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5G技术冻结 中国主导21个标准:40%份额世界第一》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0-08-06
  • 7月4日,国际标准组织3GPP官方宣布,5G R16标准规范已经冻结,这是5G的第一个演进版本。在这个技术标准中,中国主导的项目占了21个,以40%的份额位列世界第一。

    日前,赛迪智库发布了《中国5G区域发展指数白皮书》,介绍了中国及全球5G方面的进展,其中提到,截至今年一季度,全球62家运营商在32个市场推出了5G商用网络,5G移动服务就有57个。

    对于中国5G市场,白皮书指出2020年国内相关投资将高达1000亿元,力争超额完成全年30万个5G基站的目标,中国占据全球5G基站总数的份额将达到50%。

    在5G用户方面,2020年上半年国内5G用户已经超过1亿,截至6月底已经有197款5G手机入网,联网的5G终端数量高达6600万部。

    在5G技术上,中国的比例也是最高的,在最新的5G R16标准中,中国主导的技术标准就有21个,占了全部项目的40%,位列世界第一。

    我们目前使用的5G还是5G R15标准,冻结于2018年,实现5G的基本功能,5G R16则实现了从“能用”到“好用”的转变,围绕新能力拓展、已有能力挖潜、运维降本增效三大方面,进一步增强了5G的服务应用能力,提高了5G的效率。

相关报告
  • 《全球5G标准即将敲定 中国商用进度排名世界第一》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6-01
    •   参考消息网6月1日报道 中日韩将在新一代通信标准“5G”的实用化方面展开合作。5月28日在东京都内召开的中日韩信息通信部长会议就此达成一致。为2019年-2020年左右实现“5G”商用化,三国将在国际机构的5G频率谈判中开展合作,还将共享实证实验成果等信息。   作为5G技术领先的三国,彼此合作可以在相关技术方面得到互相支持,有利于5G技术的成熟和标准的进一步统一。日本NHK电视台5月27日的报道分析称,如果中日两国共享部分5G波段,不仅有利于企业研制5G通信设备,还有可能推动亚洲各国的5G走向标准化。   提升5G标准话语权   在经历了2G时代的一无所有、3G时代登上舞台、4G时代基本并跑,中国在5G时代已经有了与日韩等国谈判合作的实力。   作为“物联网”的核心技术,5G的应用有不同的场景。5G国际标准制定组织3GPP给5G定义了三大场景: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大连接物联网mMTC、超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这三大场景意味着网络的三个“形态”。简单地说,eMBB是给人联网用的,uRLLC和mMTC是给物联网用的。不同的场景代表着不同的技术要求、不同的技术标准。这些技术标准,并不是同时确定的,而是分阶段逐步确定。   按照3GPP的时间表,5G标准第一阶段重点是确定eMBB。也就是说,先满足人联网的要求。   2016年10月,3GPP在葡萄牙里斯本率先确定了高通等多家美国运营商及企业推荐的LDPC码为5GeMBB场景数据信道的编码方案。当年11月,3GPP又在美国的Reno召开的会议上选中了华为等中国通信企业力荐的Polar码为5GeMBB场景中控制信道的编码方案,可说与美国平分秋色。   一直以来全球性通信标准就不只是一项技术标准,而是关系到产业发展的争夺制高点。从移动通信发展的历史看,尽管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移动市场,但从2G时代的GSM和CDMA;3G时代的WCDMA、CDMA2000、TD-SCDMA和Wimax;4G时代LTE标准下的FDD和TDD,高通、诺基亚、爱立信、三星和LG在过去一直主导移动通信技术的标准。这次中国在信道编码领域首次突破,体现了中国的实力,也为中国在5G标准中争取较以往更多的话语权奠定了基础。   5月21日至25日,3GPP工作组在韩国釜山召开了5G第一阶段标准制定的最后一场会议。据悉,本次会议确定3GPP R15标准的全部内容,预计6月在美国召开的全体会议上,3GPP将宣布5G第一阶段的确定标准。   在这次3GPP釜山会议上,所有开发5G无线技术的工作组都在这里汇总,最终确定5G RAN商业化的相关标准技术。简单来说,此次釜山会议结束后,5G第一阶段中独立组网标准已出炉在即。会议由韩国三星电子负责主持,大约有1500多名芯片、终端、系统设备方面的通信领域专家到场参加,全球各大通信企业悉数到齐。包括华为、OPPO、vivo等多家中国企业在内的通信设备及手机厂商,也参会商讨并提交了提案。   