有企业参与PPP项目的投资进行了进一步收紧,自去年年底国资委出台《关于加强中央企业PPP业务风险管控的通知》以来,业内对于央企参与PPP项目的情况一直抱有较高的关注。而据“PPP有例”数据服务平台不完全统计,目前PPP市场总体呈现出成交总量下降的趋势,从今年前7个月的并购情况来看,央企参与PPP项目总成交量同比减少17%。以2018年7月份为例,全国央企PPP项目总成交量同比下降49%。   国家对央企参与PPP项目管控收紧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央企的快速扩张进度,在环保领域的并购也相应减缓。   从并购标的来看,固废和水处理领域是目前的热点领域。 2018年上半年固废及水处理领域的并购案例仍然占据了半壁江山,固废领域(包括固废、危废、环卫等)并购占比接近一半,污水处理和供水领域合计比重达到30%,固废和水处理领域仍是目前的热点。   从细分领域来看,危废处理领域的并购案例最多占比达到22%,一方面,市场和资本一致看好危废领域,鉴于危废处理技术壁垒高、地域性强、毛利率高,且目前国内危废领域市场集中度较低,现阶段各大危废企业纷纷通过并购扩张整合等手段进行市场布局,很多跨界进入环保领域的企业也通过并购进入危废领域进行跑马圈地。另一方面,危废项目普遍体量较大,利润率高,因此成为了很多拟上市企业的首选标的,通过危废项目来支撑公司的营收和净利达到快速上市的目的。   环卫领域虽然并购案例较少但是总并购金额占比达46%。据E20研究院统计,2018年以来环卫项目的占比持续保持在60%以上。今年上半年,环卫领域的并购也较之前活跃了许多。如中山公用并购名城科技拓宽环卫领域业务,盈峰环境152.5亿巨资收购环卫行业装备龙头中联环境,中联环境目前已拥有国内乃至全球最大的环境环卫装备产品矩阵,此次交易是目前国内环保行业最大的一例。   我国环卫服务体制从政府专营到市场化再到PPP公私合营,环卫行业逐渐走向体系化运营,无论是前端的垃圾分类强制执行,还是后端垃圾焚烧等终端处理企业的产业链延伸,都将进一步催生环卫市场的释放,环卫领域的并购整合在未来几年将会持续活跃。   污水处理及供水领域鉴于污水厂及水司稳定的运行及现金流,一直是并购企业的主要选择之一。   并购仍将是行业整合发展的主要方式   从未来的趋势来看,并购仍将是行业整合发展的主要方式。   1、IPO市场缩紧,企业上市难度大 ,通过被并购实现“曲线上市”   2018年1-7月,IPO审核情况无论是从上会数量、过会数量还是募资金额来看,较2017年同期都有显著下降,其中上会数量及过会数量同比下降68%及81%,资金募集额同比下降30%,IPO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IPO门槛的隐形提高让部分环境企业的上市前景变得很不明朗,加上目前的IPO新政规定,企业在IPO被否后三年内不得再次申报IPO以及通过重组等方式上市,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的准上市企业只能选择被并购的方式实现曲线上市,接通资本市场。   2、上市公司仍将是主要收购主体,新三板企业日益受到并购主体青睐   短期来看,央企等“野蛮人”受政策及大环境影响,跨界并购整合的步伐有所放缓,有资金实力的上市公司仍将是主要的并购整合主体。从并购标的来看,新三板企业越来越受并购方的青睐,2015年环保领域的并购中仅有3家标的为新三板企业,占总标的比例为2.8%,在2018年1-7月的环保并购项目中,共有9家新三板企业,占总标的比例接近20%。主要原因是新三板企业在管理、财务等各方面都相对规范、信息透明,并购主体在选择时面临的收购风险相对较小,而新三板企业目前也处于较为不利的处境,估值处于下行区间、融资难、转板困难,很多新三板企业也愿意找一个好的“婆家”。   3、固废领域的并购占比将会继续扩大,危废、环卫等领域将是热门领域   从2018年上半年的并购交易案例可以看出,固废领域的并购占比接近50%,远超水处理领域的30%,并购主要领域已经逐渐由水处理领域转到固废领域。危废处理壁垒高、收益高以及拥有较大的市场空间,进入危废市场、提升市场规模最快的有效路径就是并购,所以未来危废标的仍将是并购主体首选对象。环卫领域是最近两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领域,目前是环保领域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前端垃圾分类等政策逐步执行,后端焚烧等终端处理企业产业链往前延伸,环卫领域将成为新的热点。   当然并购主体在买买买的同时,也要谨防并购带来的风险。一方面,并购主体的资产负债率、股权质押率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并购主体自身的主营业务要具备良好的成长性和盈利能力;另一方面,并购最重要的部分在于并购后的资源整合与协同效应,因此完成交割并不是并购交易的终点而是并购交易的起点,并购整合能否成功在于并购后的整体运作,事实上并购案例的成功比例并不高,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债务风险、流动性紧张的影响仍将对环保板块造成持续压制,但是生态环境服务的市场需求依然旺盛,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环保公司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速。这类企业的项目进度未受到明显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重塑市场信心,同时推动环境产业从绿色发展向两山产业这一更高业态的全面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