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Ⅳ型氢瓶研发获重大进展,国内首家企业“三新”评审通过》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01-30
  • 车载储氢技术是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关键,直接影响氢燃料电池车的续航里程和成本。我国车载储氢主要使用35MPa Ⅲ型储氢瓶,70MPa Ⅲ型储氢瓶也已研发成功并小范围应用,而具有诸多优势的70MPa Ⅳ型储氢瓶目前仅有少数企业在布局。

    随着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快速发展,车用Ⅳ型储氢瓶的研发有了重大进展。2020年12月22日,沈阳斯林达安科新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斯林达”)车用压缩氢气塑料内胆碳纤维全缠绕气瓶通过“三新”评审。斯林达成为国内首家通过“三新”评审的车用压缩氢气塑料内胆碳纤维全缠绕气瓶制造厂家。这也是国内首例通过“三新”评审的车用Ⅳ型储氢瓶。

    评审中,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技术委员会气瓶分委会专家一致认为,斯林达研发的车用压缩氢气塑料内胆碳纤维全缠绕气瓶,其设计、制造均符合 T/CATSI 02 007-2020《车用压缩氢气塑料内胆碳纤维全缠绕气瓶》团体标准的规定,对试制产品进行的各项试验也均符合团体标准的要求。安委会气瓶分委会同意该产品通过“三新”技术评审。

    T/CATSI 02 007-2020《车用压缩氢气塑料内胆碳纤维全缠绕气瓶》团体标准由中国技术监督情报协会批准,于2020年10月8日开始实施。

    该团体标准规定了车用压缩氢气塑料内胆碳纤维全缠绕气瓶的型式和参数、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安装防护、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等要求;适用于设计制造公称工作压力不超过70MPa、公称容积不大于450L、贮存介质为压缩氢气、工作温度不低于-40℃且不高于85℃、固定在道路车辆上用作燃料箱的可重复充装气瓶。

    该团体标准的出台,对于国产Ⅳ型储氢瓶的研发与生产意义重大,使得行业在研发和生产国产Ⅳ型瓶上有据可依。而斯林达车用Ⅳ型瓶率先通过“三新”评审,表明斯林达在车用Ⅳ型瓶的研发与推进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相较于Ⅲ型瓶,Ⅳ型瓶采用碳纤维全缠绕非金属塑料内胆技术,成本、储氢容量、轻量化优势明显。在国外,丰田汽车公司、美国Quantum公司、Hexagon Linclon公司、通用汽车公司、本田汽车公司等国外多家知名企业已成功研制Ⅳ型瓶,如丰田汽车Mirai的高压储氢气瓶即采用Ⅳ型瓶,使用压力为70Mpa。

    在国内,自2020年以来,“车用氢能Ⅳ型瓶实现国内生产”一直是燃料电池产业的热门话题,燃料电池汽车的轻量化和其气瓶的材料使用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对于我国车载储氢技术应用,“轻量化、高压化、低成本、质量稳定”将会是市场方向,70Mpa车用压缩氢气塑料内胆碳纤维全缠绕气瓶将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斯林达曾于2020年2月底在日本展会上展出了一款70MPa储氢Ⅳ型瓶,是国际舞台上首次有国产70MPa储氢Ⅳ型瓶实物展出。该瓶爆破压力161MPa,压力循环系数达到44000次无泄露、破裂,远超国家规定的22000次,单位质量储氢密度是5.7%,较Ⅲ型瓶提升了42%,寿命上也从10年提升到15年。

    随着斯林达车用压缩氢气塑料内胆碳纤维全缠绕气瓶通过“三新”技术评审,预计在不久之后,国内将有能力实现车用压缩氢气塑料内胆碳纤维全缠绕气瓶的批量生产。

    沈阳斯林达安科新技术有限公司于2002年7月11日正式成立,目前已发展成为资产过亿、注册资本3820万元、拥有员工300余人的专业气瓶制造企业。该公司生产的车用氢气铝合金内胆纤维全缠绕气瓶等多种类型产品已通过了CE、BV、CCS等国际认证,销售和服务网络遍布美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等60多个国家。

