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李明锟/曹云龙团队揭示免疫逃逸和ACE2结合亲和力驱动新冠病毒进化》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3-07-25
  • 自2019年末首次发现新冠病毒(SARS-CoV-2)以来,该病毒一直在不断发生突变,形成了包括德尔塔(Delta)和奥密克戎(Omicron)在内的一系列突变株。在这些变异株的基因组中,出现了许多可以影响病毒传播力或免疫逃逸力的功能性突变。近期研究发现,病毒S基因上的某些突变的发生与免疫压力相关,但对于新冠病毒进化的整体轨迹以及免疫压力对病毒进化的具体贡献仍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李明锟团队与北京大学、昌平实验室曹云龙团队合作,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上发表了题为:Immune evasion and ACE2 binding affinity contribute to SARS-CoV-2 evolution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分析了新冠病毒在进化过程中依赖的两种驱动力,即抗体免疫逃逸力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结合亲和力,并揭示了这两种驱动力在新冠病毒不同变异株流行期间对病毒进化的贡献。

    该研究对2019年至2022年的600万条新冠病毒基因组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除了埃尔法(Alpha)和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出现带来的突变数目剧烈升高外,新冠病毒基因组进化速率基本保持稳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增突变逐渐集中在受体结合区域(RBD),导致该区域的进化速率加快。

    同时,研究发现RBD区域的突变呈现出明显的株系特征,即有近似RBD序列的变异株倾向发生相同的突变,而这种特征在RBD以外的基因组区域未观察到。随后,研究使用了深度突变扫描技术(Deep Mutation Screening)数据来评估新冠病毒RBD区域不同突变的免疫逃逸力。分析发现,不同病毒株系发生的突变逃逸的抗体类型存在明显差异,并且不同抗原表位受到的抗体免疫压力与该区域内发生免疫逃逸的频率呈正相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相关性不断增强(在BA.5变异株中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8),这表明人群中由疫苗接种和自然感染引起的免疫压力可能是近期新冠病毒进化的主要驱动力。

    此外,研究还发现在新冠病毒早期流行阶段(包括Omicron出现早期)发生的突变具有较高的ACE2结合亲和力,而后期发生的突变具有更高的免疫逃逸能力。研究随后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对这两个因素的影响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显示免疫逃逸能力和ACE2结合亲和力都与突变发生率显著相关,这表明ACE2结合亲和力和免疫逃逸力都影响了病毒的进化。在病毒流行的不同阶段,它们对病毒进化的贡献也不同。进一步分析还发现,免疫逃逸能力与突变发生的相关性更强,而ACE2结合亲和力与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适应性(通过RoHo量化)更为相关。

    综上所述,这项研究对2019年至2022年新冠病毒的进化轨迹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免疫逃逸和ACE2结合亲和力是病毒进化的共同推动因素,而它们的相对作用大小取决于群体免疫背景的变化。这项研究加深了我们对新冠病毒进化规律的理解,为进一步预测病毒进化方向提供了基础,并为研究其它病毒的进化特征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原文来源:https://news.bioon.com/article/dc2ee8343760.html
相关报告