中国掌握10%的5G专利   正如《日本经济新闻》的报道所说,如果技术标准在全世界得到统一,使用5G的新兴商业模式将更容易确立。例如,冰箱通过内置传感器找出储备不足的食材向用户手机推送提醒的服务将可以在全球同时展开。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广告推广服务在通信标准统一之后,可节约获取数据的开发成本。   而统一的5G标准一经认可、颁布后,全球各厂商都要按照该标准来进行设备生产、组网、终端接入。但标准下的专利权却掌握在少数厂商手中,因此其他公司都需要向拥有核心专利的厂商获取专利许可。   去年,高通就高调公布了5G的专利收费计划,对每台使用其专利的手机收费2.275%到5%。也就是说,一部1000元售价的手机所交专利费在22.75-50元区间。根据新华社报道,2017年我国手机产量有19亿部,按这个标准计算,高通会收取几百亿的专利费。全球证券和投资银行集团杰富瑞去年9月发布报告《电信服务——5G和IoT(物联网)的地缘政治》中指出,仅美国高通一家就有15%的5G专利,诺基亚占11%,爱立信占8%。   当然,中国在5G研发上的地位也在发生变化。该报告总结,截至2017年初,在1450项5G网络重要专利中,有10%为中国人所有,他们预计这一数字还会有所上升。   中国加速部署5G商用   而随着R15标准冻结,规模试验也已经在各国展开,5G正式商用已进入倒计时。   美国运营商从2017年就开始积极进行5G试验探索,截至目前,该国AT&T、Verizon、Sprint和T-Mobile四大电信运营商均已有明确的5G部署第一阶段计划,Verizon的商用时间预定的最早,是从2018年下半年。而欧盟依托5GPPP项目,2017年开始样机试验,2018年启动5G预商用试验,商用时间是2020年或更晚。日本计划东京奥运会商用5G,提供热点覆盖。早在2014年初,韩国就敲定了以5G发展总体规划为主要内容的“未来移动通信产业发展战略”,决定在2020年推出全面的5G商用服务,并将为此投资1.6万亿韩元(约合90.3亿元人民币)。英国也于2017年发布了“下一代移动技术:英国5G战略”,将为5G实验投入2500万英镑,以探索5G商业模式、服务和应用的潜力。   中国也不例外,“积极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5G)和超宽带关键技术研究,启动5G商用”被列入“十三五”规划。国内三大运营商也已经公布了5G时间表:今年进行5G规模试验,明年预商用,2020年正式商用。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中国三大通信运营商2020年之前将实施3000亿元规模的投资,建立新一代无线通信标准5G的通信网。随着作为“物联网(IoT)”和自动驾驶基础设施的5G在全球最大的中国市场快速普及,源自中国的技术和服务有可能接近实际的世界标准。拥有8亿多用户的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与全球40多家企业共同开发5G技术。除了大型通信设备企业瑞典爱立信、芬兰诺基亚、中国华为技术外,还包括美国半导体企业高通和美国英特尔。另外还与美国通用汽车、德国大众、阿里巴巴集团及海尔集团等其他行业的企业合作。   报道称,中国移动已经完成5G的基础技术开发,从2017年开始在室外实施验证实验。2018年将在部分地区推进商用化,2019年开始将把中国的100多万处4G基站更新为5G。力争2020年开始在全国开展服务。中国联通开始着手与高通共同推进开发。中国电信集团也紧随其后。   作为世界最大的手机大国,虽然与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在固定电话和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起步较晚,但以智能手机为核心的电子支付等金融服务和配车服务等已经普及。在手机相关服务方面已经走在世界最前端。5G产品越早越广地被投入到试点城市试验,越能够有效地验证运营商制定的5G网络技术参数是否可行,越能够提早制造和部署符合5G国际统一标准的设备进而全球推广。   位列世界5G的第一梯队   俄罗斯战略文化基金会网站4月8日报道称,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在评估全球5G市场时指出,尽管北美市场目前所占份额最大,但亚太地区需求增长更快,原因是这里用户基数更大,发展5G技术的倡议不断涌现。   报道称,美国智库斯特拉特弗公司认为:“5G技术将提高发明先进技术的效率。中国将在这方面付出巨大努力。比赛的哨声已经吹响。中国、美国、韩国和其他国家的几家电信公司撸起了袖子,开始发明、测试和运用那些将推动经济发展的技术。”   