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赤道中层流年代际变异规律和机制研究上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4-04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凡团队在西太平洋赤道中层流年代际变异规律和机制研究上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在学术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发表。该成果是团队继在赤道中层流季节内、季节、年际变异研究的基础上,在更长时间尺度变异及与上层海洋联系上取得的新突破,确认了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这一气候信号可以影响到大洋中层。

    基于Argo停留深度流速及船载流速剖面仪断面观测,前人已研究发现中层流结构主要以东西纬向交替变化的射流为主。受制于观测数据连续性的限制,海洋学界对中层流的变异和与气候变化的联系还存在着较大的认知空白。赤道中层环流及其携带的热量储存了ENSO异常信号,会带来流经区域热含量的变化,与全球气候系统的平衡和演化密切相关。它对一千米左右物质再分配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可将西、中太平洋的高溶解氧输运到东太平洋低氧区,对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亦有重要意义。

    赤道中层流系统会在滞后厄尔尼诺事件10-12个月时出现较强的东向流异常。在此基础之上,研究团队利用长时序的再分析数据发现该东向流异常在年代际尺度上进一步受PDO的调制。PDO暖位相下厄尔尼诺引起的中层流输运异常最大值是PDO冷位相下量值的2倍,且发生时间提前2月。进而利用连续层化模型的系列数值试验,研究揭示上述PDO的年代际调制作用主要归因于PDO引起的赤道中太平洋风场变化。相比PDO冷位相,PDO暖位相下厄尔尼诺事件中赤道中太平洋的西风异常更强且位置偏东,其激发的Kelvin波最大振幅更大且位置偏东,Kelvin波在东边界反射成Rossby波,Rossby波的垂向传播引起西太平洋中层输运异常的最大值更大且发生时间更早。

    该研究由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海洋所马强博士、通讯作者汪嘉宁研究员和王凡研究员、以及吕宜龙博士、张志祥博士共同完成。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资助。相关成果及链接如下:

    [1] Ma, Q., Wang, J.*, Wang, F.*, Lyu, Y., & Zhang, Z. (2022). Interdecadal modulation of ENSO-related anomalous Equatorial Intermediate Currents in the western Pacific by the PDO.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49, e2022GL098409. https://doi.org/10.1029/2022GL098409

    [2] Wang, J., Ma, Q., Wang, F.*, & Zhang, D (2021). Linking seasonal-to-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intermediate currents in the southwest tropical Pacific to wind forcing and ENSO.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48, e2021GL092440. https://doi.org/10.1029/2021GL092440

    [3] Ma, Q., Wang, J.*, Wang, F.*, Zhang, D., Zhang, Z., & Lyu, Y. (2020).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lower equatorial intermediate current response to ENSO in the western Pacific.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47, e2020GL089311. https://doi.org/10.1029/2020GL089311

    [4] Zhang, Z., Pratt, L., Wang, F., Wang, J.*, & Shuwen, T. (2020). Intermediate intraseasonal variability in the western tropical Pacific ocean: meridional distribution of equatorial Rossby waves influenced by a tilted boundary. 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 50(4), 921–933. https://doi.org/10.1175/JPO-D-19-0184.1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203/t20220330_6416037.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揭示西南太平洋海平面年代际和长期变异规律及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6-17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所胡敦欣院士团队在西南太平洋海平面年代际和长期变异规律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Decadal and Long-term Variability of Sea Level in the Southwestern Pacific during 1948-2018”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 20世纪以来,全球平均海平面以每年约0.15cm的速率快速上升,预计这一现象在未来几十年将持续进行。该上升信号并非全球一致,而是存在明显的空间结构。在卫星测高期间(1993年至今),西太平洋海平面的上升速率最高,几乎是同期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倍。去除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后,太平洋海平面上升的信号主要集中在热带西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两个海区。 对于热带西太平洋,已有研究表明海平面上升趋势受太平洋年代际振荡(IPO)的调制,上世纪90年代以后IPO的相位转换伴随的赤道信风加强导致了海平面的加速上升。相比之下,西南太平洋海平面的低频变异及其与气候模态的关系尚未明确,特别是由于缺乏长期观测资料,难以区分IPO和南半球环状模(SAM)两种典型的气候模态对西南太平洋海平面低频变异的相对贡献。 胡敦欣院士团队基于长达70年的验潮站观测数据和IAP格点化数据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即使去除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影响,西南太平洋海平面仍存在年代际和长期上升趋势两种时间尺度的低频信号,进而通过约化重力模式揭示了其变异机制,并量化评估了IPO和SAM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与气候模态相关的风应力旋度异常通过局地Ekman抽吸和Rossby波西传过程共同调控西南太平洋海平面的低频变异:在长期时间尺度上,SAM几乎可以解释全部的海平面上升趋势,且主要由局地Ekman抽吸控制;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IPO可以解释58%的海平面变化,由局地Ekman抽吸和西传Rossby波共同调控。该成果对深入认识和应对西太平洋海平面快速上升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由硕士研究生孙婧璇、张林林研究员和胡敦欣院士共同完成。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B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联合资助。 文章信息: Sun, J., Zhang, L.*, & Hu, D. (2022). Decadal and long-term variability of sea level in the Southwestern Pacific during 1948–2018.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49, e2022GL098747. https://doi.org/10.1029/2022GL098747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全球斜压不稳定类型季节变异规律及机制研究方面获最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5-31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凡团队在全球斜压不稳定类型的季节变异规律及其机制研究上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在学术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发表。 此前,团队已发现全球四种类型斜压不稳定分布特征,分别是表层和底层加强的Eady型,表层加强且向底层减弱的Charney_s型,底层加强且向表层减弱的Charney_b型和次表层加强且向表层和底层减弱的Phillips型。其中,Charney_s型和Phillips型不稳定在全球占比约80%,可以分别发展形成海洋中常见的表层涡旋和次表层涡旋,对全球海洋物质和能量输运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次表层观测数据匮乏,对于次表层涡旋的变异规律知之甚少,因此研究斜压不稳定(尤其是Phillips型不稳定)的时间变异规律有重要指示意义。团队基于季节气候态温盐和流速数据,计算了四个季节的全球斜压不稳定,发现不稳定类型有显著的季节变异。在黑潮延伸体和湾流区域,冬季由表层加强的Charney_s型不稳定主导,夏季则由次表层加强的Phillips型不稳定主导,春秋两季,两种不稳定平分秋色。上述季节变异主要是由层结的季节变异引起的。在热带-副热带区域,Charney_s型和Phillips型不稳定存在清晰的分界线,该分界线在冬季和春季向赤道移动,在夏季和秋季向极地移动;分界线的季节性移动主要是由于平均流的季节性摆动,层结的作用比较小。不同于上述两个区域,在高纬区域,如南极绕极流区,不稳定类型几乎没有显示出季节变化。进一步研究了上述三个主要区域的斜压能量转换率(平均有效位能转化成涡旋有效位能),发现了与不稳定类型季节变异特征一致的季节变化规律。 该研究由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冯岭博士、通讯作者刘传玉研究员和王凡研究员,以及德国汉堡大学的Armin K?hl博士共同完成。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资助。 最新相关成果链接:https://doi.org/10.1029/2022JC018572 前期相关成果链接:https://doi.org/10.1029/2020JC01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