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力推进“现代优势产业集群 + 人工智能”的指导意见》解读》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9-06-04
  •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兴起的重要前沿领域。山东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均明确提出,抓紧研究建立“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推进机制。为贯彻省委、省政府部署,近日,山东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有关负责同志对《指导意见》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解读。

    编制背景、过程和总体要求

    受商业模式、技术路线等制约,当前人工智能和产业的融合发展整体处于起步阶段,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国内部分先进省市略有领先,但总的看处于同一起跑线。山东省具有完备的工业基础和完善的产业体系,发展潜力巨大。山东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提出建立“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推进机制,是继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后提出的又一重大创新课题。这一机制将加速科技链与产业链、资本链、人才链对接融合,强力赋能“十强”产业全面起势,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按照部署要求,今年年初,山东省工信厅成立起草工作专班,启动了《指导意见》的编制工作。工作专班研究了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市发展经验及政策文件,仔细梳理了各细分领域全球及国内领军企业,并组织“十强”产业工作专班及华为(山东)、浪潮、海尔、海信、潍柴等重点企业进行了多次座谈,精心起草编制了《指导意见》。分管省领导多次指导提出具体要求,主持召开了由科研专家、领军企业及省直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专题研讨会。根据30个省直部门会签、省政府专题会议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多次进行修改和完善。经山东省政府第34次常务会议和山东省委财经委员会第2次会议审议通过,日前,《指导意见》以省政府文件正式印发实施。

    在总体要求部分,确立了山东省“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的指导思想及主要目标,提出以提高人工智能产业有效供给能力为根本支撑,以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与人工智能良性互动、融合创新、协同发展为主攻方向,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中发挥人工智能作用,为全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贡献新智慧。在工作目标上,立足山东省实际提出两个阶段性目标:一是到2022年,初步建成人工智能产业生态链,基于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智能经济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二是到2025年,人工智能产业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与“十强”产业融合发展更加紧密,成为全国一流乃至世界有重要影响的产业集群。

    重点工程和专项行动

    在重点工程部分,紧密结合当前山东省重大发展战略和实际,聚焦“十强”产业,提出实施十大智能提升工程,通过把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革命成果与山东省现代优势产业集群逐一对接,着力研究破解制约重点产业智能化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痛点和难点,每个工程都列出了人工智能对“十强”产业赋能提升和融合发展的主要路径、重点任务和阶段性目标,是《指导意见》落地实施的路线图和任务书。

    对五大新兴产业集群,着力通过人工智能促其“快成长、上规模”: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智能提升工程重点突破智能芯片、软件等核心技术产品,提升人工智能产业自身水平和与“十强”产业融合发展的支撑渗透能力;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提升工程重点瞄准高质量发展需求、发展智能化技术装备,瞄准未来新能源发展方向,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智能提升工程重点建设智能电站、电网等基础设施及基于互联网的智慧运行平台,大力发展智能化新兴功能材料;现代海洋产业智能提升工程,重点围绕经略海洋战略,建设海洋超算和大数据平台,构建海洋综合立体观测网,打造智慧海洋牧场;医养健康产业智能提升工程重点建设智能医疗体系和智慧医院,开发智能化医疗器械,发展智能化养老基础设施。

    对五大传统产业集群,着力通过人工智能促其“提层次、强实力”:高端化工产业智能提升工程重点建设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综合数据平台,打造智安化工园区,加快化工企业管理信息化、智能化进程;现代高效农业智能提升工程重点推广应用智慧农业大数据,建设智慧农业园区、智能区域性农产品物流中心;文化创意产业智能提升工程,重点发展数字化、个性化作品和产品,开发聊天机器人、撰稿机器人、会议记录机器人等智能设备;精品旅游产业智能提升工程重点打造智慧化旅游平台,创建智慧旅游景区、饭店,打造知名旅游电商品牌;现代金融产业智能提升工程,重点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业务流程再造、产品创新和风险控制,创新智能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强金融监测预警。

