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政府:《健康上海行动(2019—2030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生命健康领域集成服务门户
  • 编译者: 赵若春
  • 发布时间:2019-09-12
  • 8月28日召开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传出消息,《健康上海行动(2019—2030年)》已经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将于近期公布。行动方案对健康上海的建设提出明确目标,即至2030年,使上海市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在已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的基础上,有更大提升,率先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使上海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健康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健康城市典范。根据国家部署,结合实施《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从今年2月起,由市卫生健康委牵头,启动编制《健康上海行动(2019—2030年)》。在对照国家15个行动任务的基础上,《健康上海行动》增加了健康服务体系优化和长三角健康一体化、健康信息化、健康国际化等内容,最终形成18个重大专项行动、100条举措,按照2022年和2030年两个时间节点,分步推进实施。

    保持居民健康管理全国领先。《健康上海行动》提出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实施减盐、减油、减糖、限酒等营养干预措施,明显减缓居民超重、肥胖和慢性病发病的增长速度,到2030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40%,参与居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的人数达到120万人,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市体育局副局长赵光圣介绍,上海将推进崇明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徐家汇体育公园、浦东足球场、上海市民体育公园等一批重大体育设施建设,2030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8平方米。

    为慢性病设立精准防治目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给市民健康、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负担,《健康上海行动》对此明确防治行动。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邬惊雷说,推进癌症的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2030年常见癌症诊断时早期比例不低于40%。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向居民提供风险评估、健康教育、疾病及其并发症筛查等服务。至2030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到160/10万及以下;糖尿病治疗控制率达到45%;70岁及以下人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稳定在6.2/10万及以下。

    针对妇幼、中小学、职业、老年、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需求,《健康上海行动》将有的放矢地进行健康管理和服务。以妇幼人群为例,全市将进一步完善危重孕产妇、新生儿“7+6”会诊抢救网络,建成50个综合医院标准化示范儿科门急诊,建设18个儿童早期发展基地,组织开发儿童早期发展服务包。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介绍,全市将开展健康学校建设,加强生命教育,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对学校的绩效考核,构建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至2022年,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2018年的基础上力争每年降低0.5到1个百分点以上;至2030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良率达到60%及以上。

    社区健康“六个一”纳入其中。为让市民享受便捷可及的诊疗服务,《健康上海行动》将社区健康服务“六个一”纳入其中,具体包括:一张社区健康服务清单,一个人人拥有的健康账户,一套多层次的社区健康宣教体系,一套多元参与的供给机制,一个统一的社区健康智慧平台,一套社区健康评估监测机制。至2030年,实现每个市民都有自己的家庭医生。

    长三角健康一体化行动中,将推动长三角高端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统筹布局,打造标准规范互认、信息互联互通、服务便利有序、医学科技发达的“健康长三角”。上海也将着力培育社会办医品牌,有序发展前沿医疗服务。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加快生物医药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应用。至2030年,建成亚太地区生物医药产业高端产品研发中心等,健康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5%左右,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健康科技创新中心。

