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储能规模化须过“三关”》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4-06
  • 新型储能迎来顶层设计。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利好政策助推下,新型储能发展步入快车道。

    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

    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以外的新型储能技术,包括新型锂离子电池、飞轮、压缩空气储能等,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也是催生国内能源新业态、抢占国际战略新高地的重要领域。

    “十三五”以来,我国新型储能由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初期过渡,实现了实质性进步。2021年底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超过400万千瓦,国家和地方层面政策机制不断完善,对能源转型的支撑作用初步显现。

    在全国首座大型电网侧铅碳储能电站——湖州长兴10千伏雉城储能电站蓄电池室内,20160个铅碳蓄电池整齐地放置于21个电池架上,其最终储能电量为24兆瓦时,最大放电功率达12兆瓦,总容量相当于40多万个10000毫安时的普通家用充电宝的电量。

    “这些电池在用电低谷时接入电网充电,在用电高峰时释放电力有效填补电力缺口,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国网湖州供电公司运检部项目负责人管敏渊介绍说,电能流过储能变流器、主变等设备并入湖州电网,得以实现电能的双向转换流通,满足用户可靠供电。同时,电站还能充当应急发电车的角色,在地区电网故障时可以毫秒级的速度替补上场,为电网接力续航。

    “十四五”时期是新型储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副主任委员裴哲义表示,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不断增加,电力系统稳定水平明显下降。以电化学为代表的新型储能具有调节速度快、布置灵活、建设周期短等特点,对构建更加灵活高效的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实施方案》并未提及此前相关文件中提出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规模3000万千瓦以上的装机目标,引发市场猜测。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技术创新与产业策划中心主任戴剑锋透露,国家对于装机的总体目标并没有改变,刚刚发布的《实施方案》更注重提升发展质量,强调从技术创新、试点示范、商业模式、标准体系等方面全方位支撑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目标实现,未来国家会进一步加大对新型储能发展的支持力度。

    规模发展三大难题待突破

    根据《实施方案》确立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其中,电化学储能技术性能进一步提升,系统成本降低30%以上。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新型储能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技术创新和产业水平稳居全球前列,全面支撑能源领域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

    专家认为,从商业化初期到全面市场化发展,留给新型储能的时间仅有不到10年,新型储能要实现规模化发展还要突破三方面限制。

    一是成本回收问题。新型储能的应用场景广泛、投资门槛低、统筹管理难,新型储能电源和负荷双重属性使其参与市场身份难以界定,价格机制的形成难度很大。此外,我国电力市场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市场机制难以准确反映新型储能的多重价值,新型储能参与市场收益方式单一,尚未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二是技术标准问题。当前对新型储能规划设计和调度运行机理的研究不够深入,发输配用等环节对新型储能的协同融合考虑不足,导致相关标准不够完善。在缺乏规范引导和技术要求的情况下,难免出现低效重复建设的情况,利用效果也会打折扣。

    三是电化学储能安全问题。当前新型储能项目中90%以上为电化学储能,由于电池热稳定问题,近年来国外储能安全事故频发,国内也发生了类似事故,引发政府管理机构和行业的担忧,给新型储能投资建设带来影响。

    现阶段,技术创新仍是新型储能突破发展瓶颈的内生动力。“着力点在于打造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绿色储能技术创新体系。”戴剑锋表示,要积极鼓励“百花齐放”,以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求为导向,推动多元化储能技术发展,统筹技术发展基础和当前紧迫需求,推动相对成熟技术加快商业化发展,支持新兴技术集中攻关和研发储备,并加强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

    以市场机制为根本依托

    与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期的大规模补贴路线不同,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更强调“以市场机制为根本依托”。《实施方案》明确,加快推进电力市场体系建设,明确新型储能独立市场主体地位,营造良好市场环境。这意味着解决新型储能高成本的问题,必须依靠体制机制改革和商业模式创新。

    一直以来,储能无法形成合理商业模式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实施方案》提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推动新型储能参与各类电力市场。加快推进电力中长期交易市场、电力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等建设进度,推动储能作为独立主体参与各类电力市场。研究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准入条件、交易机制和技术标准,明确相关交易、调度、结算细则。

    对于如何完善新型储能成本疏导机制,戴剑锋认为,要分类施策推动成本疏导,对“新能源+储能”项目在并网、消纳、考核等方面给予支持,探索独立储能电站容量电价和电网替代性储能纳入输配电价的相关机制。同时,加快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完善市场机制,推动储能参与各类市场获取多重收益,真正实现按效果付费。

    在拓展新型储能商业模式方面,《实施方案》提出,探索推广共享储能模式。鼓励新能源电站以自建、租用或购买等形式配置储能,发挥储能“一站多用”的共享作用。积极支持各类主体开展共享储能、云储能等创新商业模式的应用示范,试点建设共享储能交易平台和运营监控系统。鼓励发电企业、独立储能运营商联合投资新型储能项目,通过市场化方式合理分配收益。