    在专项行动部分,紧扣任务目标,坚持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和推动产业应用并重,提出了六大专项行动:一是融合创新能力提升行动,重点实施核心技术攻关计划,打造融合发展创新载体,构建融合创新合作机制;二是智慧经济培育行动,重点发展一批新业态新模式,壮大一批新市场主体,培育一批智慧产业集群,建设一批新型智慧城市,实施一批试点示范项目;三是产业互联网赋能行动,重点完善产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推动企业上云,提升“云行齐鲁”品牌影响力;四是智能制造提质增效行动,重点开展“1+N”带动提升行动,实施新一轮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培育一批智能装备首台(套)产品;五是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升级行动,重点加快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大数据中心建设布局,提升高效能计算能力;六是服务保障体系构建行动,重点建立完善融合发展标准体系、资源共享体系、人工智能安全防护体系。这六大专项行动,从夯实研发基础、推动重点突破,到培育生态系统、促进融合示范,再到打造产业集群、加大支撑服务,既立足当前,可操作可实践,又着眼长远,分步骤分阶段,是《指导意见》落地实施的发力点和硬抓手。

    保障措施及重点把握的原则

    《指导意见》在保障措施部分,立足工作实际,分别从组织推进、财税政策、产融结合、人才支撑、开放借鉴等五个方面提出了保障举措,以确保各项重点工作扎实顺利推进,是《指导意见》落地实施的重要保障。

    为确保《指导意见》落地实施,我们对十大重点工程、六大专项行动和五项保障措施细化成74项具体工作,依据部门职能进行了任务分工,分别明确了牵头部门和配合部门。

    为推动《指导意见》落到实处,根据山东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启动了“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试点示范企业及项目的遴选工作,充分利用市场化的办法和手段确定了第一批150个试点示范企业和项目,并随《指导意见》印发实施。重点在智能产品、核心基础、关键技术装备等领域培育一批优秀产品和解决方案,着力补齐产业发展的短板;聚焦“十强”产业打造一批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场景,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业态、新模式及典型案例,着力提升融合发展的质量。

    《指导意见》起草过程中重点把握了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抢抓机遇。当前,新一代人工智能在产业领域的应用还处于起步期,我们与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的差距并不大。我们要抢抓先机,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作用,为“十强”产业赋能,为高质量发展助力。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查摆对接融合过程中的痛点、堵点、难点,着力在关键技术突破、新兴业态融合、智能化水平提升等方面补齐短板,迎头赶上。

    三是坚持改革创新。摆脱固有模式和传统路径依赖,推出产融结合、试点示范等一批集成创新举措,力争在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等领域走在全国前列。

    四是坚持精准推进。突出人工智能与“十强”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精准定向分步搞好工程行动,不搞面面俱到,确保务实可行。

