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炼油业发展新“风向”》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05-31
  • 经济形势与石油市场是决定炼油工业发展空间的主要因素。在世界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增大、石油需求增长放缓、油价震荡波动的形势下,全球炼油工业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新“风向”。

    炼油产能稳步增加,地区间维持差异化发展态势,新增产能集中在亚太和中东地区

    2018年,全球炼油产能稳步增加,综合各机构统计,全球炼油产能达到49.5亿吨/年,与2017年相比,增长4500万吨/年,新增产能主要包括为满足油品需求增长或油品质量升级要求的炼厂扩能、改造和新建。

    2018年,新增炼油产能大部分位于亚太地区,建成投产的大型项目包括我国2000万吨/年的恒力石化、越南1000万吨/年的宜山炼化项目,以及伊朗波斯湾之星3期600万吨/年的凝析油加工项目。

    美国炼油业受益于页岩革命带来的成本优势,出现明显增长态势。2018年,美国第二大独立炼油商马拉松石油公司收购美国第五大独立炼油商Andeavor公司,超过瓦莱罗能源公司,成为美国第一大独立炼油商,并具备页岩油加工能力,对美国炼油格局调整有较大影响。

    经过前几年的萎缩关停潮后,欧洲炼油产能已平稳发展。中东地区以沙特为代表的产油国继续推进产业链向下游延伸战略,炼油产能仍在快速增加中。

    据美国《烃加工》杂志新建项目数据库统计,截至目前,全球已宣布的新建炼油项目有400多个。其中亚太地区占30%,中东地区占23%,欧洲/俄罗斯/独联体占15%,拉美地区占12%,美国占10%,非洲占7%,加拿大占3%。地区间的炼油业继续维持差异化发展态势。预计到21世纪20年代中期,亚太地区的炼油产能将增加1.8亿吨/年,中东地区炼油产能将增加1.3亿吨/年,这两个地区将占新增炼油产能的75%。

    世界炼油工业继续向大型化、规模化和基地化方向发展

    据统计,目前全球在运转的规模逾2000万吨/年的大型炼厂已达到31座,其中21座位于亚洲和中东地区。部分正在建设和规划中的项目产能甚至向逾3000万吨/年发展。《烃加工》杂志评选出的2018年最具影响力的炼油项目是沙特阿美的2000万吨/年吉赞炼厂项目,该项目投资70亿美元,预计今年建成后将成为沙特最大的炼油项目。

    2019年初,已有3个大型炼油项目投产。1月9日,伊朗国家石油公司的波斯湾之星3期600万吨/年的凝析油加工项目投产,至此1~3期共计1800万吨/年的炼油产能全部建成投产。1月21日,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1500万吨/年的边加兰炼化一体化项目投料开工。2月1日,我国浙江石化1期2000万吨/年炼油项目的常减压装置进油试运行。

    另外,正在建设中的3250万吨/年尼日利亚Dangote炼厂投资100亿美元,计划2019年底~2020年初投产,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单系列炼厂,包括一套3250万吨/年的原油蒸馏装置,360万吨/年的聚丙烯装置,以及300万吨/年的尿素装置。科威特国家石油公司的KNPC AL-ZOUR新建炼厂项目产能达到3075万吨/年,建成后将成为中东地区最大炼厂,计划2019年下半年投产运营。有报道称,目前,世界最大炼油基地,即6200万吨/年的印度信任工业贾姆纳格尔炼油中心,也在考虑新增3000万吨/年加工重质含硫原油的能力。此外,我国正在建设中的盛虹石化、广东石化的几个大型项目产能都在1500万吨/年以上。

    从全球范围看,规模化、基地化是炼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球形成了美国墨西哥湾沿岸、日本东京湾、新加坡裕廊岛、沙特朱拜勒和延布石化工业园等一批世界级炼化基地。其中,墨西哥湾沿岸炼油产能为4.6亿吨/年,占美国炼油总产能的52%,其国内95%的乙烯产于此地,乙烯总产能超过2700万吨/年。我国规划布局了上海漕泾、浙江宁波、广东惠州、福建古雷、大连长兴岛、河北曹妃甸、江苏连云港等七大基地。目前,广东惠州大亚湾石化园区已有中国海油的炼油产能2000万吨/年,乙烯220万吨/年。去年又有多个重大项目落户该基地,预计到2020年,炼油产能将达到4200万吨/年,乙烯500万吨/年。