而此前路透社也报道称,4月中旬,美国无线通信和互联网协会(CTIA)发布的《5G的全球竞争》报告中提及,现在中国的5G商用进度排名世界第一,“美国在5G整体准备方面落后于中国”。   目前中国位列世界5G的第一梯队当中。英国《金融时报》5月30日报道称,高通CEO史蒂夫·莫伦科夫预言,5G技术的到来,将推动中国科技公司站到全球智能手机产业顶端,对苹果和三星等市场领头羊构成威胁。“以往的经验是,当你开始‘G’技术转型时,行业结构也会发生变化,”莫伦科夫说。在4G普及之前,他回忆道,“行业的热门话题从来都是摩托罗拉、诺基亚和黑莓。”如今这几家公司都已退出舞台。   有报道称,目前世界上只有5家公司做5G的基站,分别是中国的华为、中兴通讯和大唐电信,瑞典的爱立信,芬兰的诺基亚。谁最先开发出来,谁的性能更好,将来谁就更可能拿到中国、美国、韩国等国家运营商的大订单,获取丰厚利润。   俄罗斯战略文化基金会网站认为,拥有华为等公司的中国已经是无线通信领域的领导者,可与之竞争的只有韩国三星、芬兰诺基亚和瑞典爱立信这三家公司。“创新机器”从美国向亚洲的转移将给人类电子科技染上新的色彩。  
  • 《5G-A首个标准冻结,补充和增强了哪些物联网的能力》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4-06-24
    • 近日,在上海举行的3GPP RAN(无线接入网络)第104次会议上,3GPP R18标准宣布冻结。虽然R18仍在等待SA的最终复审,但冻结一事基本上没有悬念。R18是5G标准史上第4版演进标准,更为重要的是它被视作5G下半场5G-Advanced第一个正式的标准,对于,支持5G发展进入5G-A商用新阶段。 2021年12月,3GPP在R18标准中立项了近30个课题,其中包括多个物联网技术方向的课题。如今,R18冻结,相关的物联网方向课题也如期完成,为物联网产业界规划下一步产品和方案提供支持。同时,R18阶段也对一些新的方向进行前期讨论和预研,为R19以及后续的标准演进和制定打下基础。可以看出,构建一张网络支持各种类型物联终端接入能力是5G演进的一个显著趋势。 RedCap增强版标准,完善了5G对不同速率等级终端的支持 R18标准中,针对物联网最具代表性的进展是完成了RedCap的增强版本标准,即eRedCap,在R18所立项的课题是《Enhanced support of reduced capability NR devices》。在本次3GPP RAN第104次会议上,通过了该课题的多个方向,例如在RAN2就通过了以下文案并提交全会通过。 众所周知,RedCap的首个标准在R17已经冻结,面向中速率物联网终端接入场景,将NR的带宽从100MHz裁剪为20MHz,天线配置减少到1T1R或1T2R,引入半双工模式等优化,使其在Sub 6GHz频段范围内可支持约20Mbps-100Mbps的上下行理论峰值速率,与LTE Cat.4终端能力接近。 目前,RedCap已经成为5G物联网的重点领域,产业界高度重视其商用进展,中国市场发展尤其亮眼。去年10月份,工信部发布的《关于推进5G轻量化(RedCap)技术演进和应用创新发展的通知》,今年4月,工信部又发布了《关于开展2024年度5G轻量化(RedCap)贯通行动的通知》,对RedCap全面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产业各方也积极响应,近日举行的RedCap产业峰会上,中国移动表示其RedCap商用网络已覆盖全国200多个城市超30万站,并宣布2024年底前在超过300个国内城市启动全球规模最大的5G-A商用部署;中国电信携手中国联通在浙江、贵州、广东、河南、上海5个省市现网环境下完成全球首个全频段、全制式、全场景5G RedCap商用验证,启动百城规模商用进程。 本次冻结的R18标准中,增强版的eRedCap则面向10Mbps中低速率物联应用,定义5MHz新终端,进一步降低终端成本,不少性能与LTE Cat.1和Cat.1 bis终端能力类似,为未来5G一张网络支持中低速物联提供便利。 此前,3GPP在R15-R17版本标准中,引入了针对NB-IoT和LTE-M的增强标准,让NB-IoT和LTE-M平滑演进到5G家族中,5G一张网络可以实现对NB-IoT和LTE-M的兼容。R17引入了RedCap后,使得5G能够实现大部分从低速到高速物联终端接入的支持,然而对于速率处于10Mbps级别的物联网终端,5G网络无法实现对其支持。本次R18冻结并引入eRedCap,实现了5G对低速到高速物联网终端接入的全覆盖。 不过,虽然eRedCap的标准已冻结,但其规模化应用尚需时日。RedCap商用分成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2026年前后第二阶段启动,这个阶段开始eRedCap有一定的应用,在蜂窝物联网中速领域占绝了一席之地,但其连接规模还是远远低于LTE Cat.1系列,对Cat.1不能形成压倒性优势;只有在第三阶段,即主管部门、运营商明确4G退网的时间节点时,eRedCap才能对4G物联网系列逐渐具备了压倒性优势,替代Cat.1加速,形成规模化应用态势。 