    2006-2012年,斯林达承担了五项国家“863”项目,在现代交通领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项目”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使我国高压储氢容器制造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

    2016年,斯林达70PMa高压储氢罐通过了国家型式试验,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依靠行业内的产品技术优势和公司影响力,斯林达还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家标准的制定。如《铝合金无缝气瓶》和《铝内胆碳纤维全缠绕气瓶》。

  • 原文来源:https://newenergy.in-en.com/
相关报告
  • 《我国新型核燃料研发获重大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2-18
    • 中广核自主研发设计的S2F PI-A型事故容错燃料小棒顺利载入研究堆,正式开始辐照考验工作,这是我国首次实现ATF燃料堆内辐照。下一阶段,中广核将争取早日实现ATF燃料工程化应用,推动核能技术持续变革。   作为各国争夺核能技术话语权的关键环节,新型核燃料研发已进入竞跑模式。   近日,在西屋电气公司宣布获得美国能源部提供的9360万美元资金,用于事故容错燃料(以下简称ATF)计划—Encore燃料研发后不久,中广核自主研发设计的S2F PI-A型事故容错燃料小棒载入研究堆,正式开始辐照考验工作,这是中国首次实现ATF燃料堆内辐照。据了解,通过研究堆辐照试验,中方研究人员将获得ATF燃料在堆内辐照的宝贵数据,也将为后期计算建模和先导棒入堆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具有重要价值。   事故容错燃料旨在优化传统的核燃料体系,进一步提高核燃料在正常工况下的经济性以及在严重事故工况下的安全性,是核能发展60年以来的重大变革,堪称目前国际核燃料技术研发的风向标。  中广核研究院副总经理郝志坚透露,中广核于2013年率先在国内启动ATF研发工作。“中广核已完成了ATF概念设计、性能分析程序开发、候选材料工艺探索和样品试制等工作。”此外,依托深圳市ATF工程实验室,中广核建成了国内首个ATF堆外试验综合平台及4个联合试验室/研发中心。“下一阶段,中广核将争取早日实现ATF燃料的工程化应用,推动核能技术的持续变革。”   中核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余剑锋去年11月曾公开表示,该集团在MOX燃料元件、环形燃料元件、耐事故燃料元件等新型燃料元件技术研发领域也取得重大进展。2018年11月20日,由中核集团自主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首套全尺寸压水堆环形燃料组件试验件成功下线。   公开信息显示,随着核电多路线、规模化发展,我国近年来进行了一系列新型核燃料相关研发的实践。据核燃料领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冠兴此前介绍,国内首条AP1000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已于2017年12月22日圆满完成三门核电站首炉换料燃料组件生产,并已与国核宝钛签订了为海阳核电站后续换料采用国产Zirlo锆合金包壳等锆材的合同。“这一点与从其他国家引进核燃料技术不同,AP1000核电燃料元件技术引进的同时,也引进锆合金的全套生产线。这标志着我国已掌握法国、俄罗斯、加拿大与美国的核电燃料元件生产技术。”   李冠兴表示,从1991年中国引进法国AFA2G核燃料元件制造技术开始,至2007年引进俄罗斯VVER核燃料元件制造技术和美国西屋AP1000核燃料元件制造技术,虽然我国核燃料元件制造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目前燃料元件的辐照和辐照后的检测领域仍然是明显短板。他还指出,核燃料产业要实现“走出去”,要搞好顶层设计。“由于核燃料元件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更应加强统筹。如辐照与辐照后的检测、耐事故燃料元件研发、材料基因组计划等领域,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投入,以便加快推进速度,争取在国际上取得更多的话语权。”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日前发布的跨学科研究报告《核能在限碳排世界中的未来》指出,安全成本的不断增加,使经济性受到了挑战,成为其发挥脱碳作用的主要障碍。据资料显示,目前核电的成本中,建造成本占60%-80%,运维成本占15%-20%,燃料成本占5%-15%。   对于系统冗余和成本增加的问题,业内人士表示,可将不断叠加的外部防御转移到反应堆内部,让燃料变得更安全,减少相应的外部防御,核电站的建造成本降低。因此,全世界对于事故容错燃料的探索加快了脚步。   据了解,西屋电气公司Encore 燃料计划旨在加强燃料安全性能和经济优势的研发。该公司将提供高密度的adopt芯块, 以提高燃料的经济性。第二阶段将推出碳化硅包壳和高密度硅化铀芯块, 从而提高燃料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而且,该公司将与General Atomics、美国国家实验室和大学开展合作,计划于2022年将碳化硅包壳置于商业反应堆中进行辐照。同时该笔资金也将用于首个装有Encore燃料先导测试棒的测试,目前计划将于今年春季在Exelon Generation的拜伦2号机组实施。   此外,法国Orano(原阿海珐)也在进行新型核燃料的研发,主要包括ATRIUMTM11先进沸水堆燃料,以及GAIA和HTPTM压水堆燃料。该公司曾透露,从2020年将开始向4个不同的核电设施供应ATRIUMTM11以及GAIA和HTPTM。