    全球炼厂平均开工率和炼油毛利有所下滑,但仍保持在较高水平

    据国际能源署统计,2018年,全球炼厂的原油加工量达到41.1亿吨,创历史新高,2019年将增至41.7亿吨。从全球范围来看,炼厂开工率较2017年略有下降,为83%,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其中,美国炼厂开工率表现最优秀,全年平均开工率为90%,最高时曾达到95%的峰值;亚太地区炼厂开工率达到85%;由于前几年关闭了1亿吨/年的炼油产能,欧盟地区炼厂开工率保持在88%。我国原油加工量2018年达到6.04亿吨,比2017年增长6.8%,开工率提高到75.5%,但仍明显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结构性过剩形势依然严峻。

    由于2018年国际油价上涨,世界主要炼油中心利润普遍出现不同程度地下滑。作为世界最大炼油中心的美国墨西哥湾地区炼油毛利降至7.84美元/桶,降幅为16%。而美国中西部地区由于加工原油价格较低,炼厂毛利达到13.06美元/桶,但较2017年仍下降3.2%。部分掺炼页岩油的炼厂2018年毛利高达18.67美元/桶,较2017年上涨了50%,11月的月均毛利更是高达30美元/桶。西欧地区由于需求下降,炼厂经营利润明显下降,2018年仅为4.44美元/桶,毛利降幅为25.5%。亚太地区由于油品市场供大于求,新加坡炼油毛利降至4.81美元/桶,降幅为9.9%。

    影响炼油毛利的因素比较复杂,包括加工原油的价格、原油类型、装置结构、地理位置等。业界认为,虽然近期炼厂毛利仍能维持较高水平,但从中长期来看,由于油品需求增速放缓,炼油产能过剩,炼油毛利将进一步下降,地区间的毛利差距还将增大。

    油品质量标准加速升级,炼厂脱硫能力继续增强

    随着对环境要求的提高,世界各国对油品质量与环保的要求更严格,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油品质量升级步伐加快。

    欧洲油品质量标准始终引领全球,2014年起,欧盟已开始执行欧Ⅵ标准,汽油和柴油的硫含量不大于10ppm。2010年前,日本已限制汽油硫含量不大于10ppm。美国2017年1月1日起执行Tier Ⅲ油品标准,将汽油硫含量降至10ppm。除了发达国家或地区,发展中国家的清洁燃料标准也在追赶世界领先水平。如2018年4月1日起,印度越过相当于欧Ⅴ的BS5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执行相当于欧Ⅵ的BS6标准(硫含量不大于10ppm)。目前,我国的油品质量标准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19年1月1日起执行国6A汽油和国6柴油标准,国6B汽油标准将于2023年1月1日起执行。

    从主要国家汽柴油标准的进步可以看出,硫含量是汽柴油质量升级的重要指标之一,汽柴油硫含量降至10ppm及以下是国际趋势。预计到2025年,除了非洲、中东、拉美、东南亚部分地区,全球大部分地区的汽油硫含量均要降至10ppm及以下。

    除了进一步提高车用汽柴油质量标准,船用燃料油标准也不断提高。国际海事组织(IMO)对远洋船舶燃料油的硫含量提出严格要求:2020年1月1日起,在全球范围内实施船用燃料油硫含量从3.5%降至不超过0.5%的标准。对炼油企业来说,生产供应含硫量为0.5%的低硫船用燃料油,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炼油企业需要更多投资提升脱硫能力,新建或改造汽柴油加氢、渣油加氢等装置。