  • 原文来源:;http://www.shanghai.gov.cn/nw2/nw2314/nw2315/nw4411/u21aw1400323.html
相关报告
  • 《健康中国行动2023年工作要点》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李晓妍
    • 发布时间:2023-03-15
    •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的通知》《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要求,进一步推动健康中国行动有关工作落实落地,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办会同成员单位和其他有关单位研究制定了《健康中国行动2023年工作要点》。2023年健康中国行动的总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要求,持续推动实施各项行动,确保各项任务目标如期实现,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6-19
    • 粤府办〔2018〕22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东省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卫生计生委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8年6月5日 广东省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进卫生强省、健康广东建设,提升医疗卫生现代化管理水平,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8〕26号)精神,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加快医疗健康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健康需求。到2020年,支持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基础设施支撑体系逐步完善,医疗健康信息在政府、医疗卫生机构、居民之间共享应用,医疗健康服务供给更加优化可及、医疗健康服务更加智慧精准、医患关系更加和谐、医疗健康服务业全面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走在全国前列。 二、主要任务 (一)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允许医疗机构使用互联网医院作为第二名称,在实体医院基础上,运用互联网技术提供安全适宜的医疗服务,允许注册或者备案的执业医师在线开展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允许掌握患者病历资料后在线开具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处方。支持医疗卫生机构、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搭建互联网信息平台,开展远程医疗、健康咨询、健康管理服务。2018年,“登峰计划”重点建设医院率先全面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到2020年,三甲医院全面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省卫生计生委负责) (二)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价格及医保支付政策。按照方便群众就近就医、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有效利用、支持“互联网+医疗健康”可持续发展要求,及时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政策,对基于互联网开展的医疗服务项目,属基本医疗服务的,按基本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执行,并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对竞争较充分、个性化需求较强的项目,实行市场调节价。完善异地就医结算系统,全面实现跨省和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加快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对接整合,实现医疗保障数据与相关部门数据联通共享。运用医疗大数据,推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大力推行医保智能审核和实时监控,将临床路径、合理用药、支付政策等规则嵌入医院信息系统,实现事前提醒、事中监督、事后审核,严格医疗行为和费用监管。(省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卫生计生委负责,排在第一位的部门为牵头部门,下同) (三)推动“互联网+”医疗服务流程优化再造。大力发展基于新兴信息技术的流程再造,改善医疗服务,加快实现网上预约挂号、预约分诊、移动支付、诊间结算、药品物流配送、检查检验报告推送等信息惠民便民服务。加快实现医疗联合体医疗资源上下贯通、信息互通共享、业务高效协同,便捷开展预约诊疗、双向转诊、远程医疗等服务,促进医疗联合体内医疗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实时查阅、互认共享,推进“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推动构建有序的分级诊疗格局。运用大数据等技术优化医院管理流程,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到2019年底,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建成56家县域远程影像、心电中心,辐射辖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到2020年,远程医疗服务基本覆盖县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三级医院非急诊预约诊疗率达到90%以上。(省卫生计生委负责) (四)大力发展“互联网+”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医疗机构与公共卫生机构的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充分利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膳食消费、环境因素、流行病学因素、虫媒监测等数据,开展大数据分析和挖掘,加强对各种传染病、慢性病、肿瘤、心脑血管等疾病的智能监测和精准预测。加强对老年人慢性病、儿童健康管理、儿童预防接种、孕产妇健康监测、严重精神障碍分类干预的在线管理,及时推送疫苗接种预约、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内容流程、健康教育等便民服务信息。利用互联网新媒体手段,向公众提供传染病流行预警、传染病防控知识和营养健康等信息。2018年,总结完善“互联网+”结核病全流程管理模式;2019年开始,逐步推广到其他慢性病、传染病的病种管理。(省卫生计生委负责) (五)创新“互联网+”健康管理服务。完善居民医疗健康信息,加强居民医疗健康信息管理,实现居民医疗健康信息一人一档、连续记录、动态更新、共享共用,发展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健康信息服务。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居民健康的实时监测、疾病预警、慢病筛查、主动干预、个性化评估,支持居民医疗健康信息自主在线查询、居民健康自我管理。鼓励发展网约护理、网约家庭医生、网约家庭药师等服务,为居民在线提供健康咨询、慢性病随防、延伸处方、健康管理等服务。(省卫生计生委负责) (六)发展“互联网+”药品供应保障服务。加快广州地区药品采购平台建设进度,尽快形成省第三方药品电子交易平台和广州、深圳药品采购平台良性竞争机制。推广处方流转平台,发展配送中心,支持医院、药品生产流通企业、药店、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共同参与处方流转、药品物流配送。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和运营药事服务平台,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居民提供审方、合理用药咨询和精简处方等社会化药事服务。推广智慧药房,鼓励医院处方外配、信息共享,改造传统药品保障流程,为患者提供“一站式”药事服务。加强基于互联网的短缺药品多源信息采集和供应业务协同。(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食品药品监督局,广州市政府负责) (七)加快“互联网+医疗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充分利用“数字政府”统一身份认证、政务云、大数据等公共支撑平台,集约建设“互联网+医疗健康”公用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省市两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健全医院信息平台功能,规范数据采集,完善全员人口、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数据库,促进全民健康信息共享应用。依托三甲医院建设县级医院远程医疗平台,到2018年底,实现20个省级远程医疗中心与56家县人民医院的信息联结,提供远程诊疗、远程病理检查、远程手术指导、远程教育等服务。(省卫生计生委、电子政务办(筹)、发展改革委、财政厅负责) (八)大力发展医疗健康人工智能技术。依托高等院校、研究院所、高水平医院、企业等,组建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和研究院,推进大数据基础理论、共性技术和医疗健康大数据研究。加强医疗健康人工智能技术研究、转化和应用,全力推动医疗健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抢占医疗健康人工智能制高点。推动全省医疗健康数据高标准汇聚、高质量共享、高水平挖掘、高层次应用。组建各类“互联网+医疗健康”创新平台,加快诊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医学设备深度融合,发展虚拟现实、语音识别、机器人、生物三维打印、影像识别、辅助决策系统等技术,推动影像、检测、诊断、分析等医学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微型化。在县级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临床辅助决策系统、智能化医学设备,实现医疗健康服务快速、便捷、精准、智能。到2020年,医疗健康人工智能技术基本覆盖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省卫生计生委、经济和信息化委、科技厅、财政厅负责) (九)加快“互联网+医疗健康”人才培养。鼓励高等院校成立专门院系、开设相关专业、健全相关学科建设,多层次培养各类“互联网+医疗健康”人才。大力引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专门人才、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物。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医疗机构、社会组织等单位教育资源,建立医疗健康教育培训云平台,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推动校企联合、校院联合、院企联合,开展在岗、转岗培训,大力培养“互联网+医疗健康”等复合型人才和科研团队。(省教育厅、卫生计生委负责) (十)规范“互联网+医疗健康”质量监管。依托医疗机构、医学科研机构、企业联合建立“互联网+医疗健康”质量控制中心,加强医疗健康服务全流程监管。推进网络可信体系建设,“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产生的数据要全程留痕、可查询、可追溯,满足行业监管需求,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原则上不得出境,确需出境的应经过安全评估。尽快制定“互联网+医疗健康”质量管理办法和质量标准。(省卫生计生委、网信办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策支持。各地要将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加强统筹协调,加大对信息化基础设施、医院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等投入,形成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的长效保障机制。各有关部门要及时研究制定具体支持政策措施,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二)加强安全保障。建立统一规范、公开透明的“互联网+医疗健康”安全监管体系。严格执行信息安全和健康医疗数据保密规定,建立完善个人隐私信息保护制度,严格保护患者的信息、用户资料、基因数据等,加强“互联网+医疗健康”信息系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完善安全防护评估机制,定期开展信息安全隐患排查、监管和预警。 (三)加强宣传推广。积极培育“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典型,总结推广经验,大力宣传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政策措施及成效,提高群众知晓度和参与度,营造“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