  • 《Nature:谢晓亮/曹云龙等揭示Omicron感染极难实现群体免疫》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6-20
    • 新冠疫情暴发已逾两年,病毒在全球肆虐的态势未见消退,对人类生活、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奥密克戎变异株 BA.1、BA.2、BA.2.12.1、BA.4、BA.5 的接连出现对疫苗接种的预防效果和抗体药物的治疗效果提出了严峻挑战,新变异株的受体结合能力和免疫逃逸能力亟待详尽研究。 2022年6月17日,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昌平实验室谢晓亮/曹云龙课题组联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肖俊宇课题组、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王祥喜课题组、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王佑春课题组、南开大学沈中阳课题组,在 Nature 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BA.2.12.1, BA.4 and BA.5 escape antibodies elicited by Omicron infection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发现,奥密克戎突变株 BA.2.12.1、BA.4、BA.5 新亚型呈现出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并且对奥密克戎 BA.1 感染者康复后血浆出现了显著的中和逃逸现象。 研究团队通过高通量单细胞测序、分离并表征上千个新冠单克隆中和抗体后,发现奥密克戎 BA.2.12.1、BA.4、BA.5 进化出的新突变能够特异性逃逸 BA.1 感染所诱导产生的中和抗体。并且,奥密克戎 BA.1 感染存在“免疫原罪”现象,即 BA.1 感染主要唤起之前原始株疫苗所诱导的记忆B细胞,而很难产生特异性针对 BA.1 的中和抗体。 这些发现提示,基于 BA.1 的奥密克戎疫苗可能已不适合作为现有免疫背景下的加强针,所诱导出的抗体对新变异株将不具有广谱保护效力。并且,由于新冠病毒存在“免疫原罪”现象并且可以快速进化出免疫逃逸突变位点,通过奥密克戎感染实现群体免疫是极难实现的。 该研究最早于2022年5月2日在线发布于 bioRxiv 预印本平台,是世界首篇系统性研究 BA.2.12.1 和 BA.4/5 刺突蛋白结构和体液免疫逃逸特性,揭示奥密克戎突变株“免疫原罪”分子机制的研究论文,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受到了 Science、New York Times、ABC News 等多家知名媒体的报道。 目前主要的奥密克戎变异株都具有较高的传播能力,为了研究其传播能力与刺突蛋白(Spike glycoprotein)构象和受体结合能力的关系,合作团队解析了奥密克戎变异株 BA.2、BA.3、BA.2.12.1、BA.2.13 以及 BA.4/5 刺突蛋白三聚体的冷冻电镜结构,并分别测定各突变体刺突蛋白或受体结合域(RBD)与 hACE2 的亲和力。 结构分析表明,BA.4/5 携带的 F486V 突变可能导致 hACE2 亲和力下降,但 L452R 和 493Q 回复突变降低了这一影响。研究结果显示 BA.2.12.1、BA.2.13 和 BA.4/5 对 hACE2 的亲和力与 BA.2 相当(图1)。 研究发现,接种三针疫苗人群的血浆对 BA.2.12.1 和 BA.4/5 的中和能力相比 BA.2 有大幅下降,且 BA.1 突破感染的康复者血浆对 BA.2.12.1 和 BA.4/5 的中和能力也有明显下降。流式细胞分析和单细胞 VDJ 测序结果说明,BA.1 突破感染主要唤起人体内接种疫苗后产生的对原始株的体液免疫记忆,由此诱发的抗体可以同时中和原始株和 BA.1,但对新变体的广谱中和活性不佳,这符合“免疫原罪”理论,提示基于 BA.1 的奥密克戎疫苗难以对新的突变体提供广谱有效的预防能力,可能并不适合作为现有人群免疫背景下的加强针(图2)。 对抗体药物的研究也印证了奥密克戎株新亚型高度的中和抗体逃逸能力,多数现存抗体药物对奥密克戎中和活性大大下降。BA.2、BA.4 和 BA.5携带的 S371F、D405N 和 R408S 位点突变导致大部分乙型冠状病毒广谱抗体(如S309)失活,而 LY-CoV1404(Bebtelovimab)和 COV2-2130(Cilgavimab)仍然对 BA.2.12.1 和 BA.4/BA.5 保持中和活性。 