同时,在R18立项的《Low-power Wake-up Signal and Receiver for NR》课题中,面向功耗敏感的物联应用,引入超低能耗唤醒接收机,大幅降低终端待机电流提升续航。另外,本次3GPP RAN第104次会议针对RedCap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聚焦终端进一步节能的标准,即《NR power class 2 RedCap (Reduced Capability) UE in FR1》。 IoT-NTN增强版标准,提升卫星直连物联网通信能力 2022年6月,3GPP R17版本标准冻结,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特性就是卫星通信。在这一版标准中,有两个工作组对NTN来进行标准化工作,一个是针对移动宽带的NTN标准,另一个是针对物联网用例的NTN标准,前一个采用5G NR框架来进行卫星通信,实现从地面到卫星的固定无线接入回传,并为智能手机直接提供低速率数据服务和语音服务;后一个侧重支持低复杂度LTE-M和NB-IoT等LPWAN终端卫星接入,扩大很多场景的网络覆盖范围,如全球资产追踪。 R18立项课题中,就包括了《IoT NTN enhancements》这一课题。在R17 NTN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解决中低轨卫星由于超高速移动导致的频繁切换难题,R18通过协同网络和终端的卫星通信等信息,实现终端无感知切换,有效避免了传统切换带来的频繁信令风暴和业务中断问题。 从3GPP RAN第104次会议的文档列表中可以看出,针对NB-IoT的标准研究均围绕卫星物联网的方向进行的。例如RAN4针对《RAN4 CRs to closed NB-IoT / eMTC core &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for NTN》通过了多个文档,铱星公司提出了针对NB-IoT NTN进一步增强的新提案,包括提升能效和使用新的频段等,希望在R19版本中完成冻结。 市场研究机构ABI Research和Juniper research等均预测到2030年5G NTN连接数超过1亿,而这超过1亿的连接中,物联网连接应该是占据大多数份额。相对于支持手机宽带数据和语音的NR-NTN,支持物联网的IoT-NTN似乎更快实现了落地商用,从器件到测试再到应用场景,业界都开始形成初步成果。 过去几年,卫星物联网赛道出现大量厂商,卫星物联网技术路线越来越多选择3GPP标准化路线,因为3GPP NTN标准化路线影响力越来越大,借助3GPP阵营成熟的产业生态,卫星物联网领域的成本会快速降低,有利于形成规模化,未来基于3GPP的IoT-NTN成为大部分卫星物联网运营厂商的选择。 无源物联网标准展望,面向千亿物联市场 此前,相关机构就在无线接入网技术组立项了名为“Study on Ambient IoT (Internet of Things) in RAN”的研究课题,随着R18阶段标准化的工作接近尾声,这一课题最终形成了编号为3GPP TR 38.848的技术报告,作为R18阶段无线接入技术组无源物联网的核心成果。 3GPP RAN第102次会议通过了一个无源物联网研究项目(SI)立项,预期在5G R19阶段版本中发布,该SI项目建立在R18阶段的研究课题之上。本次RAN第104次会议针对无源物联网展开讨论,对于无源物联网研究方向形成一些共识。这些讨论包括对无源物联网在R19阶段研究计划、无源物联网研究范围、无源物联网演进等,为未来R19中无源物联网研究奠定基础。 无源物联网作为R19中的SI课题,可能不会随着R19冻结形成可进行商用参考的技术规范。因此,基于蜂窝技术的无源物联网商用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未来在R19阶段的研究取得预期成果后,或许R20阶段会迎来无源物联网标准规范的问世,R20作为5G-A最后一个版本,届时无源物联网补齐了5G-A承诺的功能模块,赶上5G标准应用的“末班车”,实现3GPP阵营无源物联网的商用。 总结来看,RedCap增强、IoT-NTN增强以及无源物联网的探索,都在不断补齐和强化5G能够支持的各类物联网终端接入能力。除此之外,还有诸如定位能力优化、XR增强等技术方向都对物联网能力增强提供强力支撑。虽然本次R18并未完全实现各类连接技术的完善,但可以看出,5G标准演进的一个趋势是持续构建全场景物联,提升能力,让一张蜂窝网络能够支持更多类型物联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