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成为全国首个海域综合管理创新试点城市》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7-03-14
  • 近日,记者从温州市海洋与渔业部门获悉,温州已经被国家海洋局确定为全国首个海域综合管理创新试点城市。据悉,温州作为试点城市,在国家层面,要在完善国家海域综合管理体系,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上,成为重要的先发力量,为国家提供地方实践经验;在温州层面,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全国海洋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背景下,继续保持温州市先发优势,着力破解温州市海域综合管理若干重大难点问题,促进温州市海洋经济稳步、可持续发展。

    2015年7月,国家海洋局出台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2015-2020年)》,提出了“选择两处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展海域综合管理试点,为全面推进实施海域综合管理提供示范”。温州市抓紧机遇,不懈努力,积极争取试点。2017年年初,国家海洋局正式批复了温州市人民政府和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联合上报的《温州创建国家海域综合管理创新试点方案》。试点期限为2017-2020年,现已全面开启海域综合管理改革四大任务8项举措的推进和落地工作。

    此项改革将为温州市带来哪些改变和影响?根据国家海洋局批复方案,温州市国家海域综合管理创新试点,将凸显海洋资源科学利用、海洋生态环境再造、用海机制体制优化三大亮点。

    探索以生态化围填海拓展蓝色空间的新实践。按照生态用海理念和要求,温州市将在瓯江口省级产业集聚区开展集蓝色产业集聚、滨海品质新城、海洋生态修复于一体的国家特色海洋产业园区(温州湾蓝色产业园区)建设,打造海、产、城融合发展的海洋资源利用新模式。强化陆海统筹规划管理,在洞头等地探索以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的“多规合一”管理方式。

    在海洋生态环境再造上,推进“智慧海洋”项目建设,率先实施海洋生态实时在线监测。在2016年已取得中央3亿元“蓝色海湾”补助的基础上,全面拓宽投建模式和渠道,加大温州湾、乐清湾、大渔湾等五大湾和生态岛礁等一批海洋生态整治修复项目的实施。加大用海区的景观美化,开展围填海区域生态化利用,建设滨海湿地公园、海洋生态廊道、海洋公园等公共亲海空间,造福民生。

    在用海机制体制服务经济方面,将完善市级海域综合管控机制,强化重大用海全市“一盘棋”管理,优先保障重大基础设施、民生和发展海洋经济的重点用海项目。将推动上级对市级用海的简政放权,建立海洋功能向下兼容开发、海域资源资产管理、海域基准价动态调整等机制,促进海域资源市场化、高效化、精准化的配置和使用。

    得天独厚的海洋自然环境,赋予了温州巨大的财富和宝藏。据悉,从2002年我国《海域使用管理法》颁布实施至今,温州市获批各类用海总规模30多万亩,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开启温州国家海域综合管理创新试点新航程,对温州,是契机是良机,但也会充满惊涛骇浪和挑战,必当需要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力争到2020年前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海域综合管理“温州经验”,再创温州新辉煌! .