此外,团队筛选出了一对表位不冲突的广谱乙型冠状病毒中和抗体组合 SA58 和 SA55,该抗体对能高效中和包括奥密克戎株新亚型在内所有流行过的突变株,以及非典病毒,RaTG13,Pangolin-GD 等 Sarbecovirus 病毒,有望成为兼具强效预防和治疗效果的药物(图3)。 为了进一步探究奥密克戎突变株的中和抗体逃避机制,团队利用高通量深度突变扫描技术确定了1640 个与 RBD 结合的抗体的逃逸图谱、表位分布和对奥密克戎株中和功效,其中614个和411个分别来源于 BA.1 康复者血浆和接种新冠疫苗的 SARS 康复者血浆。通过对逃逸图谱的无监督聚类,抗体分为 A、B、C、D1、D2、E1、E2.1、E2.2、E3、F1、F2、F3 共12类,数据表明属于同一类内的抗体有相似的结合抗原和中和特征,各类抗体的主要逃逸位点与该类代表性抗体在复合物结构中的结合表位一致(图4)。 614个来自 BA.1 突破感染康复者血浆的抗体中包括512个原始株/BA.1 RBD 交叉结合的抗体,以及102个仅结合 BA.1 RBD 的抗体。交叉结合抗体主要富集于 E2.1、E2.2、E3、F1 等非 ACE2 竞争表位,其中 E3 和 F1 类抗体的中和活性普遍较差,E2.2 类抗体中和活性一般,E2.1 类抗体虽有较好的中和活性,但受携带 L452Q 的 BA.2.12.1 和携带 L452R 的 BA.4/5 的影响,中和活性降低。仅结合 BA.1 的抗体则几乎都与 ACE2 竞争,具体的结合位点与结合原始株 RBD 的抗体大不相同,这表明 BA.1 RBD 的抗原性相比原始株 RBD 有很大变化。同时,这部分抗体被 BA.2 和 BA.2.12.1 的 D405N 及 BA.4/5 的 F486V/L452R 严重逃逸。这些结果单个抗体水平解释了为何 BA.1 突破感染的康复者血浆被奥密克戎株新亚型逃逸(图4、图5)。 假病毒中和实验和结构分析表明,SARS-CoV-1/2 RBD 交叉结合的广谱中和抗体集中分布的表位(E1、F2、F3)也都受到 BA.2、BA.2.12.1、BA.2.13 和 BA.4/5 所携带的 S371F、D405N、R408S 突变的影响。其中 E1 类抗体由于 S371F 引起的局部构象变化导致亲和力下降,F2/F3 类抗体多数被 D405N 和 R408S 突变逃逸。这表明乙型冠状病毒B支系(sarbecovirus)的广谱中和抗体也在很大程度上被奥密克戎 BA.2、BA.2.12.1、BA.2.13 和 BA.4/5 变异株逃逸(图6)。 本研究展示了联合高通量单细胞测序技术和高通量深度突变扫描技术在抗体筛选表征工作上的强大应用潜力,结合逃逸图谱聚类和各个表位代表性抗体的结构分析,成功在单个抗体水平上解析出奥密克戎 BA.1 株突破感染康复者血浆中抗体的表位分布,以及奥密克戎株新亚型逃逸各类中和抗体的物理化学机制,并构建出新冠病毒 RBD 抗体结合表位、逃逸图谱、中和活性的综合数据库,为后续抗体药物和广谱疫苗的研发提供数据支撑。
  • 《Nature:谢晓亮/曹云龙破解新冠演化趋势,当前群体免疫和疫苗加强可能无法预防》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12-22
    • 自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出现以来,其子代变异株井喷式涌现,并呈现出“趋同演化”的趋势,大量中和抗体药物和康复者血浆已经“被逃逸”,这给新冠疫情的防控带来了十分严峻的考验。“趋同演化”现象的形成机制以及演化终点亟需深入探究。 2022年12月19日,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曹云龙、谢晓亮联合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王佑春,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Nature 发表了一篇题为:Imprinted SARS-CoV-2 humoral immunity induces convergent Omicron RBD evolution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发现,病毒趋同进化产生的变异株几乎逃逸了目前所有中和抗体药物、疫苗接种者或康复者血浆,包括BA.5突破感染者血浆。 并且,由于“免疫印迹”现象的存在,奥密克戎亚型变体突破感染后产生的抗体多样性逐渐降低,特别是BA.5突破感染,这表明当前的群体免疫和BA.5疫苗加强剂可能无法有效预防Omicron趋同变体的感染。 