    多元化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也有利于新型储能拓展市场。从具体应用看,储能行业与电力系统转型是深度绑定的。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的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三大场景都可发挥重要价值。比如,在发电侧可提高新能源消纳水平;在电网侧可以缓解调峰压力、保证容量充裕度;在用户侧可以形成产销一体、智慧用能的能源消费新格局。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
相关报告
  • 《人工智能产业仍需过三关》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7-19
    • 现实中,应用人工智能已是大趋势。发展成绩可圈可点,成长道路依然漫长。抓核心技术是重中之重,抓标准制定是关键环节,抓安全防控是发展基石   今年的足球世界杯可谓看点多多。除了精彩的赛事之外,智能足球、智能裁判手表等不少高科技元素也成为球场新亮点。尤其是首次引入的视频助理裁判(VAR)技术,力图让判罚更加精准公平,引发不少热议。   世界杯只是一个例子。实际上,高科技早已进入生活的各个领域,迅猛发展的人工智能正加速影响人们的生活。中国互联网协会最新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8》指出,中国人工智能市场增长迅速。2017年产业规模达152.1亿元,增长率为51.2%。预计到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将增长至344.3亿元。由清华大学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也显示,中国人工智能投融资占到全球的60%,势头相当活跃。   现实中,应用人工智能已是大趋势。发展成绩可圈可点,成长道路依然漫长。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要站上新台阶,仍需过好“三关”。   抓核心技术,是重中之重。据《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显示,中国人工智能论文总量和高被引论文数量都是世界第一,但在全球企业论文产出排行中,中国只有国家电网公司的排名进入全球前二十。数据让人深思,人工智能的发展不能停留在纸上。当前,中国很多传统产业亟待升级换代、提高生产力。夯实智能传感器、人工智能芯片和基础软件等产业核心基础,加快关键性技术研发,让企业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的主导力量显得尤为重要。   抓标准制定,是关键环节。没有规矩难成方圆,标准是产业竞争的制高点。缺失标准,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应用有可能变得混乱;标准不统一,市场和相关资源难以对接,会造成数据上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我国虽然在人工智能领域具备了良好基础,但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设施、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亟待完善。2017年以来,国家相继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与《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要求初步建立人工智能标准体系、测试评估体系及安全保障体系框架,加快推进产业发展。   抓安全防控,是发展基石。人工智能可能引发的安全风险,不容忽视。自动驾驶汽车因不能正确识别路标,导致交通事故;为保护家人安全而设立的家庭安防系统、应用火爆的人脸识别技术,却成为黑客窃取个人隐私的重要工具。这些也是产业发展中必须加快解决的现实难题。有专家形容,人工智能就像一个被“黑客”生出来的孩子,带有某种程度的安全隐患基因。如果只注重发展而忽略安全防范,人工智能或将被不当利用;但若利用得当,人工智能可以检测恶意软件、监控异常数据、预警黑客入侵等等,成为“道高一尺”的有力防御工具,提升网络安全防御水平,也为行业发展迎来更好的机遇。
  • 《“十四五”储能规划:加强源网荷储衔接,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和新型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28
    • 3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发布。《规划纲要》对我国未来能源发展做出了总体部署安排,为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确定了行动路线图,对实施能源资源安全战略做出了详细部署,对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具体安排。 《规划纲要》提出构建现代能源体系 推进能源革命,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大力提升风电、光伏发电规模,加快发展东中部分布式能源,有序发展海上风电,加快西南水电基地建设,安全稳妥推动沿海核电建设,建设一批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20%左右。推动煤炭生产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合理控制煤电建设规模和发展节奏,推进以电代煤。有序放开油气勘探开发市场准入,加快深海、深层和非常规油气资源利用,推动油气增储上产。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地热能。提高特高压输电通道利用率。加快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提高电力系统互补互济和智能调节能力,加强源网荷储衔接,提升清洁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提升向边远地区输配电能力,推进煤电灵活性改造,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和新型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完善煤炭跨区域运输通道和集疏运体系,加快建设天然气主干管道,完善油气互联互通网络。 《规划纲要》提出实施能源资源安全战略 坚持立足国内、补齐短板、多元保障、强化储备,完善产供储销体系,增强能源持续稳定供应和风险管控能力,实现煤炭供应安全兜底、油气核心需求依靠自保、电力供应稳定可靠。夯实国内产量基础,保持原油和天然气稳产增产,做好煤制油气战略基地规划布局和管控。扩大油气储备规模,健全政府储备和企业社会责任储备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的油气储备体系。加强煤炭储备能力建设。完善能源风险应急管控体系,加强重点城市和用户电力供应保障,强化重要能源设施、能源网络安全防护。多元拓展油气进口来源,维护战略通道和关键节点安全。培育以我为主的交易中心和定价机制,积极推进本币结算。加强战略性矿产资源规划管控,提升储备安全保障能力,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规划纲要》提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低碳转型。锚定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