    炼化一体化向纵深发展,炼油向化工转型技术成为发展热点

    由于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冲击和民众对高质量生活品质的追求,世界范围内油品需求增速放缓,石化产品需求增长加速,炼油企业正从大量生产成品油转向大量生产优质油品和石化原料,尤其是增产低碳烯烃和芳烃,进一步拓展炼油业可持续发展空间。炼化一体化已成为国内外炼油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转型升级、提高盈利水平的战略选择。有关数据表明,与同等规模的炼油企业相比,炼化一体化企业的产品附加值可提高25%,节省建设投资逾10%,降低能耗15%。

    近年来,除了大型化、规模化的特点,新投产和新建的炼油企业也普遍呈现出更明显的炼化一体化趋势,炼化一体化模式也从炼油、乙烯一体化向炼油、乙烯、芳烃一体化转变。我国2018年底刚建成投料的恒力石化炼油产能为2000万吨/年,芳烃产能为450万吨/年。正在建设中的浙江石化Ⅰ期和Ⅱ期炼油产能合计高达4000万吨/年,乙烯产能为280万吨/年,芳烃产能为1080万吨/年。中国海油惠州炼化二期项目、镇海炼化扩建项目,同样配套布局了大乙烯、大芳烃项目。正在建设中的尼日利亚Dangote炼厂,炼油产能为3250万吨/年,配套360万吨/年的聚丙烯和300万吨/年的尿素产能。

    这些企业的炼化一体化程度高、生产规模大,采用的工艺技术、生产运行和管理水平都达到世界领先或先进水平。我国《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规定,新建炼油项目要按照炼化一体化、装置大型化的要求建设。这也表明,我国很难再有单独的炼油项目获得核准,新增项目均为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

    新形势下,与炼化一体化项目相关的传统技术再次引起业界关注,如利用催化裂化多产低碳烯烃、加氢裂化多产重整和化工原料等。催化裂化多产低碳烯烃是实现炼化一体化的关键技术之一,将在多产丙烯催化剂和工艺方面进行持续的开发和改进;加氢裂化在炼化一体化项目中的作用主要是生产优质催化重整原料和蒸汽裂解制乙烯原料,未来将向全化工型加氢裂化转变。原油直接裂解制乙烯等颠覆性的炼油向化工转型技术更成为研发热点。埃克森美孚、沙特阿美和沙特基础工业公司都开发了原油直接裂解制烯烃技术,通过省略常减压蒸馏、催化裂化等主要炼油环节,简化流程、降低投资,以最大化生产化学品为目的,多产烯烃、芳烃等化工原料,化学品转化率可达50%~70%。