该研究系统地探究了新冠病毒受体结合域(RBD)“趋同演化”的机制,并前瞻性地对病毒未来突变演化方向进行了预测,为广谱疫苗和抗体药物的设计与研发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与数据支持。 病毒的持续突变演化使得多种较高增长优势的变异株陆续涌现,BA.2.3.20、BA.2.75.2及其支系,乃至最近出现的BQ.1.1和XBB等变异株相比于BA.5都具有更高的增长优势。尽管它们的进化过程各不相同,处于奥密克戎的不同支系,但其受体结合结构域(RBD)上的突变都集中于R346、K356、K444、V445、G446、N450、L452、N460、F486、F490、R493和S494等位点,呈现出“趋同演化”的趋势(图1)。 中和测定的数据提示“趋同演化”产生的变异株具有极强的逃逸能力,绝大多数中和抗体药物都被以XBB为代表的变异株逃逸(图2),包括此前已初步进入国内市场的阿斯利康公司Evusheld(“恩适得”)预防抗体药物。由于此类新突变株的流行,美国FDA也取消了礼来公司Bebtelovimab(贝特洛韦单抗)的使用授权。唯一的例外是作者团队开发的SA55抗体,它是目前唯一对包括XBB和BQ.1.1等在内的所有突变株仍旧有效的进入临床阶段的抗体药物(图3)。 血浆中和数据也显示,XBB,CH.1.1和BQ.1.1.10等毒株不仅逃逸了三针灭活疫苗接种者的血浆,也几乎完全逃逸奥密克戎BA.1/BA.2/BA.5突破感染者的血浆样本,显示出极大的免疫逃逸能力(图4)。 为了探究不同奥密克戎变异株呈现“趋同演化”现象的具体机制,团队从BA.1、BA.2或BA.5突破感染康复者体内富集了抗原特异性记忆B细胞,发现其中大部分记忆B细胞交叉结合新冠原始株和奥密克戎变异株,印证了之前作者团队报道的存在于奥密克戎突破感染中的“免疫印迹”现象。基于高通量深度突变扫描技术,团队对不同来源的3051个交叉结合新冠原始株与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抗体进行了突变逃逸图谱测定与聚类分析(图5a),发现奥密克戎特别是BA.5变体突破感染刺激产生的有效中和抗体种类明显减少,产生的主要是E2.2、E3和F1等不竞争ACE2结合表位且中和能力较弱的抗体(图5b-d)。 基于抗体逃逸图谱、抗体中和活性、RBD突变对于ACE2亲和力变化等数据,团队建立了一个模型,分别计算了BA.2和BA.5突破感染刺激产生抗体的突变逃逸图谱(图6a),结果显示,BA.5突破感染刺激产生抗体的突变逃逸位点显著减少,表明其结合表位多样性明显减少。这提示,免疫印迹现象使得奥密克戎变异株突破感染刺激产生中和抗体表位多样性降低,导致免疫压力集中,从而加速了病毒的趋同进化。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基于2022年8—9月真实世界的主流免疫状态,基于计算模型预测了BA.2.75和BA.5的进化趋势(图6b),这在随后趋同进化产生的新毒株中得到验证。 另外,研究人员基于BA.2.75和BA.5突变株的预测进化趋势,设计了携带不同RBD和NTD预测突变组合的假病毒(图7a),并测定了这些假病毒对不同中和抗体药物和血浆样本的中和情况及ACE2亲和力(图7b-g),结果显示,对BA.5或BA.2.75突变株最少引入5个突变就可以逃逸包括BA.5突破感染者在内的不同免疫状态下的几乎所有血浆样本。并且,合成的假病毒与之后真实世界流行的BQ.1.1支系、CH.1.1支系等高度相似,验证了预测模型的准确性。 本研究揭示了“免疫印迹”造成的奥密克戎突破感染刺激产生抗体表位多样性降低,进而导致免疫压力集中化,促使新冠病毒RBD蛋白发生趋同演化的现象,这些积累趋同进化突变的病毒在获得极强突变逃逸能力的同时,也保持了较高ACE2亲和力。 本研究中的预测方法为预测病毒突变演化趋势、开发广谱疫苗和抗体药物提供了参考资料,且具有扩展到其他体系的潜力。同时,研究结果也提示,基于BA.5突变株研发的疫苗对于其他变体的交叉保护效果很可能不够理想,进一步开发设计能够克服免疫印迹、激活广谱中和抗体的新型疫苗至关重要。而以SA55+SA58抗体组合为代表的广谱中和抗体既可以通过鼻喷给药方便快捷地在呼吸道建立短效预防,又可以通过注射实现感染初期的治疗和中长期预防,特别适用于保护高风险的医护人员以及不宜接种疫苗的免疫缺陷人群和老年人。 初步的单盲随机对照试验显示,喷雾吸入一次提供的即时保护可维持6—12小时,预防感染效率可达到80%以上,且成本较低,方便使用。目前正在进行更严谨的临床试验,预计将来可以大规模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