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华化学聚醚胺扩能项目环境影响报告公示》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7-22
  • 近日,《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聚醚胺扩能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征求意见稿公示。

    建设项目名称及概要

    项目名称:聚醚胺扩能项目

    项目选址:山东省烟台化工产业园

    项目概况:对厂区现有聚醚胺装置进行扩能改造,聚醚胺装置产能由40000吨/年扩建至60103吨/年。其他环保设施、相关供水、供热等工程依托现有。

  • 原文来源:https://www.chemall.com.cn/news/show-220968.html
相关报告
  • 《万华化学又一大项目公示》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2-26
    • 2月24日,万华化学官网发布,万融新材料(福建)有限公司中外合资高端聚烯烃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公示。本次公示时间从2025年2月24日至2025年3月7日,公示10个工作日。 本项目建设在福建省福清市江阴镇福州江阴港城经济区东部工业片区内,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乙烷裂解制乙烯装置、FDPE装置、茂金属LLDPE装置和LDPE装置及其他配套的辅助和附属设施。 采用的工艺和设备符合国家、地方及行业相关安全标准要求和清洁生产要求,符合高端聚烯烃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来看建设内容中包含的装置: 乙烷裂解制乙烯装置 2024年万华化学就发布了对现有100万吨/年乙烯装置进行原料多样化改进的报告书,计划将原料从丙烷变更为乙烷,通过优化原料选择来降低乙烯的生产成本。 乙烷通常是通过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天然气中提取得到的。从全球来看,美国是乙烷最主要的生产国,有大约50%的乙烷产量都来自于美国。另外,中东地区也是全球重要的乙烷产地,占据大约30%左右的乙烷供应。 由于乙烷在常温常压下呈气态,运输时需要将温度维持在-90°C以下才能维持液态状态,而且乙烷的蒸发气不像液化天然气一般可以直接被发动机燃烧,需要配备额外的再液化设备,因此乙烷长途运输需要使用专门的超大型乙烷运输船(VLEC)。据了解,万华化学总计拥有15艘VLECs。 FDPE装置 查看相关资料显示,FDPE装置是溶液法全密度聚乙烯装置,是指使用溶液法经过改变进料组成和调整工艺参数可以生产不同密度的聚乙烯产品,既能生产低密度产品,也能生产高密度产品的装置。 据悉,2月17日蓝海新材料(通州湾)有限责任公司重新报批的高端聚烯烃新材料项目中也包含溶液法全密度聚乙烯(FDPE)装置。 茂金属LLDPE装置 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是通过乙烯原位缩聚或乙烯共聚合成的一种新型树脂,一种无毒无味的乳白色颗粒。它具有低温韧性、高模量、弯曲强度、穿孔强度和撕裂强度性能。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包装等领域。 使用茂金属催化剂合成LLDPE,可以精确地控制聚合物的参数和结构,很容易扩宽产品范围。值得一提的是,国内中石化现拥有自主研发的茂金属催化剂,广州石化于2月18日使用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的茂金属催化剂,在2号聚丙烯装置完成首批中国能源报试产工作,这是国产茂金属催化剂首次成功应用于三井工艺聚丙烯装置产出合格产品。 LDPE装置 ?LDPE(低密度聚乙烯)是一种塑料材料,又称高压聚乙烯,具有良好的柔软性、延伸性、电绝缘性和化学稳定性,能够耐低温至-70℃,但在机械强度、隔湿性、隔气性和耐溶剂性方面较差。LDPE可以通过注塑、挤塑、吹塑等多种成型加工方法制成各种产品,?LDPE在食品包装中有广泛应用,如用于糖果、蔬菜、冷冻食品等的包装,以及液体包装如牛奶、酱油、果汁的吹塑薄膜。还用于制作土工防渗材料,如LDPE土工膜,具有更好的抗拉力和柔韧性。?此外,LDPE还可以用于注塑制品、医疗器具、电线电缆包覆等。 万融新材料 万融新材料是万华化学与烟台中韬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在福建设立的合资公司,成立于2021年3月31日,专注于石化及聚烯烃业务的开展。万华化学持有万融新材料80%股权,烟台中韬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持有万融新材料20%股权。 万融新材料年产特种聚烯烃160万吨一体化项目 2024年7月23日,万华化学、万融新材料(福建)有限公司与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ADNOC)、北欧化工(Borealis)、博禄化学(Borouge)签署《项目合作协议》。ADNOC、Borealis、Borouge组成投资联合体和万融新材料将在按相关法律法规审批的前提下意向按照50%:50%持股比例组建中外合资公司,共同启动在福建省福州市建设年产特种聚烯烃160万吨一体化设施的可行性研究。 据悉,北欧化工Borealis先进专有的Borstar®技术、乙烷为原料的裂解工艺、相互协同的产业链利用将成为该项目的核心。具体分析来看:首先,Borstar®技术生产制造的聚烯烃产品具有很强的比较竞争优势;其次,投资联合体包括博禄化学在特种聚烯烃生产(包括乙烷在内的多种原料路线)方面具有的丰富经验;再加上,万华在乙烷供应链的优势(包括乙烷原料成本、码头资源、VLEC、生产工艺等)共同构成了基于乙烷原料的合资项目的优异的经济性基础。 同时,万华已经在福州建立了完善的聚氨酯产业链,拟通过合资项目乙烷裂解副产氢气与聚氨酯产业链捕捉的二氧化碳的充分利用,以及通过在合资项目中使用100%零碳电力,整体地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万融新材料90万吨/年PDH一体化项目 2024年1月,福建省自然资源厅发布福清万融新材料一体化项目用海获国务院批复,用海总面积218.7459公顷。 万融新材料一体化项目选址福清市江阴半岛东南侧,建设丙烯脱氢等生产设施及配套设施。该项目建成后,将利用进口丙烷资源,以国际先进的丙烷脱氢(PDH)技术为龙头,发展一体化产业,项目采用Lummus工艺,主攻高端聚烯烃产品,引领聚烯烃行业发展方向,并为丙烯下游新材料产业的大力发展创造条件,推动石化行业高质量发展。
  • 《万华化学加速布局聚苯硫醚产业》