    埃克森美孚已在新加坡建成全球首套原油直接裂解制乙烯装置,乙烯产能为100万吨/年。目前正规划采用该技术在我国惠州建一套120万吨/年的大型原油直接制乙烯装置。沙特阿美和沙特基础工业公司正在沙特延布建原油制化学品项目,每年可生产1400万吨化学品,化学品转化率可达到70%。技术创新与突破推进炼化一体化向纵深发展,这项技术也将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相关报告
  • 《格力中标最大单体炼油厂 助力非洲发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8-10-16
    • 近日,格力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优质的技术和完善的服务获得了世界上最大单体炼油厂的认可,其超过10000套的制冷设备中标了非洲尼日利亚D集团炼油厂项目,以品质“中国造”,再次助力非洲建设,造福非洲人民。 据了解,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处于西非东南部,是非洲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和世界第六大石油出口国,也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欧佩克)成员国之一,目前探明的石油储量达到了370亿桶,是非洲第二大石油储量,但是其80%以上的石油产品需求仍然是依靠进口满足。D集团炼油厂项目位于尼日利亚拉各斯州莱基自贸区,占地2200公顷,是一个综合的炼油厂和石化厂,该项目建设分为三个阶段完成,建成后将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炼油厂,计划2022年投产。D集团炼油厂项目投产后,每天将生产65万桶精炼石油产品,以满足尼日利亚全国各地的成品油需求以及出口到其他国家,有望结束尼日利亚进口精炼石油产品的历史。 “中标该项目,是格力品牌在非洲地区备受认可的又一次‘爆发式’体现,背后的意义较为深远,同时,这为缓解尼日利亚进口精炼石油进口压力甚至整个非洲经济发展和基础建设都提供了动力。”格力该项目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格力于2015年正式进入尼日利亚市场,凭借先进的核心技术和专业的产品服务,格力品牌一经入驻便迅速获当地得了市场的青睐,其销售额以平均每年40%的速度增长;记者进一步了解得知,自2003年入驻非洲市场后,格力凭借过硬的质量以及专业的空调解决方案,还相继服务于非洲当地机场、火车站、政府、学校、商场等机构,频频中标当地重大标杆项目。2018冷年,格力以非洲团队为班底,组建了国际工程项目服务中心,以推动和服务该地区的重大工程项目,积极响应“中国支持非洲国家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号召,主动扛起了中国企业促进中非友好的大旗。 从非洲内马铁路、阿尔及利亚的Setif机场,摩洛哥首都拉巴特火车站,到南非世界杯场馆、多哥共和国议会大厦、安哥拉国际关系学院、加纳渣打银行总部、图巴大清真寺……格力代表的“中国造”在非洲地区身影频现。 格力非洲区域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格力得以服务非洲,表明非洲人民对‘中国造’的认可。格力也一直致力于用自主创新的核心科技,为非洲创造更加智能、节能、舒适的美好生活,让格力‘中国造’造福非洲,让中非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
  • 《油气发展迈入“新轨道” 中国石化产业“接轨”世界再升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10-21
    • “我很高兴来到中国,也非常荣幸能够访问美丽的舟山群岛。去年今日,埃克森美孚与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自2020年初开始为期20年的100万吨液化天然气合作协议。”18日,在浙江舟山举办第三届世界油商大会开幕式上,埃克森美孚集团全球LNG市场营销总裁魏可孚如是说。 10月17日-19日,第三届世界油商大会在浙江舟山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石油领域世界50强企业、化工领域世界50强企业等来自世界各地的油商济济一堂,共商油气产业发展。 魏可孚说,自天然气被指定为主要能源之一时,中国已经意识到其在平衡能源安全与能效排放上的作用。而令他感到印象深刻的是,过去15年间,中国广泛利用天然气作为高效能源生产同时,也打造了更加可靠高效的电力系统。 “我们希望通过加深与市场龙头企业的合作,能够有利于促进清洁可持续能源的平稳过渡。”魏可孚说。 回顾15年前的天然气国际市场,只有12个出口国家和14个进口国家,而到了2018年,已有19个国家出口液化天然气,进口国家则达到了41个。 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石油进口量超过4亿吨,天然气进口量超过1200亿立方米,是世界第一大油气进口国。 作为天然气市场变化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之一,魏可孚表示,“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产业的发展有效推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觑。” 而随着全球经济的稳步增长,不仅是天然气产业,当前全球石化产业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发展轨道。 “随着世界领先石油公司继续坚持资产优化、加快发展天然气、做精做优炼化、有选择地发展新能源同时,中国基础化工产业也正历经向高端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水荣在会上说。 近年来,中国企业加大投资力度,开创引领世界石化产业市场的新局面,经营主体多元化竞争格局已形成。中国炼油、乙烯、丙烯居世界第二位,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居世界首位,总体产业规模在世界上居于前列。 李水荣指出,中国已经形成了完备的基本化工产业体系,产业竞争力将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进一步提升。中国地方炼厂将加快转型升级,经营主体多元化格局竞争趋势明显。 “当前中国政府强化生态文明与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引导石化产业有序、健康发展。随着未来碳交易扩展到石化行业,以及未来可能征收的碳税等都将提高国内新建石化项目的准入门槛,煤化工等生产路线的石化产品竞争力将明显受到影响。”李水荣说。 李水荣预言,未来中国石化产业资本会更加多元化,发展的重点在于推进产业布局的长远优化和调整,将大幅度提高石化产业集中度,实现规模化、基地化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