  • 《山西鹏飞集团首个氢能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批立项》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4-02-07
    • 近日,山西鹏飞集团与上海氢晨、上海交大等单位共同申报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氢能技术”重点专项“燃料电池电堆高精密度批量制造工艺与成套装备技术”获得国家科技部批复。这是鹏飞在氢能领域首个获批的国家级重点研发课题,标志着山西鹏飞集团氢能产业在研发领域取得开创性进展,全面进入专业深入研讨与稳健学术表达阶段。 项目围绕国家推动能源革命、建设能源强国等重大需求为牵引,以氢能便捷改质与高效动力为突破口,开展燃料电池电堆关键零部件和电堆制造、装配、活化等关键装备的国产化设计及制造研究,切实提升我国氢能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装备水平,促进产业升级发展,实现到2025年我国氢能技术研发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该项目由山西鹏飞集团与上海氢晨、上海交大、天津大学等9家知名企业、高校联合申报,也是这些主体继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建研发平台后的进一步深度共融。山西鹏飞集团重点承担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重载车辆适应性研究与批量示范应用”项目,为项目提供实际测试平台,检验批量化电堆在重载场景的实际效果与适用性,支撑项目的最终验证工作。 多年来,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及各部门的鼓励和支持,山西鹏飞集团氢能创新成果显著: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燃料电池汽车先进制造技术联合实验室,共同申报汽车动力与智能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中北大学共建先进炭基电极材料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山西省氢能成果转化基地、山西省氢能中试基地获得省科技厅批复;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套250kW氢燃料发动机(单堆)在孝义发布;“焦炉煤气制氢吸附塔装置及其使用方法”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有5种设备、装置、系统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与太原理工大学黄庆学院士课题组共同开展Ⅳ型储氢瓶的研发制造;在吕梁市成立首家全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焦炉煤气制高纯氢转化工艺安全技术要求》《焦炉煤气制高纯氢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及计算方法》两项团体标准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正式发布,填补了国内在焦炉煤气制高纯氢领域标准化的空白;与省内外行业领军企业围绕技术创新、产业协同、市场拓展等深化合作,实现“一企带一链、一链成一片”,累累硕果,充分彰显了该集团在氢能领域的实力和潜力。 山西鹏飞集团董事局主席郑鹏表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是我国最高级别的研发项目,重点解决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国家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用于突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领域的技术瓶颈。未来,山西鹏飞集团将在氢能科技创新上持续发力,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利用氢能源领域积累的优势,不断补链、强链、延链,进一步探索氢能多元化应用,将鹏飞氢能打造成为全国氢能源创新应用示范高地,为建设能源强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