    • 来源专题:宁夏重点产业科技信息服务
    • 编译者:刘 悦
    • 发布时间:2025-09-28
    • 近期,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连续公布两项“聚苯硫醚树脂及其制备方法”专利,标志着其在特种工程塑料领域的技术攻坚进入新阶段。第一项专利(CN202510000000.0)聚焦于高性能PPS树脂的分子结构设计,通过精准调控重均分子量(20000~50000)和巯基/氯端基比例(1~9),显著提升了树脂的加工流动性和与硅烷偶联剂的反应活性,为新能源汽车电机、5G高频连接器等高端应用场景提供了材料解决方案。第二项专利(CN202510000001.5)则突破性地降低了聚合过程中低聚物超微粉废料的生成量,通过优化催化剂体系和反应工艺,使废料产生量减少40%以上,契合其“绿色化”战略方向。 技术转化层面,万华化学已展开实质性行动。2024年7月,其研究院团队与德阳科吉高新材料、四川宜宾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就无催化合成PPS工业化技术展开深度洽谈,重点考察了产研院开发的连续聚合工艺和副产物循环利用技术。这一合作若落地,将推动PPS生产能耗降低25%,副产盐纯度提升至99.8%,为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 当前,中国PPS市场呈现“高端依赖进口、中低端产能过剩”的结构性矛盾。2024年我国PPS折纯消费量达5.6万吨,其中约3万吨依赖进口,自给率仅46.4%。进口产品主要来自塞拉尼斯、东丽等国际巨头,其产品在耐水解性、长期热稳定性等指标上仍领先国产材料。 国内竞争格局方面,浙江新和成以2.2万吨/年产能稳居龙头,2024年产能利用率达100%,其产品已进入特斯拉、宁德时代供应链。山东滨化滨阳、重庆聚狮科技等企业紧随其后,前五家企业占据国内实际产能的91%。 值得关注的是,黄山东泰启新科技于2025年8月启动的年产8万吨PPS项目,计划投资16亿元建设全球一流产业集群,重点布局5G通信、人形机器人等高端领域,预计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40亿元,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 应用场景:从传统工业到新兴领域的全面渗透 PPS凭借其耐高温(长期使用温度200℃以上)、耐化学腐蚀(耐98%浓硫酸)、高阻燃性(UL94V-0级)等特性,已成为新能源、高端制造等领域的核心材料。 新能源汽车方面,PPS复合材料用于锂电池盖板(电阻>101?Ω)、电子水泵外壳(耐150℃冷却液)、电机连接器(CTI≥600V),较金属部件减重30%以上,同时满足IP68防护要求。苏州纳磐等企业已实现PPS热塑复材制品在特斯拉、比亚迪等车型的批量应用。 5G通信方面,PPS的低介电损耗(Dk=3.1@10GHz)和高尺寸稳定性使其成为基站天线振子的首选材料。广东鸿塑科技开发的耐高低温透波PPS复合材料,可在-40℃~125℃环境下保持信号传输稳定性,已通过华为、中兴的认证测试。 航空航天方面,回收碳纤维增强PPS制成的旋翼机检修面板,较传统碳纤维/环氧材料减重9%,成本降低25%,且实现了废料100%循环利用,成为热塑性复合材料在航空领域应用的典范。 环保领域方面,PPS基布滤袋在垃圾焚烧炉除尘中表现优异,可耐受200℃高温和酸性烟气腐蚀,使用寿命较传统玻纤滤袋延长2倍,同时其可回收特性助力工业碳减排。 从产业数据看,2020-2024年我国特种工程塑料产能年均增长12%,产量增速达14.3%,而PPS作为细分领域增速更快。预计到2030年,国内PPS消费量将达9.4万吨,而产能仅14.3万吨/年,高端产品仍存在30%以上的供需缺口。万华化学等企业正通过三大路径抢占先机: 技术升级方面,开发无卤阻燃、生物基PPS等绿色产品。 产业链整合方面,布局硫磺-硫化钠-PPS-复合材料全链条,通过副产盐精制(纯度≥99.8%)和废硫酸回收,构建闭环循环经济模式。 应用拓展方面,联合下游企业开发定制化解决方案,如针对人形机器人关节部件的高耐磨PPS/PTFE复合材料。 竞争挑战:技术壁垒与生态构建 尽管前景广阔,PPS产业仍面临多重挑战。技术层面,高端产品的分子量分布控制、杂质含量(如金属离子≤1ppm)等指标仍需突破;成本层面,国内PPS生产成本较国际巨头高15%-20%,主要受硫磺价格波动和副产物处理成本影响;生态层面,行业缺乏统一的回收标准,目前仅有不到10%的废弃PPS被有效回收。 聚苯硫醚产业正处于“技术突破窗口期”和“市场扩张机遇期”的交汇点。万华化学凭借其在聚氨酯领域积累的工艺Know-how和全产业链整合能力,有望在3-5年内实现高端PPS的国产化替代。而行业整体的发展,需要产学研用各方协同发力,在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同时,构建绿色循环的产业生态,最终推动中国特种工程塑料产业跻身全球价值链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