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个大型锂钠混合储能站充放电量突破1亿千瓦时》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8-19
  • 8月16日,笔者从南网储能公司了解到,截至8月15日,我国首个大型锂钠混合储能站——南方电网宝池储能站充放电量突破1亿千瓦时,有效发挥新型储能前沿技术对新能源高占比电网的保障功能,为电力系统迎峰度夏负荷调节和新能源消纳提供有力支撑。

    占地约50亩的宝池储能站于5月25日在云南文山投产,规模200兆瓦/400兆瓦时,装有52套可独立接受电网调度的储能系统。“宝池储能站投产以来充放电量达到1.03亿千瓦时,累计启动272次,长期保持着单日‘两充两放’的高频次调用。特别是迎峰度夏期间,电站每天处于高功率运行状态,助力周边30多个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厂站发出的绿电稳定接入电网,相当于给电力系统增加了40万台家用空调同时开启的调节能力。”南网储能公司宝池储能站站长王辉告诉记者。

    作为我国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宝池储能站不仅首次实现锂、钠两种不同电力储能材料的同站性能对比,还应用了5种差异化的构网型储能技术路线,创下自主研制应用“全球首套构网型钠离子储能系统”“全球最大单机高压直挂式构网型储能系统”等多项世界“第一”,推动我国储能新技术加快由试点示范迈向成熟应用。

    据了解,我国已建成投运的新型储能项目中,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比高达96%,钠离子电池储能不到1%。而与锂离子电池相比,钠离子电池拥有性能优异、来源广泛、储量丰富、价格低廉的光明推广前景。“宝池储能站投用的全球首套构网型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能够根据电力系统负荷变化和调度需要进行慢充慢放、快充慢放、快充快放等多种模式工作。经过电站投产以来的应用检验,钠离子电池运行性能达到预期,为我国加快实现钠电储能对锂电储能的技术替代提供了实证支撑。”南方电网战略级技术专家陈满告诉笔者。

    传统储能必须依赖电网的电压和频率才能运行。而构网型储能在变流器中设定了参考信号,安装了算法模块,能够智能感知新能源接入电网带来的波动变化,实时调整输出电压与频率,支撑电网稳定运行。“我们把宝池储能站打造为服务新能源并网的‘构网储能技术大擂台’,让不同技术的储能系统用数据‘比武’。从电站80天的高效运行情况来看,构网型储能技术是新能源稳定接入电网的‘好帮手’。”宝池储能站运维管理员吕晓鹏介绍。

    目前,云南新能源装机已突破6800万千瓦,新能源在电力系统中的渗透率接近70%。新能源高占比意味着电网波动性更大,更需要储能的支撑。除了给电力系统提供储能服务,宝池储能站也是我国新能源高占比电网的重要试验平台。6月16日,国内规模最大、电压等级最高的构网型储能电站黑启动试验在电站顺利开展。该电站在模拟电网大面积停电的情景下,迅速启动并有效恢复周边用户供电,功率调节速度较传统电源明显提升。“我们将持续用好宝池储能站技术多元化的示范作用,为我国新型储能多技术发展、多场景应用丰富试点范本。”南网储能云南储能公司副总经理王晓平说道。

  • 原文来源:https://www.nengyuanjie.net/article/116504.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国内首座大型锂钠混合储能站投产》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5-26
    • 5月25日,国家新型储能试点示范工程——南方电网宝池储能站在云南文山州投产运行。这是国内首座大型锂钠混合储能站,实现多种新型构网储能技术的“一站运用”,进一步促进中国新型储能技术多元化发展。 宝池储能站占地面积约50亩,相当于5个足球场大小,装机容量达到400兆瓦时。按照每天两充两放测算,电站每年可调节电量5.8亿千瓦时,相当于近27万户居民一年的用电需求,其中98%为绿电。
  • 《“疆电外送”电量累计突破5000亿千瓦时》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2-27
    • 截至2月22日,“疆电外送”累计外送电量达5037亿千瓦时,为新疆创造直接经济收益1200亿元以上,增加税收310亿元左右。其中,外送新能源电量达1378亿千瓦时,占新疆总外送电量的27.36%,相当于减少标准煤燃烧41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1000万吨、二氧化硫35万吨、氮氧化物30万吨。 新疆是我国五大综合能源基地之一,煤炭预测储量2.19万亿吨,约占全国的40.5%,位居全国首位;太阳能、风能资源储量均位居全国第二位,具备同时开发煤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的条件。在新疆建设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并通过特高压将丰富的电力资源外送到其他省市,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新疆资源优势,优化全国能源资源配置,满足中东部负荷中心用电需求,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 2010年5月17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支持新疆稳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同年,国家电网公司召开援疆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加大援疆力度。十余年间,公司在新疆投资金额达2205亿元,新疆电网得到全面补强和完善,为新疆的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打下基础。 2010年11月3日,新疆建成“疆电外送”第一通道——750千伏哈密—敦煌输变电工程,实现了新疆电网与全国电网的互联互通,结束了新疆电网孤网运行历史,开启了“疆电外送”之路。2013年至2019年,新疆电网与西北主网联网750千伏第二通道工程、±800千伏哈密南—郑州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1100千伏昌吉—古泉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相继建成投运。至此,新疆建成“内供四环网,外送四通道”的大电网格局。 此外,新疆同步加速推进配套电源建设。新疆电网总装机容量从2010年的1407万千瓦提升至2022年1月底的10903万千瓦,装机容量位居西北地区首位。其中,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3718万千瓦,占新疆电网装机总量的34%,新能源利用率目前达到94%,区域能源结构转型成效显著。 经过不断的建设与发展,“疆电外送”电量由2010年的30亿千瓦时扩大至2021年的1223.64亿千瓦时,送电规模大幅提升。目前,疆电已送至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助推新疆能源利用转型提速,也为内地省份经济发展带来强劲动力。 2021年,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推动建立“年月交易互补、区域调峰互济”联动机制,连续5个月月均外送电量超过百亿千瓦时。新疆还采取“年度+月度+月内+短期”交易等措施,缩短交易组织周期、增加交易组织批次,加强政府间协议落实和增补市场化外送计划的衔接,促进能源电力外送。 据介绍,“十四五”时期,国网新疆电力将进一步强化跨区输电通道建设,扩大750千伏骨干网架覆盖范围。目前,±800千伏哈密北—重庆特高压直流工程正在加紧推进。预计到2025年,新疆将形成“内供七环网、外送六通道”的主网架新格局,“疆电外送”最大功率可提升至3300万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