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有哪些新看点?》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1-22
  • 从“互联网+”到“AI+”,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2018年,核心技术攻关、人才梯队培养、实体产业落地……我国人工智能技术正加速更新换代。1月15日,AI青年科学家联盟多位专家在上海表示,2019年,中国AI产业的发展将逐步走向成熟。

    ——趋势一: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系统化发力

    2018年被称为中国人工智能人才系统化培养的元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不少学校开始申请人工智能专业,AI高中教材试水,创新型企业频与高校建立联合实验室……

    “依托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等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开设了人工智能本科学科,考虑到学科的综合性和交叉性,采用‘X+2’的模式,从大三进行人才遴选,2019年下半年将迎来学校第一批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毕业生。课程分为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等基础理论必修课,以及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等前沿选修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系教授查正军说。

    ↑2018年10月8日,工作人员在全国双创活动周媒体开放日上展示光子人工智能芯片。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2019年,如何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打通产学研的链条,成为突破重点。“现在还处在缺一系列课本、精品课程以及如何培养本科人才体系的阶段,这也是现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面临的最大任务”。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吴飞说,推进高等学校人工智能交叉学科的建设是一个突破口。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俞凯建议,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需要注重实用化和国际化两个方向,从实际遇到的问题中抽象出科学问题,反过来对理论研究产生正面影响。

    ——趋势二:产业落地一边挤出泡沫,一边深入痛点

    “人们往往会高估一项技术前五年的创造性,低估后五年的破坏性”。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王延峰说,AI产业可能会经历一段调整期,挤一挤泡沫。同时对于产业界来说,场景驱动为实体经济降本提效,也会向更多行业继续深入。

    退潮方知谁在裸泳。专家认为,在挤泡沫的过程中,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将开拓更多元的产业场景和更深入的产业链条。未来在人工智能领域可能诞生类似英特尔这样的平台级和底层级公司,这是产业界的共识,但谁是赢家仍不得而知。

    专家表示,从算法端向上下游延伸,芯片和开源开放平台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硬件和软件基础,正成为产业链条上不可或缺的部分。商汤科技首席执行官徐立认为,这一波AI浪潮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在行业中挖掘更深的痛点,深入应用,将更多技术做到超过工业红线,为行业创造价值。

    ↑2018年12月5日,在北京一家智慧火锅餐厅,出菜机通过机械臂在仓库进行配菜。新华社记者 陈君清 摄

    针对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加速融合,上海发布了人工智能十大应用场景的“需求单”,囊括了“AI”+安防、工厂、家庭、交通、金融、社区、学校、医院、园区、政务10大领域。政府“牵线”对接供需,让人工智能企业能与更多客户迅速匹配,既包含垂直具体场景,又兼顾行业通用需求,还探索园区集成方案。

    上海市徐汇区区长方世忠表示,在上海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22条”的基础上,徐汇将聚焦AI企业最关注的场景开放、技术研发、创新应用、金融服务等方面精准施策,营造最适合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和企业加速集聚的制度生态环境,使这里成为最适宜人工智能发展的制度供给试验田。

    ——趋势三:瞄准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共闯“无人区”

    现在,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深度学习已经成为工具式的开发手段,下一代神经网络的方向是什么?未来十年,人工智能的新引擎是什么?业内专家认为,下一步AI的重点需要加强基础理论的创新和研究。

    吴飞认为,从基础理论上看,数据智能日趋成熟、类脑智能蓄势待发,“双智”结合带来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突破,是未来要把握的方向。

    专家表示,年轻的中国人工智能科学家和企业家,正负担起寻找下一个十年行业发展的重任。2018年,AI青年科学家联盟在上海市徐汇区成立,旨在培养中国人工智能的多层次人才梯队。联盟发起人之一、氪信科技创始人朱明杰认为,青年科创家应寻找行业发展的真实痛点,把业务和AI真正结合起来,产生长期价值,促进产业升级。

    “人工智能正在加速更新换代,需要更多青年人才的推动。”中国工程院院士、AI青年科学家联盟学术指导委员会主席潘云鹤说,中国的人才培养应该把知识和资本很好地结合起来,让年轻AI科学家、企业家可以开辟新领域,发挥人工智能的“头雁”效应,勇闯“无人区”。

