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水稻根响应土壤紧实度新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2-22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耐逆性调控与改良创新团队揭示了脱落酸与生长素协同调控水稻根系响应外界土壤硬度的分子机制,为培育适应不同土壤硬度作物新品种提供了新的分子途径和有价值的基因资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生理学(Plant Physiology)》上。

    农业生产中重型农业机械和其他耕作措施等人为因素,以及土壤干旱等自然因素都会使土壤紧实度产生变化,当土壤硬度增加时,会抑制植物根系的生长,不利于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利用,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作物的产量。一直以来,土壤紧实度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也成为当前关注的热点之一。

    该研究发现,紧实土壤抑制水稻根的生长,与脱落酸的作用类似。阻断植物体内的脱落酸合成增强了根穿透紧实土壤的能力。进一步研究发现脱落酸通过OsbZIP46激活生长素合成基因OsYUC8的表达,促进生长素在根中的积累,最终导致短而粗的根,降低了根的钻地性。该研究阐明了脱落酸通过生长素调控水稻根系响应外界土壤硬度的分子机制,丰富了植物根系响应土壤紧实度的分子途径,为未来选育钻地能力强的水稻新品种提供理论基础和有价值的基因。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的支持。(通讯员 崔艳)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93/plphys/kiac586

  • 原文来源:https://www.caas.cn/xwzx/tpxw/326031.html
相关报告
  • 《研究揭示水稻开花分子调控新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05-22
    •     近日,南京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团队与北京大学教授贾桂芳团队合作,在《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发表了研究论文。该论文揭示了RNA结合蛋白通过m6A途径介导的相分离过程调控水稻抽穗期的机制。     南京农业大学供图水稻抽穗期是决定品种地区和季节适应性的关键性状,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挖掘新的抽穗期基因,解析抽穗期分子调控机制,对培育高产、优质、广适的水稻品种具有重要意义。m6A是指RNA分子中腺嘌呤的N6位置上发生的甲基化修饰,是真核生物mRNA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RNA修饰之一。研究发现该修饰被m6A阅读器识别后具有影响mRNA的稳定性、前体RNA的剪接、选择性多聚腺苷酸化和促进翻译等生物学功能。然而,水稻抽穗期是否受到m6A途径的调控并不清楚;另外,近年来的研究发现m6A还会参与翻译抑制过程,但是其分子机制仍有待解析。该研究定位克隆到一个在长短日照均能促进水稻抽穗的基因EHD6,其在细胞质内呈现散点状分布,并编码一个RNA结合蛋白。进一步研究发现,EHD6能够与含有YTH结构域的m6A阅读器蛋白YTH07互作。研究不仅发现了RNA结合蛋白通过与YTH家族互作高效结合m6A的现象,揭示了m6A通过相分离抑制蛋白积累的分子机制,还为水稻抽穗期调控提供了EHD6、YTH07等基因资源。万建民课题组崔松博士和贾桂芳课题组宋培哲博士后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万建民、周时荣和贾桂芳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项目的资助。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molp.2024.05.002
  • 《植保所揭示水稻-稻瘟菌互作过程新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dingqian
    • 发布时间:2016-09-26
    • 近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获悉,由王国梁研究员领衔的研究团队通过分析鉴定稻瘟菌效应蛋白在水稻中靶标蛋白,揭示了水稻-稻瘟菌互作过程中的新机制。 稻瘟病俗称水稻“癌症”,往往造成水稻严重减产。深入研究水稻-稻瘟菌互作机制,对提出新的病害防控策略和培育抗稻瘟病的水稻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王国梁研究团队在前期研究中克隆了水稻的广谱抗稻瘟病基因Piz-t,然而水稻抗性(R)蛋白Piz-t与其稻瘟菌相应的效应蛋白AvrPiz-t之间不存在直接相互作用。为了研究Piz-t-AvrPiz-t介导的水稻免疫反应,通过酵母双杂交筛选得到了AvrPiz-t在水稻中的12个互作蛋白(APIP1-APIP12),已有研究结果表明AvrPiz-t通过靶标水稻的E3泛素连接酶APIP6和API10抑制水稻的基础免疫反应(PTI),靶标APIP10负调控R蛋白Piz-t蛋白水平的累积(2012, The Plant Cell;2016, PLoS Pathogens)。然而,稻瘟菌如何引起水稻细胞坏死以及水稻如何抑制稻瘟菌从活体营养阶段转换到死体营养阶段的分子机制还不清楚。 此项研究首次鉴定了AvrPiz-t在水稻中bZIP转录因子类型的靶标蛋白APIP5。结果显示AvrPiz-t与APIP5在细胞质中相互作用,AvrPiz-t特异性地抑制APIP5的转录活性。在水稻中抑制表达APIP5引起显著的细胞死亡表型,而AvrPiz-t则可以通过抑制APIP5蛋白积累进一步加剧这一过程,导致细胞坏死帮助稻瘟菌进入死体营养阶段。而R蛋白Piz-t通过与APIP5相互作用,稳定APIP5蛋白积累以阻止细胞坏死的发生,从而抑制稻瘟菌从活体营养阶段过渡到死体营养阶段。与此同时,APIP5正调控Piz-t蛋白水平的积累诱导效应子引发的免疫反应(ETI)。这一研究揭示了寄主R蛋白通过稳定病原菌效应蛋白在寄主中的靶标蛋白,从而抑制效应蛋白介导的细胞坏死的新机制,有望为提出新的病害防控策略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