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庆钻探刷新国内测试工具下深最深纪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12-07
  • 中国石油网消息(记者 刘玲 通讯员 吕世勇 张洋)12月5日记者获悉,由川庆钻探试修公司施工的大北401井近日顺利完成地层测试作业,工具下深达8301.98米,一举刷新了国内测试工具下深最深纪录。

      施工使用的全套105兆帕测试工具由试修公司自主研发,其中配套的RDS和RD阀空气腔承压强度达260兆帕,达到国际最高水平。这也是该工具在塔里木油田的首次成功应用。

      大北401井是部署在塔里木盆地大北4号构造东翼的一口评价井。该井套管未回接,存在抗压强度低、测试层位物性差、改造泵压高、工具下深位置深等诸多难题,具有极大的施工难度。

      为顺利完成任务,试修公司指派具有丰富经验的作业人员负责该井的地层测试服务,并邀请专家针对该井的情况进行讨论,不仅用105兆帕测试工具作为支撑,还制定了详细的施工方案和应急预案。在各方人员齐心协力的精细操作下,该工具经受住了超深、高压、高温的考验,优质高效完成地层测试服务。

      今年年初以来,随着品牌形象与影响力不断提升,川庆钻探以“技术立企”为发展理念,积极申报各级科技项目,狠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不仅测试工具能够应对越来越高的地层压力,技术实力也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公司承接了深地塔科1井、深地川科1井、蓬深6井、富东2井等一系列高难度井的测试作业,在应对高温、高压小井眼测试,试油完井一体化,地面测试作业高压远程控制技术等方面均有出色表现。

      “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本次105兆帕测试工具的成功使用,将助力各油气田勘探开发,为万米深井测试奠定基础。”川庆钻探的技术人员表示。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公司将进一步依托测试核心技术,立足高端市场,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擦亮川庆试修的金字招牌。