  • 原文来源:http://www.stdaily.com/rgzn/tuijianq/2019-01/21/content_747596.shtml
相关报告
  • 《安徽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7-03
    • 安徽省政府近日召开新闻发布会,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天培、副主任万士其解读了最新出台的《安徽省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2018~2030)》(以下简称《规划》),预计到2030年,全省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万亿元,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集聚区。 基础优势: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产值占全国近10% 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在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具有竞争优势的省份,安徽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和语音及语言处理、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等研发机构,集聚了以科大讯飞为代表的数百家上下游相关企业,初步构建了从基础设施、技术、产品到应用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 2017年,安徽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产值接近70亿元,同比增长46.3%,在全国占比约为9.8%。 “当前我省在人工智能领域,具有五大主要特点,分别是:核心技术优势明显,科研实力较为雄厚,重点领域应用广阔,区域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基础保障比较有力。”张天培表示,安徽已经初步形成以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市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汽车、家电、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产业化最重要的三大领域,而这恰恰都是安徽的优势产业,2017年3个产业的产值已经突破6000亿元。同时,在安徽农业、教育、医疗、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人工智能也具有广阔应用空间。 发展目标:2030年成为全国重要先行区 《规划》系统梳理了安徽产业发展条件和比较优势,提出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总体要求、近中远期目标和产业布局。 到2020年,安徽省将在产品智能、工业智能和服务智能等重点领域涌现一批优秀企业,集聚一批高水平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在人工智能平台、智能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制造等领域形成特色应用。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过15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 到2025年,实现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4500亿元的中期目标。而到2030年,安徽省将成为全国重要的人工智能产业先行区和战略高地,实现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万亿元的远期目标。 产业布局:“合芜马”带头打造产业集群 《规划》提出,安徽省将构建“一核、两地、多点”的产业布局,形成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做强“一核”。以中国(合肥)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基地(中国声谷)为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核心区,对人工智能全产业链进行布局,重点开展人工智能芯片研发、算法开发、智能语音技术及产品开发应用、智能传感器和传感网研发等的行业应用,打造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新兴产业基地。 立足“两地”。依托芜湖和马鞍山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打造智能工业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产业集聚区。 面向“多点”。发挥宿州、淮南、蚌埠等地云计算、大数据发展优势,打造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基础器件、智慧农业、智能家电、智能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等产业,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更大范围应用落地。
  •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9》发布》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19-05-28
    • 5月24日,《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9》(中英文版)在浦江创新论坛上发布,《报告》从全球形势、创新环境、科研突破、经济发展、社会应用、人才支撑、区域格局等视角,对过去一年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总体情况进行了回顾,力图客观反映《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规划启动实施以来的落实推进情况,揭示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报告》由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联合国内外十余家机构编写。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中心、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以及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大学参与了报告的编写,报告得到了爱思唯尔(Elsevier)公司、北京国知预警专利咨询公司、艾瑞咨询集团、乌镇智库等机构的数据支持。 报告分析发现,2018年以来,人工智能(AI)对科技、产业和社会变革的巨大潜力得到全球更加广泛认同,各国人工智能战略布局进一步升级,人工智能正在从少数大国关注走向全球布局的新格局。2018年,有12个国家地区陆续发布或加强了其国家级人工智能战略计划,另有11个国家正在筹备制定其人工智能国家战略。 《报告》分析结果显示,美国、中国、英国在人工智能发展方面表现突出,其它国家也各有特点。美国人工智能论文引文影响力(FWCI)、PCT专利数量、企业数量和融资规模等指标都居全球第一,整体实力领跑全球。中国人工智能论文发文量居全球最高,企业数量、融资规模居全球第二,但引文影响力指标(FWCI)相对落后。英国人工智能论文发文量、总被引次数、企业数量、融资规模等指标排名第三,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也具相当实力。以色列虽然论文和企业数量不多,但论文引文影响力指标(FWCI)以及产学研合作指标突出。日、韩两国在专利申请方面也体现了一定优势。 据报告分析,2013-2018年,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论文文献产出共30.5万篇,其中,中国发表7.4万篇,美国发表5.2万篇。中美两国之间人工智能科研论文合作规模最大,是全球人工智能合作网络的中心,中美两国合作深刻影响全球人工智能发展。 《报告》指出,过去一年来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化落地加快推进,正在为中国新旧动能转换和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社会服务领域应用场景丰富,为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加快落地加速迭代提供了条件。同时,《报告》也指出了当前中国人工智能发展中尚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在人工智能引文影响力等体现科研质量的指标方面还较落后,另外,但在共性技术平台、芯片处理器等企业数量较少,基础层领域发展相对薄弱。 报告认为,人工智能正在由学术界驱动转向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驱动,需要产学研协同创新。然而,从数据上看,中国人工智能校企合作论文比例与美国、以色列等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人工智能学术研究仍以高校为主,与企业的结合程度较弱。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不够紧密,企业在科研项目中的参与程度较低,真正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协同开展的人工智能科研活动仍有待加强。 中国正加快人工智能发展步伐,自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发布以来,全国已有1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发布了26项人工智能专项政策,并提出了各自的发展定位与目标。人工智能学科和专业建设加快推进,全国30多所高校成立了AI学院,75所高校自主设置了89个人工智能相关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人工智能进入高中新课标,第一本高中教材《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出版。人工智能企业通过与研究型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院、研究中心等方式加速人工智能高水平人才成长,多层次AI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