相关报告
  • 《 长江沿线试点海绵城市建设 探索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06-27
    •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诗人描绘出江南6月黄梅时节的闲适。不过这个时节长江流域同样进入了主汛期,长江水位不断抬高,沿江的每一座城市需要接受一场又一场雨水的洗礼,“防洪水、排涝水”是每一个城市在每一场雨中需要面对的。 6月8日11时,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启动水旱灾害防御Ⅳ级应急响应,这也是长江流域今年首个水旱灾害防御应急响应。根据暴雨洪水趋势,长江委于6月20日12时启动长江水旱灾害防御Ⅲ级应急响应。6月22日17时,水利部长江委水文局发布了今年第1期洪水黄色预警,提醒乌江下游沿线做好洪水防御工作。 城市内涝是近年来由于天气、排水管网建设落后等各种因素导致城市内积水的灾害,也是城市水环境治理的一大痛点。中国从2015年开始试点海绵城市建设,希望能够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找到一条路径。 武汉渍水6小时几乎全部消退 6月19日,气象部门发布武汉市即将迎来新一轮强降雨的预警。6月20日夜间,电闪雷鸣将无数人半夜惊醒,21日当武汉市民清早起床时,整个城市已经笼罩在雨水中。 根据气象部门的统计,20日晚11时—21日早9时,武汉雨量174.5毫米、蔡甸200.6毫米、黄陂165.3毫米、新洲104.7毫米、江夏95.2毫米、开发区114.3毫米。其中,自动站雨量50毫米以上的有132站,100毫米以上的68站,200毫米以上的3站,其中雨量最大为蔡甸玉贤站232.9毫米。21日晨,此轮降雨最强小时降雨量达到82.1毫米,超过特大暴雨级别(小时降雨量50毫米),为近10年来第二位,已超过2016年。21日9时,武汉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启动城市排渍Ⅲ级应急响应(黄色)。 面对暴雨,整个城市各部门不断运转。武汉市各排水泵站不间断抽排;早高峰开始前交管部门通过各渠道发布渍水路段信息;公共交通部门发布线路变更信息;教育部门面对中考报武汉市政府同意,做出“21日的物理化学和英语两科考试时间顺延1小时开考,考试各阶段实施程序顺延”的举措;城管部门做好桥梁、地下通道等设施的应急联动抢险工作,及时清除雨水口垃圾、杂物;城建部门做好重大建设工地的渍水抢排、应急抢险保障的组织及协调工作,及时排除渍水隐患,打通受阻通道;电力部门高效抢修,确保重要部门单位以及考点用电。 “早上上班光谷金融港淹了,下午回家条条路都退水了。”家住关南的江先生告诉记者,同事群里大家都觉得今年退水比2016年快多了。确实,水务部门发布的消息显示,截止到21日下午15时,武汉市中心城区主、次干道渍水全部消退,交通秩序正常。21日21时在城市排渍Ⅲ级应急响应(黄色)启动12小时后,城市排渍Ⅲ级应急响应解除。 与2016年渍水相比,在这一轮降雨中,武汉市主城区渍水点明显减少,退水明显加快。长江商报记者查阅本报过去报道发现,2016年,中心城区共有162处道路出现渍水,城市局部交通影响较重。主次干道渍水在24小时内消退了90%,但南湖、汤逊湖等部分区域出现较严重持续渍水,持续近一个月。三年来,武汉市下大力在排水设施建设上“补短板”,城市总抽排能力翻倍,本次降雨中心城区10余处道路出现较严重渍水,3小时内消退90%,6小时内全部消退。 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显示,长江流域的降雨并未结束,根据22日的中期、长期预报来看,6月22日—7月1日,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大部地区累计降雨量有80—150毫米;7月2日—11日,江淮、江南、华南北部及贵州、四川盆地东部等地的降雨量有50—100毫米,部分地区有150—200毫米,局地超过300毫米,对于长江流域的城市来说,还将接受一轮又一轮雨水的考验。 推广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6月中旬,2019长江经济带(武汉)水务发展技术交流博览会在武汉举行,水务、供水、水利、海绵城市等领域近4000名专家和骨干参会交流,与会专家认为,中国城市水环境整治表现最突出的痛点就是城市排渍,因为在这个方面市民感同身受最强烈。国家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是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的有效探索。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2015年4月,武汉获首批(16个)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经三年建设改造,试点区内计划的288个项目已基本完工,建设面积38.5平方公里,初步实现了海绵体“呼吸吐纳”的功能。 中国城市规划院市政院院长王家卓指出,中国城市排水存在不少问题。在认识上,有些城市简单认为合流制就是造成水体黑臭的原因,治理中重点不是重视排口治理和截污,而是重点放在雨污分流改造,实际上分流制、合流制排水系统各有优劣,需要具体看适用环境;在排水建设的规划上,没有想好到底采用哪种方式,哪些地方应该采用哪些方式;同时在技术标准、机制协调、管理等方面也有所缺失。王家卓介绍,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地区,合流制与分流制实际上是并存的,分流制地区分彻底,做好源头污染控制;合流制地区控制好溢流污染。 中国科学院院士夏军于今年4—5月,受住建部城建司委托,作为专家组长之一,参加首批海绵城市(武汉、嘉兴、鹤壁、济南等)验收。夏军认为,四个典型城市,通过建设目标与考核指标评价,经济、生态、社会等综合效应凸显。以武汉为例,改造区域青山港、东湖港等黑臭水体水质得到改善,在历次暴雨中,已完工试点项目没有出现长时间渍水。而像鹤壁、嘉兴这种规模小的城市,“海绵理念”深入人心,成为规模建设。 对于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中国工程院院士钮新强认为,要推广海绵城市建设,控制径流,实现雨水净化和削峰减排。在新区加强规划管控,同步落实新改建地块的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在老城,结合雨污分流改造、老城区改造等同步实施现状小区和道路的海绵城市改造;公共空间可以将现状公园绿地和广场等公共空间改造为多功能雨水滞留和调蓄设施,削减雨水径流量和面源污染排放量, 实现雨水源头减排和净化,缓解湖泊调蓄和泵站抽排压力。王家卓认为,应该坚定不移地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完善现有排水体制的缺陷。他建议,对海绵城市的源头控制、过程管理到末端治理,要加强关键的系统思维、系统设计、系统治理的科技创新,其中涉及生态学与环境学、城市水文学、城市规划与工程施工与建设等多学科交叉。 长江流域进入汛期,武汉江滩沿线堆满防洪沙袋。长江商报记者 吴薇 摄
  • 《浙江省首个区 (县) 级海域综合管理数据库平台》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06-05
    • 海域使用“一图”览尽,用海数据一目了然……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海洋空间资源数字平台系统近日投入使用。该平台以“一张图”的形式直观展现全区海域使用现状。这是浙江省首个区(县)级海洋主管部门海域综合管理数据库平台。   记者从龙湾区海洋与渔业局了解到,2017年6月,该局启动平台建设。投入使用后,完成了龙湾全区154宗用海项目的12000余份纸制海域权属档案数字化转换与分项归类;开展了权属界址点现场核实与数据分析,涉及1000多个坐标点的转换与匹配。同时,根据用海方式和岸线使用类型,完成了183平方公里海域和40公里海岸线精细区分,制作各类宗海图件1100余幅。该平台突破了海域基础数据信息共享障碍,基本实现了海域管理的精细化、可视化和无纸化,丰富和提升了海域决策手段与能力。   龙湾区海洋与渔业局海洋管理与行政审批科科长何文剑介绍,平台集成“用海数据”“海域云盘”“数字海审”“电子档案库”等六大模块,目前主要使用“一张图”系统、“电子档案库系统”等三大子系统。登录平台,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张图”,全区海域利用的现状,包括海域权属信息、疑点疑区情况、区域用海开发利用现状以及岸线使用等一系列数据。   “2015年9月~2017年6月,我们完成了全区公共用海、海岸线分布、海域权属现状等6类基础数据的采集、核查与汇总,并对历年来所有的海域确权档案进行数字化转换与现场界址点核实。2017年到目前,我们又用了1年时间开发了平台模块,整合形成龙湾区第一套海洋资源数据库系统。”何文剑告诉记者,该电子档案库系统能快速实现各类涉海数据的录入、调取和共享。   下一步,龙湾区海洋与渔业局将继续完善平台模块的优化和数据库的更新与扩充,并结合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体系,开发动态监管手持监测平台,实现整合岸线全景影像和海域实时监控等功能。(作者:记者路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