  • 原文来源:http://center.cnpc.com.cn/bk/system/2023/12/06/030119459.shtml
相关报告
  • 《奥探1井成功完钻!刷新亚洲碳酸盐岩储层大斜度井垂深最深纪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6-18
    • 由大庆油田施工的塔里木盆地垂深超9000米大斜度井——奥探1井成功完钻,完井井深9416.6米,垂深9314.61米,最大井斜61.5度,质量指标合格率达100%,刷新亚洲碳酸盐岩储层大斜度井垂深最深纪录,标志着中国石油在碳酸盐岩超深层勘探领域取得特高温、特高压、超深层钻探工程配套技术新突破。奥探1井地处塔里木盆地满西坡折带,是中国石油部署在大庆塔东探区的一口超深层重点风险探井,于2023年10月15日开钻,自上而下钻穿第四系、第三系、白垩系、三叠系等九个层系,地质条件复杂,工程工艺要求高。 大庆油田高度重视奥探1井施工,全力推动勘探技术向超深、超难、超高压领域进军。油田新疆分公司、钻探工程公司和相关科研院所瞄准地质和工程难点,以“解剖麻雀”的方式,设立井场“实验室”,坚持“一层一招”,优选耐高温钻具,研究探索控压钻井、凝胶段塞、重浆帽等井控技术,建立多井联动机制,并采取专家驻井的方式,加强钻具探伤检测、定期倒换钻具下入等工作,有效保障钻井安全。奥探1井施工全程无事故,并且在提速工具、定向工具、水基泥浆、特殊岩矿测录井等技术和精细管理方面取得中国石油“深地工程”新突破。油田新疆分公司相关工作负责人表示,今后将继续在大庆塔东探区攻关极限地质条件下的油气测试工程技术,实现解放超深层规模油气资源的地质目标。
  • 《从“拓荒”到“领跑” 福建海上建“风车”纪录不断刷新》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11-22
    • 一台13.6兆瓦的海上风电机组,有多大? ——叶轮直径252米,扫风面积约5万平方米,相当于7个标准足球场。 一台13.6兆瓦的海上风电机组,能发多少电? ——满发风速下,每转动一圈可发电29千瓦时,每年输出6350万千瓦时清洁电能,满足3.2万户三口之家一年家庭正常用电。 这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叶轮直径最大,亚太地区单机容量最大的风电机组,它的诞生地正是福建。 在福建,这样的纪录不断被刷新,海上建“风车”的故事正在上演。 海上争“风” 2016年2月,张程远从天津大学流体力学专业硕士毕业后来到福清,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海上建“风车”。 彼时,福建陆地上虽已有不少风车田,但海上风能资源的开发仍是空白。“福建的风,可是‘金风’!”提到福建的风能资源,每个风电建设者都会眼前一亮。福建所处的台湾海峡,是全国风力最大的海区之一,在高耸的武夷山脉和阿里山脉夹击下,从大洋深处吹来的风更加集中和强劲。据统计,福建沿海全年7级以上大风天数可达100多天,如此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在全国找不到第二个。 风能资源虽好,但复杂的海况条件,为“金风”开发设置了门槛。张程远告诉记者,和其他地区相比,福建海底地形起伏陡峭,暗流涌动,海底裸岩坚硬如铁,这对海上风电施工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 张程远所在的福清海峡发电有限公司,是三峡集团福建公司所属单位之一。作为国内较早进军海上风电的央企,三峡集团已在广东阳江、江苏响水、江苏大丰、辽宁庄河等地开发建设了一系列的海上风电项目。2015年6月,福建省政府与三峡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提出立足福建、面向沿海、辐射全球,打造海上风电引领者的发展战略。 2017年,三峡集团福清兴化湾海上风电场项目正式启动,张程远所在的工程管理部参与了海上风机从设计、制造、运输、安装、海缆敷设到并网调试全过程。 海上大兆瓦风机的尺寸和重量,都远高于陆上风机,海况的不确定性,更为装机带来极大风险。要想建好一台风车,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抢抓窗口期。 张程远计算过,狭管效应叠加台风期和季风期,一年中福建海域可以建“风车”的天数只有百余天,发电可利用小时数在4000小时左右。为了能够充分利用每一次窗口期,建设者们一旦施工,就是连续24小时奋战,每一次吊装,对于技术和心态都是一次考验。 海上情况变化莫测,时常会遇到棘手的问题。“海上突然起风,风机叶片只安装好两支,剩下的一支该不该装?”在兴化湾二期8兆瓦样机吊装时,张程远就面临这样的难题。变天时,停止施工和继续施工都存在风险,张程远和同事现场组织各参加单位人员对工艺、吊具以及施工环境进行综合研判,最终决定继续吊装。数十米的叶片起吊后,要在高空和风机轮毂进行精准对位,风的作用让叶片产生晃动,无形中又增加了施工难度。历经一个多小时的鏖战,施工队才顺利完成叶片组装,此时已是深夜。 在福建建“风车”,没有任何先例可循。海上风电人只能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吊装积累经验,逐步提升工艺水平和施工效率。在2020年兴化湾二期项目吊装高峰期,施工队海上累计作业天数超过100天,在短短一年内完成20多台风机的吊装。2021年10月,福清兴化湾59台风机全部并网发电,年发电量达14亿千瓦时,可满足70万个三口之家一年的正常用电需求。 从“拓荒”到“领跑” 和热火朝天的建设相比,一场不见硝烟的科技竞赛,正在风机之间展开。 福清兴化湾一期海面上,来自国内外8个知名风机厂商生产的14台5兆瓦以上风电机组迎风而立,蔚为壮观,这是全球首个大功率海上风电样机试验场,也被业内称为海上风电“奥林匹克赛场”。 这是三峡集团作为福建海上风电产业链“链长”,进行谋篇布局的一次大胆尝试。在此之前,国内海上风电开发由于起步晚,在人才、技术、标准等各方面都与欧洲存在很大的差距,主流的海上风电机组单机容量也停留在5兆瓦以下。 “大功率、多品牌风电机组在同一风场进行较量,史无前例。”福清海峡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进贵是这场比赛的“评委”之一。在三峡福建海上风电集控中心大屏上,可以清楚看到试验场上所有风机运行情况。陈进贵告诉记者,在科研期内,他们对试验场内样机的发电小时数、可利用率、等效小时数等指标进行记录,测试筛选出质量可靠、性能最优、技术先进且最适合福建海风特点的风电机组,邀请厂家进驻产业园。 与兴化湾隔海相望的福清江阴半岛上,坐落着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这里是中国海上风电原创技术策源地。 三峡集团福建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雷增卷是福建海上风电的拓荒者,2015年他第一次来到江阴港时,正在规划的千亩产业园区还是寸草不生的荒沙滩。 福建与三峡集团携手,除了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建设福建海上风电——建设世界规模最大的海上风电基地外,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打造国际一流的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为此,2017年,当海上风机竞赛正酣,三峡产业园也正式动工建设。 “什么样的厂家能够进驻,邀请哪些厂家进驻,我们前期做了无数次的论证和调研。”雷增卷说,按照“一盘棋”的思想,园区对海上风电产业链上下游进行统筹规划,确保园区内产业不重复建设,并提供定制化厂房和相应配套,推动产业链加速形成。短短2年时间,产业园引进了东方电气、金风科技、中国中车、中国水电四局、丹麦LM叶片等龙头企业,形成结构件、电机、叶片、整机等完整的产业链,具备年产300万千瓦以上的风机及主要零部件生产、配送、售后服务等能力。 完备的产业链配套,无疑加速了我国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的技术进步和商业化进程。从2019年国内首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8兆瓦风机下线到2022年全球范围内叶轮直径最大、亚太地区单机容量最大的13.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下线,短短几年时间,福建海上风电项目开发带动中国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实质性飞越,也让福建的海上风电装备产业走在世界前列。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全省电力总装机达6983万千瓦,其中风电等清洁能源装机达到4047万千瓦,占比近58%。“我们运用‘赛马’制,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化、大容量来降本增效,让老百姓都能用上绿色、平价的电。”作为“大国重器”的建设者,雷增卷为海上风电的成长感到骄傲。 走向深蓝 早上9点,穿上救生衣,背上作业背带,扣紧安全帽,朱鹏程跟随师父到达指定风机点位,开始定期巡检。 朱鹏程参加工作仅两年,却已是“踏浪”能手。2020年从厦门大学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后,这个河北小伙就毅然决然留在福建,从事海上风电运行维护。 “与风机并肩,和海浪搏斗。”朱鹏程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第一次出海作业,他就前往位于长乐外海的国内首个“双四十”(离岸超40公里、水深超40米)的海上风场。乘船到深远海,晕船是家常便饭,海上维修窗口期短,睡船舱地板、吃泡面也是寻常,但每当看到从书本走进现实的海上风机,朱鹏程总是充满自豪。 在三峡集团,还有许多像朱鹏程这样的“95后”青年一代,加入了海上风电事业,他们从事研发、制造、建设、生产等不同工作,共同守护海上风电这一“大国重器”。 经过“奥林匹克”赛场的考验,福建海上风电实现了专、精、新的转变,而人才和技术,始终是走向深蓝不可或缺的生命力。 据金风科技福建公司透露,更大容量风机近期有望在产业园下线,与此同时,福建海上风电产业链新兴企业东方电气(福建)创新研究院也正以“揭榜挂帅”方式征集研发团队,面向国内外发布了首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涵盖大型海上风电、新型波浪能发电装备、海岛综合能源利用等领域。借助跨领域产学研用协同攻关,大型海上风电等关键技术有望进一步取得实质性突破,海上风电产业将继续做大做强。 随着海上装备向国产化、大型化、高端化纵深推进,共享深蓝有了无限可能。2017年,三峡集团与福船集团、中铁大桥局共同组建中铁福船海洋工程公司,其打造的国内首艘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福船三峡号”下水施工,让海上装备制造“福建造”造福全国。近年来,我省企业与央企合作对接,建立海上风电事业共同体,立足自主创新,带动设备制造、施工安装等海上风电产业链发展和技术进步。着眼于海洋资源一体化开发利用,福建正不断推动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高效储能等产业综合开发,积极探索一条“海上风电+”多元融合发展之路。 雷增卷用手机记录了兴化湾的四季变化,6年多的朝夕相处,海上风电早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这天清晨,他远眺兴化湾海上风场,灿烂的金色阳光从云层后喷薄而出,海上风机列队迎向朝阳,正是一日复始,万象更新。拍下这一幕,他将之取名为“兴化湾之光”。