相关报告
  •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 来源专题:智能制造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25-08-28
    •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我国数据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完备、应用场景广阔等优势,强化前瞻谋划、系统布局、分业施策、开放共享、安全可控,以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全球合作等领域为重点,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涌现一批新基础设施、新技术体系、新产业生态、新就业岗位等,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使全体人民共享人工智能发展成果,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意见》总体要求,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明显增强,人工智能开放合作体系不断完善。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智能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技术普惠和成果共享。到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意见》提出加快实施6大重点行动。一是“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加速科学发现进程,驱动技术研发模式创新和效能提升,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二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业态,推进工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加快农业数智化转型升级,创新服务业发展新模式。三是“人工智能+”消费提质,拓展服务消费新场景,培育产品消费新业态。四是“人工智能+”民生福祉,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推行更富成效的学习方式,打造更有品质的美好生活。五是“人工智能+”治理能力,开创社会治理人机共生新图景,打造安全治理多元共治新格局,共绘美丽中国生态治理新画卷。六是“人工智能+”全球合作,推动人工智能普惠共享,共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体系。 《意见》提出强化8项基础支撑能力,包括提升模型基础能力、加强数据供给创新、强化智能算力统筹、优化应用发展环境、促进开源生态繁荣、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政策法规保障、提升安全能力水平等。 《意见》要求,坚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人工智能+”行动全过程,国家发展改革委要加强统筹协调,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抓好贯彻落实,确保落地见效。要强化示范引领,适时总结推广经验做法,加强宣传引导,广泛凝聚社会共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 《关于《中国(合肥)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 产业基地(中国声谷)发展规划 (2018—2025年)》的解读》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8-01-03
    • 2017年12月21日,省政府办公厅以皖政办秘〔2017〕333号文,正式印发了《中国(合肥)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基地(中国声谷)发展规划(2018—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按照《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重要政策解读机制的通知》(皖政秘﹝2014﹞3号)要求,现将有关政策解读如下。 一、编制背景 “中国声谷”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部省重点合作项目。2012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安徽省人民政府召开部省项目联席会议,全面深入的探讨了项目发展工作计划,并达成高度共识;2013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文成立部省项目领导小组,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安徽省人民政府领导担任组长,工信部软件司、安徽省相关省直单位及各有关部门参与,并设立办公室,由安徽省经信委负责具体工作;2013年10月,工信部办公厅、国务院信息发展规划处领导专程赴安徽调研,将“中国声谷”列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并希望依托项目,为国家安全、民族文化、信息消费等方面在核心技术层面作出贡献。2017年7月,李国英省长赴合肥市调研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并召开座谈会,要求在相关规划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充分把握产业发展规律、行业发展大势和我省发展实际,抓紧制定完善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做好“中国声谷”建设的顶层设计。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领导指示精神,省经信委结合我省智能产业发展实际,组织骨干力量,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开展《规划》的起草工作,结合李国英省长在合肥调研智慧经济发展时的指示精神,对规划内容进行了完善,编制形成了《规划》,并经省政府第12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二、主要目标 到2020年,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互联网产品用户达到12亿户,“中国声谷”企业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40%。到2025年,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互联网产品用户达到15亿户,“中国声谷”企业营业收入超过2000亿元。 三、主要内容 《规划》共有六个部分,包括产业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总体要求、产业空间布局、发展重点、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 (一)产业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指出了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当前人工智能已成为促进生产力增长、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并上升成为我国的一项国家发展战略,各国政府也纷纷布局人工智能产业,我们要顺应国际国内经济和产业发展趋势,加快推动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形成集聚发展态势,助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认真贯彻实施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充分发挥部省合作推进的机制优势,将“中国声谷”建设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实力最强、技术水平达到国际一流的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三)产业空间布局。按照“集聚发展,布局优化”原则,打造“一核两区多园”的“中国声谷”空间布局。“一核”:以科大讯飞公司为主的核心区。“两区”:孵化区和产业区,位于合肥高新区。“多园”:围绕重点应用领域,建设多个智能语音与人工智能特色鲜明的产业园。 (四)发展重点。指明“中国声谷”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和方向:一是做大做强智能语音、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软件产品、智能机器人、智能终端、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智能运载工具等人工智能基础产业。二是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智能家居、智能金融、智能商务、智能物流等产业智能化升级。三是围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目标,发展智能教育、智能医疗、智能健康和养老等便捷高效的智能服务。四是围绕行政管理、司法管理、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等社会治理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五是拓展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服务领域。 (五)主要任务。实施6大任务:一是加强关键技术研发,提升持续创新能力。二是大力发展“智慧+”,拓展智慧经济领域。三是建设数据开放平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四是打造产业生态系统,培育领军骨干企业。五是构建支撑服务体系,提升行业服务能力。六是完善基地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重点实施8大工程:技术领先工程,加强核心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的研发,保持“中国声谷”的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在国际上的持续领先地位。应用推广工程,支持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至2020年,“中国声谷”实现3000万台(款、套)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品推广应用目标。智慧示范工程,谋划打造全国首家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示范应用项目,形成智能语音技术应用轰动示范效应。至2020年,建成10个左右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养老、智慧产业小镇等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示范应用项目。“感知声谷”工程,建设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公共体验中心,促进消费者体验、互动和感知,激发消费。至2020年,在省内、省外建成50个中国声谷智能体验中心(馆、广场)。数据开放工程,加快建设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语音、智能机器人、法院超脑、智能教育、智能家居等行业数据共享交易平台,提供行业经验与解决方案的共享与复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企业培育工程,打造企业培育平台,促进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至2020年,培育2家以上20亿元级企业、5家以上10亿元级企业、30家以上亿元级企业,孵化企业超过100家。创业创新工程,持续汇聚人工智能技术、产品、应用等中小微企业,推动创业创新,至2020年引进创业创新团队300家。筑巢引凤工程,着力建设世界一流产业支撑平台,着力引进行业领军企业和项目,至2020年,通过招商引进国内国际龙头企业20家。 (六)保障措施。一是完善推进机制,强化组织保障。二是落实扶持政策,加强资金支持。三是加大人才引进,强化人才培育。四是强化宣传推广,完善产业服务。五是加快项目建设,推动聚集发展。六是加强规划评估,强化规划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