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主蛋白NLRX1促进HIV和病毒DNA的复制与传播》

  • 来源专题:艾滋病防治
  • 编译者: 门佩璇
  • 发布时间:2016-04-21
  • 日前,来自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UNC)医学院和桑福德-伯纳姆-普利贝斯医学探索研究所(Sanford Burnham Prebys Medical Discovery Institute, SBP)的研究人员开展研究,明确了为何人体不能针对HIV发起高效的免疫反应从而阻止其传播。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2016年4月13日的Cell Host & Microbe期刊上。

    先天免疫反应主要通过一系列信号化学分子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从而杀死病原体。研究表明,越早启动强效免疫反应,控制HIV感染的效果越好。本研究证实,人体宿主蛋白NLRX1是HIV感染所必需的,而NLRX1缺乏会降低HIV的复制。提示我们,开发调节先天免疫反应的小分子能够抑制病毒的传播,激活对病毒感染的免疫反应等。

    总的来讲,该研究发现对于改善HIV病毒治疗和开发有效的病毒疫苗等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 原文来源: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931312816300634
相关报告
  • 《研究发现调控HIV-1复制的重要宿主蛋白》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6-18
    • 6月11日,国际学术期刊J Biol Chem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王建华课题组研究论文Scaffold attachment factor B suppresses HIV-1 infection of CD4+ cells by preventing binding of RNA polymerase II to HIV-1’s long terminal repeat。该研究揭示了宿主蛋白SAFB1通过抑制磷酸化的RNA聚合酶II结合HIV-1启动子LTR(长末端重复)从而调控HIV-1的转录与潜伏。 潜伏的HIV-1不能被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清除,这是当前实现HIV/AIDS根治的主要难点。根治策略的发展亟待潜伏机制的深入研究。HIV-1 LTR驱动的前病毒DNA转录水平的抑制是病毒维持潜伏的关键。LTR活性受到宿主因子和病毒本身蛋白的多重调控。 王建华研究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了多种能够调控HIV转录的宿主细胞因子,并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宿主因子进行了系列深入研究。陆续报道宿主因子Naf1(HIV Nef-associated factor 1)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阻断LTR启动子驱动的病毒转录,维持HIV潜伏(Li C, et al., 2016, J Virol);以及宿主因子Sun2(Sad, UNC-84 domain protein)通过与核纤层蛋白Lamin A/C相互作用,维持抑制性染色质特性,调控HIV的潜伏(Sun WW, et al., 2018, mBio)。 宿主蛋白SAFB1(Scaffold attachment factor B)广泛表达于多种细胞,同时含有RNA结合结构域及DNA结合结构域,通过羧基端结构域结合多种细胞核内蛋白,参与基因表达调控、RNA剪接及DNA损伤修复。博士研究生马力等在王建华的指导下,发现SAFB1能够显着抑制HIV-1感染宿主靶细胞CD4+T细胞,进一步分析揭示SAFB1结合于HIV-1 LTR区域,抑制HIV-1的转录起始及转录延伸。机制上,SAFB1通过羧基端富含精氨酸及甘氨酸的结构域结合磷酸化的RNA聚合酶II,阻止磷酸化的RNA聚合酶II结合于HIV-1 LTR,进而抑制HIV-1的转录进程。在HIV-1潜伏细胞中,敲除SAFB1能够显着增加HIV-1前病毒的激活。该研究发现调控HIV-1复制和潜伏的重要宿主蛋白,为抗病毒策略设计提供了宿主新靶点。 该研究得到苏州大学教授熊思东及上海巴斯德所研究员金侠的大力支持。该研究得到来自国家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及科技部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等的资助。
  • 《水生所揭示鱼类病毒与宿主免疫因子相互博弈影响病毒复制的新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2-12-13
    •        病毒感染性疾病已给人类健康及生活造成严重威胁。水产养殖动物病毒性疾病的爆发及传播给我国水产养殖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病毒在感染过程中,与宿主细胞的博弈始终存在,此消彼涨。病毒侵染宿主细胞后,宿主的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病毒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宿主激活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通过诱导抗病毒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和感染。同时,病毒也进化出多种机制拮抗或逃逸宿主的抗病毒免疫反应。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是迄今分离的水生动物病毒致病性最强的双链RNA病毒。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昌鸣先研究团队以GCRV为研究模型,揭示GCRV非结构蛋白NS80和NS38通过靶向视黄酸诱导基因-I样受体所介导的抗病毒信号通路逃逸宿主抗病毒免疫反应的分子机制(图1)。研究发现,NS80通过与TBK1和TRAF3的互作减少TBK1-TRAF3功能复合体的形成;而NS38通过与TBK1和IRF3的互作减少TBK1-IRF3功能复合体的形成。此外,NS80和NS38能诱骗TBK1和IRF3进入位于胞浆的病毒包涵体,进而减少IRF3的入核,核内IRF3的减少抑制了干扰素和干扰素诱导蛋白的产生,从而逃逸宿主抗病毒免疫反应。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Immunology上 (2022,208:707-719)。   在此基础上,科研团队揭示被GCRV挟持至胞浆病毒包涵体内的草鱼TBK1,通过选择性剪接,产生短型的剪接异构体TBK1_tv3。草鱼TBK1正常形式在高感染复数下抑制GCRV复制,而在低感染复数下促进GCRV复制。而科研人员研究发现草鱼TBK1的剪接异构体TBK1_tv3无论是在高感染复数还是在低感染复数下,均能显著抑制GCRV的感染与复制。进一步研究发现,草鱼TBK1_tv3存在自身泛素化,能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降解GCRV非结构蛋白NS80和NS38,进而通过抑制病毒包涵体的产生以抗GCRV感染。近期,该研究结果发表在Journal of Immunology上。   上述研究揭示了GCRV与宿主蛋白的相互博弈,GCRV非结构蛋白能挟持宿主TBK1正常形式逃逸宿主免疫反应,而宿主则通过选择性剪接产生TBK1_tv3异构体来降解GCRV非结构蛋白。   研究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