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科学家造出自组装蛋白丝》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1-12
  •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美国科学家首次从头开始,设计和制造出自组装蛋白丝。这些蛋白丝是相同的蛋白质亚基自发结合在一起形成的长的螺旋状线状结构。最新研究将有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天然蛋白丝的结构和力学特征,并制造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全新材料,包括媲美或超过蜘蛛丝强度的人造纤维,以及纳米级电路等。

    在自然界中,蛋白丝是活细胞中若干结构和运动部分以及许多身体组织的必要组成部分。这些结构和组织包括让细胞形成特定结构的细胞骨架、协调细胞分裂的细胞微管,以及我们体内最常见的蛋白质——胶原蛋白等。

    为设计出这种新蛋白丝,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教授戴维·贝克带领的团队使用了贝克实验室开发的名为“罗塞塔”(Rosetta)的计算机程序,该程序可以通过蛋白的氨基酸序列预测其形状。他们用“罗塞塔”设计出了一种小蛋白,其表面有氨基酸,可使它们相互锁定,从而自我组装成螺旋状的蛋白长丝。研究人员称,借助这一方法,“我们最终能设计出可像乐高积木一样拼合的蛋白质”。该成果已发表于《科学》杂志在线版。

    论文第一作者、华盛顿大学医学院讲师乔治·法利亚斯说,新方法设计出的蛋白相对较小,仅由180至200个氨基酸组成,长度仅约1纳米,但可组装成长度超1万纳米的稳定长丝。

    研究还证明,通过修改设计出的蛋白在溶液中的浓度,并添加抑制蛋白结合能力的添加物,可驱动细丝生长或解散。

    贝克说:“对细丝形成动力进行编程的能力将使我们深入了解自然界中的蛋白长丝如何组装和解开。这些蛋白非常稳定,可作为易于修改的支架,应用于从新型诊断测试到纳米电子设备等各种领域。”

    新材料之新,在于它们往往拥有传统材料所不拥有的一种或多种优异性能:耐高温、耐高压、抗辐射、自修复、超轻、超韧度等等。正是这些优异性能让那些以往难以实现的科研设想成为现实。例如,要研制可以在深海作业的水下自主机器人,需要能够承受海底极端高压环境的材料;要实现核聚变能源即“人造太阳”,需要大量能够承受超强辐射的材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新材料为众多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载体。

  • 原文来源: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18-11/12/content_729921.s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家改造出高性能丝素蛋白材料,构建出迄今擦写速度最快的蛋白质基忆阻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生命健康领域集成服务门户
    • 编译者:赵若春
    • 发布时间:2020-04-02
    • 3月16日,中国厦门大学科学家成功改造了源于桑蚕丝的丝素蛋白材料,并构建出高性能、高稳定性、低能耗、可实用的蛋白质基忆阻器电子器件及人工神经突触。研究人员将银纳米簇组装到丝素蛋白介观网络(介观是介于微观与纳观之间的体系)中,极大地提升了丝素蛋白材料的电子学特性,可实现蛋白质基信息存储领域最快擦写速度,甚至可与顶级无机类材料忆阻器相媲美。研究人员表示,该成果对未来实现可植入生物电子传感与计算、活体内实时AI计算以及远程AI医疗等具有开创性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先进功能材料》期刊。
  • 《美科学家在人体细胞中发现抗埃博拉病毒蛋白》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8-12-21
    • 美国研究人员近日在《细胞》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发现人体细胞中的一种蛋白可以帮助对抗埃博拉病毒,模仿该蛋白功能的药物有朝一日或能有效治疗这种致命疾病。 与其他病毒一样,埃博拉病毒会入侵宿主细胞并利用这些细胞进行复制,但对于感染期间病毒侵入的具体途径和细节,目前科学家还知之甚少。 在新研究中,美国西北大学芬博格医学院的赫尔特奎斯特与佐治亚州立大学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伙伴合作,使用亲和标记纯化质谱(AP-MS)技术,探查人类蛋白和埃博拉病毒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他们不仅发现了埃博拉病毒蛋白VP30和人类蛋白RBBP6之间相互作用的有力证据,还确定了RBBP6与VP30结合的23个氨基酸区域。而进一步研究表明,抑制RBBP6会刺激病毒转录,加速埃博拉病毒的复制;而刺激RBBP6更充分表达则会有效抑制埃博拉病毒复制,阻止病毒感染。 赫尔特奎斯特指出,病毒会进化发展以绕过人体的免疫防御,而人类细胞反过来同样会发展出针对病毒的防御机制,这种进化竞争持续已久。人类发展出的特殊防御机制为开发针对性治疗手段指明了方向。他们的新研究表明,靶向性生物制剂在对抗埃博拉病毒方面具有极大潜力,RBBP6衍生肽或能有效抑制埃博拉病毒感染。而他们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模仿RBBP6蛋白,开发出能够更容易进入人体细胞的小分子药物,以应对埃博拉病毒的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