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成立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专家组》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9-06
  • 教育部于近日成立了“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专家组”,由20位咨询组专家和14位工作组专家组成。其中包括12位两院院士,多名在AI领域拥有杰出贡献的教授和相关人才计划。阿里巴巴达摩院、百度、腾讯优图实验室、科大讯飞、微软亚洲研究院也分别有代表专家入选。

    据教育部官网介绍,咨询组由高校、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具有战略思考、实践经验和影响力的专家学者组成,主要任务是对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等政策、规划提出咨询建议;工作组由开展人工智能领域创新与实践基础好的高校相关专家组成,主要任务是承担咨询组日常工作,并接受教育部委托开展人工智能相关领域专项工作和专题研究等工作。

相关报告
  • 《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家笔谈》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于彰淇
    • 发布时间:2023-11-28
    •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时提出,“要重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营造创新生态,重视防范风险”,为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2023年7月,国家网信办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广电总局公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明确提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与管理主要原则,“国家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促进创新和依法治理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实行包容审慎和分类分级监管”,并从基本概念、发展举措、服务方式、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方面提出规范要求,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是我国在人工智能治理之路上迈出的关键一步。 本刊编辑部对《办法》的制定和出台一直保持密切关注。早在2023年4月,《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发布不久之后,编辑部即邀请多位专家聚焦这一议题,持续跟踪《办法》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进展。与以往的笔谈相比,此次专栏的独特之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跳出边界、奔向未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影响力无远弗届,已经开始深入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等方方面面,这些影响力亦在互相渗透,逐步编织起一个崭新的智能时代——《办法》第五条也提出,“鼓励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创新应用,生成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优质内容,探索优化应用场景,构建应用生态体系”。面对这种纵跨多行业和领域的新型技术,唯有“跳出边界”,以跨学科的宏阔视域、多领域的密切合作、全场景的实践方案,方能更好地应对其滔天翻浪式的影响和冲击;唯有以预见式的眼光、带入负责任创新的理念,汇聚多方面的思想资源和行动力量,方能奔向“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未来,有力地回应其带来的、复杂且复合的“技术-社会”议题!
  • 《教育部:明年全国将建成50家人工智能学院》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19-05-22
    • 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举办的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开幕,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会上做主旨报告。陈宝生提到,我国将在2020年底前启动建设10个以上“智慧教育示范区”。同时, 计划到2020年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培育人工智能创新研究团队和专门高级人才。陈宝生还透露,中国正在组织研制《中国智能教育发展方案》,谋划未来发展之路。    陈宝生在现场还盘点了中国教育“探索的路”。他提到,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中国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目前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97.6%,学校多媒体教室普及率达93.4%,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惠及边远贫困地区400多万孩子,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超过60%的教师和近50%的学生开通网络学习空间,推动逐步实现“校校用平台、班班用资源、人人用空间”。    将智能教育理念融入大中小学    陈宝生透露,中国正努力为人工智能和智能教育提供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我们尝试着在大中小学各学段、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各类型融入智能教育的理念、知识和方法。”   他表示,在中小学,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推进普及教育;在职业院校,完善大数据、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和课程建设,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在高校,布局人工智能相关的学科、专业体系,探索“人工智能+X”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建设100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加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    同时,大力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开源人工智能研发平台或展馆,鼓励人工智能科普创作,支持社会机构开展人工智能技能培训。    采集和挖掘大数据为智能教学提供支撑    智能教育将会发展成什么形态?需要具备什么技术条件?应当如何组织运作?对于这些问题,陈宝生表示,实践应用是最好的回答。   陈宝生提到,中国正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建设一批智能教室,提升智能环境下教师教学诊断和精准教研的能力。同时,在宁夏建立“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并将在2020年底前启动建设10个以上“智慧教育示范区”,优先开展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实践探索,积累可推广的先进经验与优秀案例,引领智能时代教育变革。    在为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提供高水平教师队伍支撑方面,陈宝生提到,将通过采集和挖掘教师教学、科研、管理等全过程大数据,为教师的智能教学提供支撑。此外,尝试建立教师教育创新基地,组织开展智能教育领导力研修和教学能力研修,努力帮助教师在观念、态度、素养、能力等方面做好准备,迎接智能教育时代的到来。    陈宝生透露,中国正努力为人工智能和智能教育提供有力的科研创新支持,积极搭建研究平台,计划到2020年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培育人工智能创新研究团队和专门高级人才。    研制发展方案谋划智能教育未来之路    陈宝生提到,在高度关注人工智能促进教育发展的同时,也要密切关注人工智能对教育带来的问题和挑战,如人机关系的伦理困境、个人隐私的滥用危机和新技术应用的数字鸿沟等。要秉持积极审慎的态度,踏踏实实走好未来智能教育发展之路。   对于如何走好“未来的路”,陈宝生表示,未来智能教育发展要走普及之路、融合之路、变革之路和创新之路。面对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正在组织研制《中国智能教育发展方案》,谋划未来发展之路。“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我们真诚希望与世界各国一道,携手并肩、攻坚克难,努力为全球智能教育创造更多资源、拓展更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